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规模猪场猪结肠炎的防治
2011-02-12赵世龙郭红艳齐桂美王福兴侯爱明
赵世龙 郭红艳 齐桂美 王福兴 侯爱明
(河南省辉县市畜牧局,辉县 453600)
猪结肠炎是豫北地区中小规模养猪场生长肥育猪常见的一种病症。其临床特点为一过性或顽固性下痢,导致育肥猪生产性能下降,同栏同圈生长速度、体重不够均匀,此病虽然在一些猪场发病、感染率较高,但致死率较低,未能引起养猪业者的高度重视。猪传染性结肠炎一般是混合感染,通常有2种或由多种致病微生物引起感染,引起结肠炎病原有多毛短螺旋体,细胞内劳森氏菌、沙门氏菌,耶尔森氏菌等。本文主要讨论多毛短螺旋体引起的猪结肠炎。如河南省辉县市黄水乡牛王庙村梁某的养猪场20~25kg的猪发生腹泻,经诊断由多毛短螺旋体引起,按制定的防治方案进行防治后痊愈。
1 病因
病原为多毛短螺旋体,革兰氏染色阴性,引起的疾病较为温和,使生长猪、育肥猪的粪便变得松软,死亡率很低。饲养管理不善、卫生条件差、饲料因素都是此病的诱因,许多养猪场为了提高母猪、猪舍利用率等原因提前断奶,会使免疫力有所降低;不同窝的猪群混养,猪舍内没有科学处理污水、粪便,育肥猪未采用漏缝地板,饲养密度过高,简单处理转群、混群,变换饲料突然;鸟类进入猪舍,饲养人员未按程序消毒穿梭于各个猪舍(这在中小规模猪场是普遍现象)。饲料过细,降低了饲料中的纤维成份,以及不能湿料饲喂等。这些因素就造成了感染猪饲料成本增加。饲料利用效率下降,猪群内生长参差不齐,上市时间推迟,影响整个猪场的正常生产流程,降低了整个养猪场的效率。多毛短螺旋体的抵抗力较强,在外界环境中可存活很长时间,对一般消毒药均敏感。
2 流行病学
实践中接触此类病例多发生于体重为20~25kg的育肥猪,是经口腔接触粪便的消化道感染,此病可感染各种规模的猪场。资料显示本病为人畜共患病,可感染犬类及鸟类飞禽。这就提示我们养猪场养狗、观赏鸟都可作为传播媒介。
3 临诊症状
常见于从保育舍移至育肥舍2周左右的猪,引起一过性或顽固性下痢,粪便松软如湿水泥样,有个别猪的粪便中含有粘液,严重的粪便稀如水样,病猪精神沉郁,食欲减少,跟其他猪相比个头、体重明显小、弱、瘦,有的表现为弓腰缩腹,运动、起卧无力,有的表现腹部膨胀。有些养猪场主认为轻微腹泻不死猪,不去进行综合防治,可造成感染此病的猪持续腹泻1.5个月,有混合感染时致死率增高。
4 剖检病变
由于此病致死率很低,一般养猪场少有死猪,更不愿意让剖检活猪。为弄清病原病因,对病猪做了剖检。典型病变为盲肠、结肠充气膨胀,内容物质地松软并含有大量粘液,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结肠组织肠腺变长,有部分上皮细胞坏死,有大量的多毛短螺旋体附着。
5 诊断
根据本病发病日龄、发病体重、临诊症状、剖检病变,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做组织、病原实验室检查。不让剖检的猪场,对2头以上有典型症状、未经治疗的病猪新鲜粪便作实验室检查。
6 综合防制
此病的防治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因素,发展生产时引起种猪,养猪效益好时大量购进仔猪,抗菌药的适时应用,卫生状况、消毒意识、制度、执行情况,饲料因素等。具体是从多个途径,多个来源购进种猪、仔猪,采用非全进全出方式连续生产,育肥猪舍采用实地地面,卫生状况差,饲养密度过高,移圈转栏和混群,猪场存在严重的虫害、鸟害等。养猪效益低下时,尤其时猪价在成本价以下,中小规模养猪场主资金短缺,防病治病意识下降就会影响猪场的卫生状况和动物疫病的免疫、猪保健等。
(1)猪结肠炎的预防和猪其他消化系统疫病防治措施一样。首先要加强生物安全措施,注意引进种猪、仔猪的隔离饲养管理,防止野生动物、狗、鸟类随便进出猪舍,更换饲料时采用循序渐进方式进行,科学设置消毒池、消毒室,运输车辆严格冲洗消毒,不同猪舍的靴子要分开使用,才能有效避免交叉污染。
(2)抗菌药物的应用,药物的选用取决于药物效力,成本和养殖场的经济形势。应选择在风险最大的时期用药。并同时改善动物防疫卫生条件。如建漏缝猪舍、实行全进全出等等。对多毛短螺旋体我们建议场主使用枝原净、林可霉素、盐霉素等。如80%枝原净预防此病时加入60~70g/t 饲料,连用2周,治疗时可加入125~150g。保证最大限度地减少此病引起的经济损失。
(3)饲料方面,采用湿喂法,一方面可防本病,另一方面提高了饲料消化吸收利用率。加工时不能将饲料磨得过细。湿喂法冬季可提前几小时到10h湿拌,夏季时最好不超过2h湿拌以免饲料霉变。
7 结束语
防制本病关键在于提高防病意识,做到加强饲养管理、消毒等工作制度化、程序科学化,防病治病选用敏感药物,并严格执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