APP下载

规模猪场存在问题及疫病防控措施

2011-02-12张拥民郭玉勤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1年5期
关键词:猪群病猪猪场

徐 军 张拥民 郭玉勤

(江苏省宝应县范水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宝应 225819)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飞速发展,我国畜牧业现代化程度迅速提高。农村集约化、规模化猪场越来越多,特别是大中型城市周边区域禁止饲养生猪,这些城市周边的猪场纷纷向农村转移。因此,农村环境越来越恶化,有些密集养殖小区一到夏天,污水横流、蚊蝇飞舞、臭气熏天,环境治理亟待整治。猪场的疾病也随之越来越多,特别是前几年全国各地暴发高致病性蓝耳病后,猪群普遍出现“亚健康状态”,笔者通过多年实践和对宝应县部分地区养猪场的调查了解,总结出规模猪场存在的问题及疫病防控措施。

1 疫病

1.1 新病层出不穷

特别是近几年在蓝耳病病毒的隐形感染下,同时出现了副嗜血杆菌病、链球菌、弓形体、支原体、圆环病毒等混合感染,而且随着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一些原来较稳定的病毒发生了变异,引起新的感染,如猪流感病毒、蓝耳病病毒等。

1.2 老病依然存在

例如猪瘟是典型的老病,典型猪瘟不多,温和型猪瘟、非典型猪瘟特别表现在母猪群,母猪带毒通过胎盘垂直感染,仔猪出生后即带毒,造成仔猪出现水样腹泻,死亡率升高。支原体存在,造成猪群呼吸道病发生,影响猪群的健康状态,抑制猪群的生长速度。推迟了出栏时间,降低了料重比,增加了成本投入。

1.3 疾病流行季节性不明显

以前呼吸道疾病、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主要在冬季发生为主,而现在四季均有发生,并且持续时间长。

1.4 混合感染、继发感染病例增多

随着集约化、规模化猪场增多,疾病的发生多为混感,特别是近几年,一到夏季,无名“高热病”不约而至。表现为病毒感染后继发细菌感染和细菌与细菌的交叉感染。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1.5 环境病菌增多

由于工厂化、集约化管理,使猪场的密度加大,环境中高浓度病菌的入侵,造成猪群应激反应加大,最终造成猪群的亚健康状态。

1.6 猪病种类多,病情复杂,诊治困难

传统兽医防疫技术措施及效果均不理想。

2 管理

2.1 养殖观念落后

对养猪业发展形势和生产技术进步缺乏了解,农民们往往凭传统经验盲目进行养殖生产,造成生产效益低下,甚至失败。

2.2 投入不足

农村很多中小型猪场的兴办,一方面是受迁徙而来的大猪场带动,另一部分是由于市场生猪价格的大幅度上扬认为有利可图。一时冲动而仓促上马,他们大部分人不知道现代养猪业是一个投入较高的产业,养殖风险很大。后续资金断链,带来饲喂标准降低,难以保证生猪的日粮饲喂标准和生长需求。

2.3 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多数从业人员文化水平普遍低下,甚至文盲也不鲜见。缺乏科学素养和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念,只注重眼前效益,对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广应用接受能力较差。

2.4 生产经营分散,抗风险能力差

农村大多数中小猪场是单独生产经营的,没有生产计划,盲目性很大,生猪销售上受经销商左右,自主经营能力差,抗风险能力弱。

3 生产设施

3.1 生产设施简陋

农村多数猪场在选址、建筑设计、生产设备等方面缺乏基本的动物防疫条件。

3.2 没选择“全进全出”饲养方式

很多猪场没有建立自已的母猪养殖基地,不能实行自繁自养,生猪价格一旦上扬,便拚命扩大饲养量,造成饲养密度过大,大小不一,因而上市销售不能整体出售。一旦发病无法进行有效地进行彻底消毒。导致生猪疾病绵延不断难以根绝。造成疾病循环感染。

3.3 猪舍设备简单

有的猪场纯粹是利用废弃学校或厂房临时搭建,无法抗御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严重。解决的最好方法应积极利用国家在中小型沼气池建设中的优惠政策增加投资,根据自身养殖规模建立不同容积的沼气地,充分利用在生猪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产气,进行循环综合利用。

