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来动物疫病传入途径及防控措施

2011-02-12刘林英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1年5期
关键词:蓝舌疫区入境

刘林英

(内蒙古阿尔山市动物卫生监督所,阿尔山 137800)

1 前言

随着我国与国际交往日益频繁,人类、货物、运输工具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相当普遍。口蹄疫、禽流感、疯牛病等重要动物疫病不断传播到我国的周边国家,如果不对外来动物疫病加以控制,将威胁我国经济发展及社会和谐稳定。动物传染病发生以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为3大基本要素。传入的发生需要有传播媒介通过适当的载体进入才能引起传播,传播媒介主要包括染疫动物及其产品。传染源主要包括以野生动物、各类昆虫等生物性传染源,以及被污染的物品、运输工具、空气尘埃等非生物性传染源。

我国边界的一些国家有严重的疫情感染,需要引起警惕。如印度、尼泊尔、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出现小反刍兽疫,巴基斯坦、印度和斯里兰卡的流行牛瘟,东南亚、中亚一些国家长年流行的动物疫情。不少动物疫情已经扩散,非洲猪瘟在俄罗斯流行,疯牛病传至日本等等。近年来,我国西北或西南边境地区发现亚洲Ⅰ型和A型口蹄疫、小反刍兽疫、H3N8亚型马流感等动物疫情,也曾经传播到国内其他地区,严重影响到了人类健康。为控制外来动物疫病的传入,需要全面了解动物疫情传播的途径,并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高我国卫生安全水平。

2 外来动物疫病的传入媒介

2.1 自然传播

大自然中存在并活动着各种生物,他们有“相生相克,祸福相依”的规律。一定条件下,各种事物进行相互转化。自然生物也具有2面性:一方面,可能由细菌、病毒感染生物引起发病;另一个重要方面,自然界生物还是病菌、病毒及寄生虫寄生的场所,有的生物本身不发病,但却携带病原,这就是生物媒介的一种,通过各种生物活动传播病毒,继而通过较低食物链传染至食物链顶端——使人类受害。生物媒介为传播虫媒疫病等非直接接触感染的疫病起媒介作用。由此可见,控制疫病的传入中的重点工作是防止传入媒介的引入定居。

现介绍几种通过自然媒介传播的高致病性禽流感、非洲猪瘟、蓝舌病、西尼罗热、尼帕病等动物疫情的防制措施。

非洲猪瘟病(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典型的靠自然环境进行传播,有相当长的历史背景。肯尼亚于1921年发现首例,其后流行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该病毒在钝缘蜱体内增殖,其后在非洲野猪、疣猪、南非野猪和大野猪中寄存。感染后的猪往往在出现症状的1~2 d内死去,致命率极高。非洲猪瘟病毒自非洲大陆产生后,又先后流传于多个国家,从非洲传到欧洲、拉美,至今在安哥拉、莫桑比克和喀麦隆,非洲猪瘟已变成家猪的地方流行性疾病,在欧洲的葡萄牙、西班牙和撒丁岛疫情也相当严峻。这些地区非洲猪瘟病主要以钝缘蜱为病毒的自然宿主,本土生长的非洲野猪常常隐性感染而带毒,因此很难彻底根除。2007年,非洲猪瘟传入我国的边界国家,亚美尼亚、格鲁吉亚、俄罗斯和阿塞拜疆,传播速度迅猛,给我国防疫工作敲响警钟。为防止非洲猪瘟进入我国境内采取的措施:在国际机场及港口,设专门针对非洲猪瘟检测站点,焚毁从飞机或船舶上产生的食物废料。制定及时有效的计划应对随时引发瘟疫扩散国内的情况,检测方法科学、快速、有效。

蓝舌病是由蓝舌病毒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主要侵害绵羊,其传播方式为自然传播。蓝舌病为非接触性、典型的虫媒传染病。通过吸血昆虫在反刍类动物中传染,感染后的反刍动物平均死亡率为30%左右。其中,绵羊发病致死率高达80%,尚未有效的治疗药物。近年来,蓝舌病病毒有向高纬度地区扩散趋势,对我国已造成威胁。在新疆、内蒙山西等高纬度地区已经分离出蓝舌病病毒。不过,蓝舌病毒发病期有一定季节性,一般发生在5~10月,即湿热的夏季和秋季。有关资料还表明在媒介库蠓叮咬后可通过胎盘垂直感染,蓝舌病毒的传播与媒介的库蠓分布、习性密切相关。要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控制。

西尼罗热也属于一种虫媒传染病。乌鸦及其他许多野生鸟类是西尼罗病毒的储存宿主和传染源,马及一些家畜、禽类也可成为传染源。库蚊是主要的传播媒介,鸟类感染西尼罗病毒后形成病毒血症,经蚊虫叮咬感染后的鸟类传播西尼罗病毒。而且,西尼罗热病毒可感染人类,引发脑膜炎和脑炎。目前,在朝鲜已经发现该病病例,应该引起广泛重视。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或疫苗预防,唯一有效避免控制措施是搞好环境卫生,消灭蚊虫等滋生地,防止蚊虫叮咬。

