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宁陕县养猪业的思考

2011-02-12黄朝斌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1年5期
关键词:商品猪养猪业养猪

黄朝斌

(陕西省宁陕县梅子镇人民政府,宁陕 711605)

宁陕县地处秦岭南麓,总面积3 678 km2。全县所辖14个乡镇,98个行政村36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7.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02万人。在国土面积中,山地面积占96.41%,耕地面积仅占2.73%。全县森林面积为44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2%,是陕西省的林业大县。长期以来,该县农村经济以林业为主,靠木头经济支撑。2005年以来,为响应市政府号召,县委县政府积极调整布局,把养猪生产列入全县的支柱产业之一。但由于该县养猪基础差,随经几年努力,有一定起色,但养猪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虽然农户认识到养猪可以致富,但由于技术陈旧和对市场判断不准等原因,使养猪业出力而不挣钱,严重影响农户发展养猪业的积极性。

1 现状

1.1 规模偏小

据2010年统计数据显示,全县养猪总户数约1.2万户。其中,饲养5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不足300户,仅占2.5%。年出栏500头以上的不足10户。由此可见,该县仍以散养为主,规模化程度依然很低。

1.2 技术手段落后

采取的技术手段单一、陈旧。猪舍建造不科学,不能很好的解决温度、湿度、光照等问题;饲粮配比不准确,不能满足猪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要;虽有良种,但不按良法饲养管理,进而不能充分发挥品种的优良性能,很难创造更多利润。

1.3 产品销售不畅

由于规模小、数量少、品种混杂、质量较差,本地产品只能就地销售,不能占领外地市场。据有关部门统计,95%以上产品都是在县内销售。由于质量的原因,与外地调入品种相比自然不具竞争优势,故而售价很低,商品猪平均每500g要比外地(县)调入的少卖0.3~0.5元。

2 原因分析

2.1 基础较差

猪是耗粮型动物,每出栏1头商品猪需消耗精饲料300kg左右。而宁陕每年的粮食总产量在2.2万t左右,加上退耕还林国家补助每年平均0.17万t,每年的粮食总量在2.37万t左右,除去农民自食(每人计182kg)约1.1万t,剩下的粮食(1.27万t)只能饲养4.2万头商品猪。

2.2 群众商品意识差

宁陕是一个林业县,长期以来,人们把挣钱的目光都集中在山上,“靠山吃山”的依赖思想尚未完全改变过来。虽然也有养猪的传统,但多是“养猪为过年”,每家1年如论饲养几头猪,都是满足自食,根本没有“商品”意识。

2.3 投入信心不足

发展养猪是1个高投入项目。由于种种原因,目前,疫病风险和市场风险依然较大。前几年,个别投资者已在养猪方面吃了苦头,带来的负面影响的确很大,致使很多人不敢在养猪方面大胆投入。

2.4 饲养管理水平低

由于大多养殖者文化基础差,理解能力有限,对新技术、新观念一是难以接受,多采用传统、陈旧的理念和方法进行饲养和管理,加上官方指导服务无法全部到位,导致饲养管理水平难以满足发展需要。

2.5 养殖成本较高

由于宁陕地处深山,虽然近年来的交通已不存在多大问题,但距外地、外县仍有较远的距离,养猪所需的饲料、兽药、设备、用具等均靠外地调入,因销量小、运费高,成本自然很高。而在产品的销售方面,却因数量小、运距远等原因,自然利润很小。据业内人士调查,在距县城较远的边远山区,农民每出栏1头商品猪要比川道地区少收入50~100元。由此可见,山区县发展养猪业经济效益很难提高。

3 对策

3.1 加大宣传,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依然有很多农民的观念尚未转变过来,特别是边远山区的农民仍未完全摆脱计划经济的束缚。因此,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务必采取各种方式,加大宣传力度。

(1)解决人们的认识问题。养猪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它已从农户的补偿经济发展为农村的主导经济,有一定的发展空间。民以食为天,随着人民的膳食结构的调整,动物蛋白食品所占比例也不断上升。从宁陕近年来的猪肉销售情况看,每年从外地调入肥猪在5 000头以上,若能在品种和饲养管理方面加以改进,宁陕养猪业的发展仍有较大的潜力。要鼓励农民坚定信心,稳扎稳打。

(2)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养猪业的利润情况主要受市场需求和饲料成本2大因素影响。在市场经济情况下,当供大于求时单位畜产品的价格下降;如果供小于求单位畜产品的价格就会上升,利润就会提高;当粮食价格上升时,大多数农户缩小再生产,使饲养量下降,进而形成供小于求;当粮食价格下降时,大家纷纷填槽补栏、扩大再生产,饲养量自然上升,形成供大于求,必然导致单位畜产品价格下降。

(3)树立科学养殖理念,加强成本核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养殖效益,以获得更大的利润。同时,要了解发达地区的经验和思路,使农户心中始终充满进取精神,发展养猪业就有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3.2 调整发展思路,突出“绿色”特点

虽然宁陕发展养猪业与川道地区相比效益相对较差,但仍有一定发展空间。(1)由于水质较硬(矿物质含量高),人们食肉量较大,人均年食用猪肉量在30kg以上,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2)宁陕山大人稀,空气清新,气候温和,无如何污染,是发展“绿色”肉食品的最佳地段;(3)距离省城西安仅100多公里,绿色产品的销路不成问题;(4)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西安后花园——宁陕必将成为旅游度假的圣地,届时必将会给“绿色”畜牧业的发展带来生机。

3.3 缩小散养比例,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逐步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养猪利润空间小,数量小,效益不显著。不利于环境污染控制、疫病集中免疫和产品集中调运销售等。但若贪大求洋,就目前管理水平可能存在很多风险。因此,应因势利导,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从全国的发展形势看,规模化、产业化是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小农户散养式的养猪业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就会完全从农业中脱离出来,形成具有一定专业化程度的养猪场、养殖小区、专业村乃至专业乡镇,并积极推进养殖协会、专业合作社建设和龙头加工企业,形成产、加、销,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格局,进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养猪产业。

3.4 因地制宜,推广适销对路品种

根据宁陕区域差别大、产品以内销为主的实际,在品种推广方面不能一味追求“外三元”。应分地段、分区域,采取“内外结合”、“土洋结合”的方式,分别推广不同的品种,以满足不同人群、不同用途的消费和加工需求。应注重在城镇周围和川道地区大力发展“外三元”商品猪,以满足城镇市场需求。同时,要考虑大部分农户喜淹腊肉的习惯,故而要在边远山区和商品饲料来源不便的地段,注重发展能耐粗饲的地方杂交品种。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达到产品有销路、生产有利润的目的。

3.5 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提高养猪业科技含量

宁陕养猪业科技含量依然很低,如何在品种改良、选种选配、圈舍建设、饲养管理、疫病防治等方面尽快加以提高,务必加大技术培训力度。要采取集中培训、分散培训、技术干部驻场培训等多种方式,从饲料的合理搭配使用、分段饲养管理、圈舍圈舍与改造、疫病的预防和治疗等各个环节,全面渗透科技理念、应用科技手段、提高科技含量。

猜你喜欢

商品猪养猪业养猪
2022年养猪业或将迎来“大变局”
冬季养猪防病四注意
商品猪瘦肉率的影响因素及提高措施
2020年养猪业盘点
商品猪育肥技术要点
养猪
猪饲养管理需注意事项
“中美贸易战”养猪业可能发生的事
“环保税”来了,养猪不知道这些你就亏大了!
微生物发酵饲料在养猪业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