3.4 防暑与保暖没有保证

由于设施设备简单滞后,高温期间不能有效控制室内温湿度,极易造成中暑。严寒期间仔猪冻死现象时有发生。

4 生产技术

4.1 公猪缺乏运动

为保证运动量,每天应由饲养员逐头驱赶到舍外运动1h,而且要采取先慢、后快、再慢的方式。夏天应在早晨和傍晚时进行,冬天应在中午时进行。建议规模较小的猪场应实行人工授精,一般县级兽医部门都有精液出售,而且价格低廉,并且每年都有类似的培训辅导。

4.2 妊娠母猪胖瘦不均

主要原因是妊娠期小群饲养,群体采食。虽然群体定量饲喂,但母猪采食量差异大,造成肥瘦不均。解决的办法是单圈或定位饲养或采用定位栏饲喂。这样既可以减少能量消耗,保证每个母猪的生长需求,也有效地节约空间。

4.3 仔猪存活率低

主要原因是仔猪对外界条件适应差,抵抗力弱。应注意保暖、防冻、防压、尽快吃足初乳,有条件的做好寄养工作。提早开食补料。给予富有营养性、消化性、抗病性和适口性能较好的饲料,同时防止仔猪下痢、切实把好断奶关。此外,还应防止母猪产后综合症、猪场应根据本场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免疫程序,有条件的应定期进行抗体监测,根据抗体水平进行免疫。

5 防控措施

5.1 强化免疫接种,确保免疫效果

近几年发生的生猪无名高热是一种由猪瘟、猪蓝耳病、猪伪狂犬等多种病原引起的症候群。免疫工作的好坏与生猪疫病发生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养猪户(场)和猪场从业人员一定要增强防疫意识,切实做好生猪疫病特别是猪口蹄疫、猪瘟、猪蓝耳病及猪链球菌病的免疫工作。规模猪场一定要按照免疫程序开展免疫,免疫率必须达100%,同时还应做好猪伪狂犬病的免疫工作。猪场周边的散养户新购进生猪也要及时报请当地村级防疫员,做到及时补免;规模猪场要制定自已的免疫程序。免疫程序的制定,必须以当地疫情的发展规律和猪场猪群的健康状况为依据,不能固定的套用某个地区或某个猪场的免疫程序。

5.2 消毒灭源,净化环境

消毒是贯彻“预防为主,防重于冶”方针的一项重要措施,消毒的目的是消灭被传染源散播于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可以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疫病继续蔓延。能有效杀灭病原微生物,净化环境,有效减少畜禽感染疫病的机率。养猪户(场)要建立健全消毒制度,每天打扫猪舍及场地,坚持每周消毒2次以上,确保消毒不留死角。消毒池要经常更换消毒药液,保持有效浓度和清洁度。消毒药要选用2种以上交替使用,如“牲康”、“速洁”、“碘黄金”等。同时,必须选用适当的消毒浓度,才能取得良好的灭菌效果,不易过大或不足,消毒药浓度过大不仅造成浪费,还会对猪体和人体造成危害。不足既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又给疫病控制带来隐患。

5.3 加强饲养管理,提高抗病能力

5.3.1 坚持自繁自养,防止购入隐性感染猪 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避免不同批次的猪混养。猪场许多疫病往往是由于购入病猪、康复带毒猪或猪产品而引起发生和流行。饲养过程中,坚持自繁自养可以有效地防止从外面买猪时带来传染病的风险。因此,必须坚持自繁自养。

5.3.2 加强营养,饲喂优质、全价饲料或配合料 不喂单一料,更不得饲喂泔水。可在饲料中添加“益肥宝”、“益母宝”等微生态制剂,增强猪只免疫力,提高饲料转化率。

5.3.3 妥善保管饲料,防止霉变发生,坚持不用霉变饲料 霉菌毒素会引起极为严重免疫抑制,是免疫低下的主要原因,是许多疫病的重要诱因,应引起养猪人高度重视。在饲料中添加“霉脱消”,可有效抑制霉菌毒素的不利影响。