尼帕病目前仅在马来西亚发生过,由于对人类造成的伤害,引起了各界广泛关注。自然宿主包括猪、人、马、山羊、猎犬、猫、狐蝠、鼠类。狐蝠为其天然宿主,本病的发生是因为猪吃了被带毒狐蝠吃剩污染的果实而感染,而牲畜又将这种致病性病毒传染给了人类,防控措施包括发现病情及时监测,防止疫情传播扩大。

尼帕病、西尼罗热、非洲猪瘟等疫病的生物媒介在我国均存在同类或近似物种。因此,这些病在我国有传播和发生的可能。这些病一旦引入很难根除。此外,非生物性传播源如疫区被污染的物品或空气尘埃也将导致疫病扩散。任何被疫区被污染人员的污染物都可能携带病原,人员进入受灾的养殖场也可引发疫情,况且各类动物疫病还可能随时变异,对人类的危害究竟有多大还是未知,所以预防工作,比起控制疫情更为重要,不要“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2.2 非法入境的动物及其产品

近年来,非法入境的动物及其产品入境现象猖獗,这与国际重大动物疫情频发有关。当前各国加强了防止引进来自疫区动物,基本上禁止了从疫区引进动物产品,疫区动物交易困难。不法分子借助走私、夹带、换包装或伪造卫生证书等手段谋取暴利,而通过疫区产品非法贸易手段致使疫区病毒引入我国,漫长的海岸与陆路边境助长了不法分子走私活动。因有些边贸方式是私下非法交易,使疫区产品引入,使疫情传播扩散,严重威胁畜牧业和公众健康安全,例如,我国西部地区新发生的新型口蹄疫、小反刍兽疫与此有极大关系。

2.3 正常贸易的动物及其产品

正常贸易往来动物及其产品中也可能带有疫病。原因:(1)因疫病处于潜伏期、抽样的局限性或检测方法的局限等原因,即使通过正常贸易往来的动物及产品,也难以避免其中携带的病原体,近而导致动物疫病不可避免在养殖业中呈不同程度流行或存在;(2)对新发疫病的研究和认识的局限性。其中,大多为隐性危害初期并未体现,所以,没有列入双边检疫条款规定疫病检疫名录中或缺乏行之有效的检测手段,导致漏检而传入我国。

借鉴国际经验: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等发达国家要求允许进口动物须经指定的口岸,在指定的隔离场所隔离检疫,否则拒绝入境。我国要予以关注和借鉴,制定一套科学、合理以及动态的检疫程序,严格执行,对进口产品的严格检疫,才能有效控制疫病,防止因检测力度不足、认识不足造成的严重后果。

2.4 生物材料

主要为进口的生物制品,进入我国前未经过严格监测,使病原微生物未被完全灭活或污染,传入我国。在与国外开展科研合作中,科研机构所用的生物材料本身并未符合安全标准,造成疫病外漏。有些病原体、基因改造过的生物载体等分子生物材料,实验室使用生物材料没有安全设施或防护不足下研究使用,以至传播疫情。采取措施加强这些科研机构加强对病原微生物引进时的全防护措施,提高科研机构的守法意识,防止逃逸传播疫病。

3 外来动物疫病的传入途径

3.1 陆路传播

我国陆路辽阔,国家边界线长,边境交流频繁,从东南亚到东北,所开放的公路、铁路段存在正常贸易外,与周边国家的民间贸易也相当密切,动物及其产品在内的货物交易流通活跃,无法彻底打击不法交易行为。与我国有边境接壤的周边国家疫情形势严峻。诸如印度、尼泊尔、孟加拉国、老挝、俄罗斯、缅甸、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流行小反刍兽疫,巴基斯坦、印度和斯里兰卡地方性流行牛瘟,蒙古、阿富汗、缅甸、巴基斯坦、不丹、老挝、尼泊尔、印度、蒙古、哈萨克斯坦、越南、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泰国等口蹄疫、禽流感疫情不断,蒙古发生绵羊痘和山羊痘,俄罗斯发生非洲猪瘟、亚洲I 型口蹄疫疫情,特别是近年来,牛瘟、小反刍兽疫、非洲猪瘟、疯牛病以及O型以外其他型口蹄疫,我国关于建立防控抵御疫情形势迫在眉睫。目前小反刍兽疫已传到我国西藏,亚洲I 型口蹄疫在我国西北一带流行,周边国家流行的其他重大动物疫情也可能随时传入。疫病传播途径基本都是通过与有疫情发生国家接壤的西部边境地区,疫情主要存在于牛、羊等动物中。所以,防范边界疫情风险刻不容缓,严厉打击非法分子的非法贸易和非法走私。

