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质草鸡规模化生态养殖技术

2011-02-12赵昌喜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1年5期
关键词:草鸡绿壳黄鸡

赵昌喜

(江苏省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南京 210036)

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家禽的消费已经实现从量到质的飞跃,速生型外来肉鸡品种已不再受宠,而我国特有的优质草鸡越来越受到青睐。近年来全国各地兴起了规模化草鸡养殖热潮,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但是由于养殖方法不当,“草鸡洋养”,结果养出的草鸡外形是草鸡、风味像肉鸡,受到消费者的质疑。因此,如何把草鸡养好,保持草鸡应有的风味,已经成为广大草鸡养殖户所关注的一个课题。

1 优质地方草鸡主要品种简介

我国优质地方草鸡品种很多,如北京油鸡、固始鸡、清远麻鸡、江村黄鸡、皖南黄鸡、仙居鸡、中华绿壳蛋鸡等等。这里主要介绍养殖范围广泛的3个品种,即皖南黄鸡、仙居鸡和中华绿壳蛋鸡。

1.1 皖南黄鸡

皖南黄鸡系华大集团家禽育种公司培育的系列黄鸡,其主要特点是成活率高,商品代生长速度快,具有类似于土种鸡的羽色和体型。皖南黄羽肉鸡,1999年经生产性能测定,在全国被测试的12个黄羽肉鸡配套系中,羽毛生长速度最快、增重速度属快大型、饲料转化率最高,产品质量领先。

生产性能:皖南黄鸡父母代开产日龄为150d,开产蛋重48g;68周龄产蛋170枚,平均蛋重54g;生产苗鸡142~145只;商品代42d体重,母鸡800~1 050g,公鸡1 000~1 200g,饲料转化比为1.9~2.3∶1;父母代受精率为95%,孵化率为90%。

1.2 仙居鸡

仙居鸡又称梅林鸡,是浙江省优良的小型蛋用型地方品种,具有体型小,产蛋多,早熟,肉质肉味好,屠宰率高,耗料少,觅食力强,就巢性弱等特性。主要产于浙江省仙居县及邻近的临海、天台、黄岩等县,该鸡已有300多年的饲养历史。仙居鸡历来饲养粗放,主要靠放牧,野外自由觅食,因此体格健壮,适应性强。

生产性能:仙居鸡生长速度中等、但个体小,属早熟品种,180d时,公鸡体重为1 256g,母鸡体重为953g,接近成年鸡的体重。开产日龄150~180d,一般饲养条件下年产蛋160~180个,高产的鸡达200个以上,平均蛋重42g左右;就巢母鸡一般占鸡群10%~20%之间;成年母鸡体重1.25kg;蛋壳以浅褐色为主。因体小而灵活,配种能力较强,可按公母1∶16~20配种,受精率为94.3%,受精蛋孵化率为83.5%。

1.3 中华绿壳蛋鸡

中华绿壳蛋鸡是我国特有鸡种,最显著的特性是集“五黑一绿”为一体,即黑毛、黑皮、黑肉、黑骨、黑内脏以及绿壳蛋,其不仅肉质鲜美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更为奇特的是所产蛋为绿色,是独一无二的特禽新品种。其蛋绿色,蛋白浓厚,蛋黄叶枯黄色,含有大量的卵磷脂、维生素,微量元素碘、锌、硒,属于高维生素、高微量元素、高氨基酸、低胆固醇、低脂肪的理想天然保健食品。它所含的黑色素对降血压、降血脂有明显的功效。羽毛颜色以黑、麻羽为主;皮肤黄色;单冠红色,以黑喙青脚为主,是目前市场主要品种。性情温和群居,抗病力强,适应性广,主食五谷杂粮,喜食青草、青菜。