5.3.4 加强通风换气,减少圈舍内有害气体浓度。

5.3.5 做好防暑降温 可在屋顶覆盖遮阳网或生长藤蔓植物;有条件的可配备降温系统,采取滴水降温、喷雾降温以及风扇降温、负压湿帘降温等降温方式。

5.3.6 做好防寒保暖 可在日粮中添加能量饲料比例,以增强猪体抗寒能力。如温度过低,可利用火炉、暖气增温,白天可适当通风换气,晚上关严门窗以利保温。

5.3.7 增圈增栏,降低生猪存栏密度 加强饮水管理,确保充足、清洁的饮水。

5.3.8 实行封闭式管理 严格限制人员和车辆、用具等进出猪场。

5.4 科学用药,降低病死率,做好群猪的常规保健阶段性和季节性保健,提高猪群的整体抗病能力。

(1)发现病猪,立即报告当地兽医部门,积极开展对症治疗。不要盲目用药,也不要坐等上面的诊断结果,以免贻误治疗时机。

(2)1头发病,就应全群治疗,以防病情进一步扩大。全群应选择口服性药物经饮水或饲料给药,如“富强”、“肠呼舒宁”、“阿莫西林”、“败毒金方”、“混感应激散”、“黄芪多糖粉”、“毒可”等粉剂,选择1~2种交替使用;个别严重病猪采用肌肉注射给药,如“米诺头孢”、“头孢黄金”、“混感多抗(或重症特诊)”、“炎无敌(或咳喘妙方)”、链菌清、红皮蓝毒康等针剂,以上针剂根据不同病情选取1种,同时使用“黄芪多糖”肌注。

(3)饮水中添加维生素B、维生素C、电解多维等抗应激药物,以提高机体抵抗力。

(4)体温40.5℃以下,尽量少用或不用氨比、安乃近等免造成更大的应激、更大的毒副反应,加速病猪的死亡。

(5)病猪初愈要继续坚持用药1~2d,不能立即停药;饲喂适量青料,同时饲料要少喂勤添,不能暴食。应给予充足的饮水。

(6)发病猪、死亡猪要自觉做到不出售、不转运、不宰杀、不食用、不乱抛,对无治疗价值的及时淘汰对死亡猪要作及时焚烧、进行深埋或作化制后作工业原料等无害化处理。

5.5 搞好环境卫生

猪场环境卫生好坏与疾病发生密切相关。环境污秽物有利于病原体孳生和疫病的传播,因此,猪场应搞好绿化,栽植一些常绿植物,改善舍外自然环境。猪舍、场地要保持清洁、干燥、通风,每天清除猪舍粪尿,实行干湿分离,在无沼气处理情况下,选一适宜地段,三面砌墙,上面搭建遮雨棚防止雨水进入。将干粪便堆积发酵。不得露天堆放。夏季应做好防蚊灭蝇工作。防蚊可使用窗纱和“蚊虫清”、“攻百害”,防蝇可在饲料中添加“蝇蛆净”。

5.6 发现传染病,及时采取措施

猪场一旦发生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应立即采取紧急措施,就地扑灭,防止疫情扩散蔓延。

5.6.1 消灭传染源 当猪群发生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时,应立即报告当地兽医部门,按照“早、快、严、小”的方针,对可疑病猪立即隔离,观察治疗。对尚未发病的猪及其他受威胁的猪群应加强观察,注意疫情动态。

5.6.2 阻断传播途径 对病猪滞留场所、隔离场所、垫料、用具、粪便等进行严格彻底消毒,减少交叉感染。

5.6.3 保护易感动物 给假定健康猪以及受威胁的健康猪立即用弱毒苗进行紧急预防接种。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猪群的抵抗力。

6 小结

猪场的生产需要尊重生猪的生活习性,实行生态健康养殖、重视猪场整体环境的治理、粪尿等污染物的综合利用、制定科学合理的兽医卫生制度,完善饲养管理,落实合理的免疫程序和保键程序及饲料营养的合理搭配,通过各种途径提高猪群整体的免疫力,建立合理的生物安全体系,这样才能养好猪,猪场就能够有效地防控疫病的发生,提高猪场的经济效益。

猜你喜欢

猪群病猪猪场
氟苯尼考对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治疗效果观察
猪群咳嗽多发季 养猪人如何应对
病猪喂药有办法
克林霉素对猪肺炎霉形体病的治疗效果
在现代猪场工作 一天要洗8次澡
猪场消毒那些
猪场拆迁,岂可一拆了之!
猪场还有哪些潜能可以挖掘?
猪群发生传染病时的控制措施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和猪瘟混合感染的诊断》图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