3.2 航空传播

通过空港入境的国际旅客,可能存在将动物及其产品或其他生物制品引进的危险,其潜在风险令人堪忧。通过航空现场截获非法携带品增多,而通过航空口岸传播动物疫病的情况,我国也未能完全杜绝。主要出现在保证在通关量与禁止非法携带物的矛盾,近几年航班日益增多造成查获禁忌品困难,非法携带动物产品和生物制品引进我国时未加有效控制,尤其对来自疫区的国际旅客携带染疫动物及其产品发现的可能性更低,可以说基本难以做到防控疫病。其次是交易的物品,我国引进国外小批量以及贵重的种用动物主要通过航空运输,由于空港检测要求措施到位,进口货物通过严格检疫过程,包括必要的现场检疫、隔离检疫等环节,通过开放的空港海关、检验检疫机构齐全,能够监管到位,而走私难以进行,非法交易动物及其衍生产品入境得到了控制。

3.3 海港、江港途径

通过海运入境主要为货物。大批量的动物以及动物产品主要通过海运入境,可节约成本。贸易通过开放的港口入境,其检验检疫环节没有纰漏,疫病动物及其衍生物入境我国得到有效监测,疫情扩散我国的风险系数较小。其次为运输旅客方面,一般情况,旅客较多来自周边国家或地区,或旅客从国际油轮进入我国,由于旅客携带的日用品多而繁杂,难以一一排查到位。因此,通过轮船途径进入我国的染疫病动物或病毒未被截获的可能性极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和防范。除此以外,由于我国存在众多海港、码头,层次不一,可靠性较差的海港、码头走私行为频发,存在黑幕交易等,难以取缔和监管。我国海岸线辽阔,通过特殊的海上走私行为也难以预测,更别说加以有效控制,因此海路一直是传播疫情的主要途径之一。有关数据显示,2004 年6~12月,即高致病性禽流感在全球流行高峰时期,某口岸先后从海上或口岸截获非法进口的肉类近700 t。其中,主要为冻禽肉类产品,均原产于疫区。这些疫区产品因疫情不能正常贸易,一些不法分子为谋取暴利偷运入境,传播疫情的风险极高。

3.4 国际邮件

一般国际邮件邮寄动物及其衍生产品入境的可能性很低,因为邮寄既不便利,还耗时,更主要费钱。而今年来却成为截获入境中疫情动物及其产品增长渠道之一,所以沿着此途径偷渡我国的非法生物存在可能。一种解释为,一些恐怖分子蓄意通过邮寄的手段,给我国造成巨大损失和安全高风险。而直接邮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风险难以控制,成为了给不法分子钻空子的机会。对此,我国将其列为监管议程,制定严格有效对策,防止产生不良后果。

4 建议

4.1 加强局域防控

重点防控与边境疫情频发国家的边境交易,设置缓冲区域,严禁疫区产品通过非法贸易、边贸、民间贸易等多种方式非法流入我国,同时建立完善的监控体系,合理选择疫情侦查点,在可能发生疫情爆发处进行严格监控,全面打击不良分子的非法交易。并参与边界合作,严格打击疫情在局部区域内的扩散。

4.2 加强进口监管

重点加大对陆路、海运口岸非法贸易动物及其产品的打击力度,严查旅客携带物和邮寄物,防止疫区产品通过夹带、假冒以及走私等非法渠道入境。实施一系列有效检疫管理措施,控制正常贸易进口风险,将外来动物疫病传入风险降到可以接受水平。

4.3 指定进口检疫口岸

规定和限制进口产品的入口渠道,将是极为有效的措施之一。(1)它能提高小范围管理的监管力度和监管水平。它有引用先进监测设备的保证,能够做到快速、高效检验进口产品,最大程度降低了外来动物疫病的侵入风险。(2)注意检疫口岸选址,一旦发现疫病,能够及时、有效的扑灭。

4.4 引进动物疫病的监管设备,学习推广先进技术

多多参照、借鉴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对疫病预防和疫病发生应急的相关防控措施,制定国内行之有效的控制方法,规范、推广各地方尤其与邻国土地接壤地区的防控工作。

4.5 加强试验用生物的安全监管

加强对科研单位使用进口病原微生物、转基因物质等生物材料的监管,加大对公民特别是养殖场主的生物安全的宣传。

猜你喜欢

蓝舌疫区入境
梁幼生:献身血防,做疫区人民的“守门人”
梁幼生: 献身血防,做疫区人民的“守门人”
蓝舌病病毒NS1蛋白的截短表达、纯化及其多克隆抗体制备
疫区日记:一个120急救班组的武汉12小时
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入境再制造示范区通过验收
渝西地区牛羊蓝舌病的血清学调查
非法入境
学《易》当像老子、孔子那样入境悟理
蓝舌蜥蜴的救命草
保加利亚发现蓝舌病疫情 已致700多只羊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