生产性能:中华绿壳蛋鸡母鸡年产蛋160~190枚;孵化率、成活率可达90%;鸡雏出壳饲养70d体重可达1kg,具有生长速度快、肉质优、高产、节粮等品种特点;成年公鸡重1.5~2kg,母鸡1.2~1.5kg。

2 草鸡生态养殖的技术要点

2.1 场地选择

生态养殖场地宜选择在自然环境优良、无污染源、坡度为5~15℃的坡地为宜,要求背风向阳、干爽、宽阔、水源充足、排水良好,场地里要有青草和砂粒,如草地、草坡、种植园、林地、河堤、荒滩等等,但幼苗植物园不宜作为鸡群的放牧地。场地内要有围护设施,以防鸡只走失和兽害。同时需设置一定面积的遮荫设施,防止鸡只被日晒雨淋。

2.2 鸡舍建设

鸡舍以竹、木、薄膜等材料搭建,要求坐北向南、干爽、通风,能够防水保温。根据场地大小和养殖规模,通常为舍宽4~6 m,长8~12 m,脊高1.8~2.2 m,檐高1.0~1.3 m。大规模养殖为舍宽10~12 m,长40~50 m,脊高3~3.33 m,檐高1.8~2.0 m。舍内面积与运动场之比为1∶1~2。鸡舍两侧开设出入口,以供饲养人员及鸡群出入。舍内均匀设置食槽或料桶、饮水器等喂养设施。

2.3 饲养技术

2.3.1 育雏温室

1~4周龄为草鸡的育雏期,一般采用温室饲养。在进雏前7~10d需对育雏室、设备及用具进行清洗、整修,室内摊铺好清洁、干燥的垫料,熏蒸消毒后备用。进雏前24h给育雏舍预热,使温度达到育雏要求,其他饲养管理操作按常规进行。

2.3.2 舍外放牧

2.3.2.1 合理设置轮牧区

根据放牧区域大小及草、虫资源状况合理划分轮牧区,一般按照每5~10亩地划为一个放牧区为宜,每个放牧区用网片隔开,相对独立。当一个牧区草、虫不足时,即应将鸡群转到另一牧区放牧。这样既有利于对鸡群分群管理,又有利于整个放牧区草、虫食物链的恢复延续不断。

2.3.2.2 放牧时间与密度

根据气温选择舍外放牧时间,气温低时可适当推迟,气温高时可适当提前,以鸡群无显著畏寒感为好,通常为育雏4周后开始放牧。放牧密度以不超过200只/亩为宜。最佳舍外放牧季节为春末夏初,此时,阳光充足,气温适中,风力不大,放牧区草、虫资源丰富,有利于草鸡的生长发育。

2.3.2.3 驯导放牧习惯

为了让鸡群养成在放牧区觅食和傍晚返回鸡舍的习惯,放牧开始时,可用吹哨或敲击给鸡群一个响亮的固定信号,进行引导训练。最终使鸡群逐步建立起“吹哨→出舍/吹哨→回舍”的条件反射,只要吹哨即可指挥鸡群出舍觅食或者傍晚回舍行为。良好放牧习惯的建立,有助于提高鸡群的日常饲养管理效率。

2.3.2.4 定时定量补饲

补饲原则是夏秋季节舍外饵料丰富可以少补些,春冬季节则可多补些。为了增强鸡群的条件反射,每天补饲的时间要基本固定,不应随意改动。生长期(5~8周龄)的草鸡生长速度快,食欲旺盛,日补饲料25g/只左右,2~3次/d。育肥期(9周龄至上市)主要是促进鸡体脂肪沉积,改善肉质和羽毛的光泽度,达到适时上市的经济性状,可在早晚各补饲1次,按“早半饱、晚适量”的原则确定补饲量,一般每日控制在35g/只左右。补饲饲料以玉米、稻谷、小麦、大麦等原粮为好,有利于保持草鸡原有风味。

2.3.3 饲养管理

一般要求是根据放牧场地的饵料资源丰缺状况以及鸡群日龄大小综合来确定当年的放牧时段,全天放牧时段通常选择4月初开始,10月底结束放牧。因为在这期间牧地里杂草生长茂盛,昆虫繁衍旺盛,鸡群可采食到充足的生态饲料。其他月份则采用圈养为主、放牧为辅的饲养方式。

日常管理:(1)做到放鸡时勤观察。每天放牧开始时,健康鸡总是争先恐后向外飞跑,弱鸡常常落在后边,病鸡不愿离舍。(2)做到补料时勤观察。健康鸡活泼敏感,往往显得迫不及待;病鸡不吃食或吃食动作迟缓;病重鸡表现为绝食、精神沉郁、两眼闭合、低头缩颈、行动缓慢等。(3)做到清扫时勤观察。正常鸡粪便软硬适中,呈堆状或条状,上面覆有少量的白色尿酸盐沉积物。粪便过稀为摄入水分过多或消化不良;浅黄色泡沫粪便大部分由肠炎引起的;白色稀便多为白痢病;排泻深红色血便可能为鸡球虫病。(4)做到关灯后勤观察。晚上关灯后倾听鸡的呼吸是否正常,若带有“咯咯”咳嗽声,则说明呼吸道有疾病。通过以上4个方面的观察,可以及时发现弱病鸡,进行必要的隔离和治疗。

2.4 规模化生态养殖要点

圈养加运动:利用良好的生态自然环境,实行规模化圈养方式,补饲部分精饲料,技术要求形同全进全出的舍养方式,同时可自由进出运动场活动,要为鸡群创造一个舒适的散养环境。

公母分群:公鸡羽毛长得较慢,争斗性强,对蛋白质及赖氨酸等营养利用率较高,饲料效率较高,增重较快,而母鸡与之不同步。公母分养可针对公母鸡不同生理特点加强管理,有利于提高整齐度,提高生产效益。

2.5 疫病防治

按照生态模式饲养的鸡群活动范围大,疫病控制难度也就相对较大,必须严格按照当地兽医制定的免疫程序对鸡群逐只予以免疫操作。免疫时间应选择在早晚气温较低时进行,参考免疫程序为:1日龄马立克疫苗皮下注射;4日龄传支H120苗滴鼻;8日龄和30日龄新城疫Ⅳ系苗滴鼻;12日龄和25日龄法氏囊苗滴鼻;14日龄禽流感疫苗颈部皮下注射;35日龄鸡痘苗皮下刺种;50日龄传支H52苗2倍量饮水;60日龄新城疫Ⅰ系苗肌肉注射;90日龄鸡大肠杆菌苗肌肉注射;留做产蛋的鸡群在120日龄时,还需要肌肉注射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产蛋下降综合症三联灭活苗。

另外,鸡群放牧于野外,接触病原体机会多,要特别注意防治鸡球虫病和消化道寄生虫病。一般在20~35日龄预防1次,以后每月进行驱虫1次。对于鸡球虫病可定期用马杜拉霉素、克球粉等药物防治。对于鸡体内的寄生虫(如蛔虫、绦虫等),可使用驱蛔灵、左旋咪唑或丙硫苯咪唑驱除,第1次驱虫,每只鸡用驱蛔灵半片;第2次驱虫,每只鸡用驱蛔灵1片。特别需要说明的是,生态养殖的鸡群应尽可能用中药及采取生物防治,并严格执行休药期的制度,以减少和控制鸡产品中的药物残留。

猜你喜欢

草鸡绿壳黄鸡
抓小鸡
坝上长尾鸡与绿壳蛋鸡0~7 周龄生长发育比较
这9 支化妆刷才最值得买?
对付回南天的6 个宝贝
绿壳蛋鸡生态养殖的技术推广
乱用成语的忘忘熊
绿壳蛋
淘气的小黄鸡
绿壳鸡蛋托起致富梦
杨家神草鸡 中华好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