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草原生态系统 促进牧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2011-02-12牛立明
牛立明
(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农牧局,围场 068450)
草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绿色生态屏障,与森林一起构成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我国草地资源位居世界第2位,草原畜牧业是我国新疆、西藏、内蒙古等省份的主导产业。草原是畜牧业发展的主要物质基础,是农牧民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生产资料,有低能耗、低成本的优势。我国草场资源虽然广阔,但多处干旱、寒冷地带,目前退化情况非常严重,特别是畜牧业主要生产基地的草原草场退化严重,已经成为牧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保护和改善草原生态系统是促进我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1 影响因素
1.1 经济发展使草原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日益尖锐
(1)掠夺式开荒种田。我国人口多、粮食短缺,人们为增加粮食生产而不加限制的掠夺式开荒种田,严重地破坏了原有植被,使草原锐减,土地沙化严重。近年来,由于诸多惠农政策都是针对粮食生产,而对从事草原畜牧业生产、开发耕地草原后备资源的农牧民的保护和优惠政策较少。农牧区农民更愿意从事粮食种植,以摆脱贫困状态,盲目垦耕,造成水土流失、草地退化沙化,农牧民开垦草原变农田的现象屡禁不止。
(2)非法开垦草原。国家近期有关政策规定了土地复垦,补充耕地,有些地方对政策理解不透彻,或为了完成土地整理开发的任务强行非法开垦草原。有些地区为了达到“占补平衡”,追求数量,盲目开垦原有草场,或图眼前利益,占用草场开发旅游,开采矿藏,不注意草场的保护和恢复。例如,我国西部地区大部分属生态脆弱地区,在实施“占补平衡”中不注意加强对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的管理,因片面强调“占补平衡”而导致对荒山荒坡、草地湿地的盲目开发,形成一边生态退耕,一边又过度开发的不利局面。
(3)盲目开发草地。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许多经济发展区,耕地严重缩减,土地后备资源分布不均,耕地后备资源相对匮乏,人地矛盾比较突出,到什么地方开垦新的耕地成了突出问题。为了达到“占补平衡”的目的,有些地方便将草地作为新垦耕地的目标,为扩大耕地面积,确保数量上的占补平衡,把一些草地等不宜农耕的土地也盲目地投向农业生产,把那些远离经济增长中心和农业生产适宜程度差的土地、生态十分脆弱的土地也用于耕作,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片面补充耕地,造成新的生态破坏。这样以草补地的矛盾日益加大,这就是耕地“占补平衡”对草场造成的压力。
1.2 过度放牧是造成草地退化的人为因素
长期以来,人们只把草原当作牲畜的“粮食”,忽略草原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兼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功能。草原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不但使牲畜失去“粮食”,还导致水土严重流失、江河湖泊断流干涸、虫鼠灾害频繁、沙尘暴愈演愈烈。从农户角度阐释过度放牧行为产生的外在机制和内在机制,农户追求更高的家庭收入与现实经济状况之间的矛盾是导致其过度放牧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在北方干旱地区的草原牧区,草场的载畜能力有限,只可限量放牧,但实际是几乎所有牧区都超过了生态安全允许的合理载畜量(据调查我国沙区草场的牲畜超载率在50%以上,有的地区甚至高达100%以上)。传统畜牧业在粗放简单的经营中,主要依靠牲畜数量的增长,不作任何投入、掠夺式地获取畜牧业经济的最大效益,这种饲养经营方式,直接导致了牲畜总量的超常发展,放牧强度远远超出草原的适宜载畜能力,超载放牧必然导致草畜矛盾激化,阻碍草地畜牧业的发展。过度放牧超过了草原应有的载畜能力,对我国的草原生态系统的维护也是巨大的挑战。许多地区由于草场载畜量过大,牧草的草根被牛羊啃食,严重破坏了草原的再生能力,使草场严重退化。
1.3 环境污染破坏草原
(1)牧区经济发展一定要发挥畜牧业优势,发展与畜牧业加工相关连,而有些外来企业却借发展牧区经济之名,大肆利用草场开矿建厂。例如内蒙一些牧区某些外来单位完全无视牧民合法权利,悍然侵占牧民承包的草场办厂,开矿和垦荒。而多数牧民并不知道自己有哪些权利,更不懂如何依法保护自己的权益。有些工矿企业借发展落后地区经济之名向牧区进行污染转移。而这些厂矿污染毒化草原,使草场退化、当地畜禽产品质量严重下降,甚至导致牲畜死亡。这种对草原生态系统和畜牧业生产的影响往往是不可逆的,是新一轮更严重的破坏。
(2)牧区旅游业的发展对当地草场环境也有一定的破坏作用。交通工具的碾压,游客对草地的踩踏和对草原植物的采摘,使得有些草原植物大量减少,有的甚至濒于灭绝,这也是草原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1.4 鼠害、虫害有加剧的趋势
(1)草原鼠害。主要以长爪沙鼠和鼹鼠为主,主要危害农田草牧场结合部,以沙葱为主的沙地草场,据科学研究表明,温室效应、过度放牧、人类活动致使草场退化。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导致鼠害泛滥,而鼠害肆虐又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遭到进一步破坏的生态环境,接下来又成为鼠害大爆发的根本原因,如此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危害草原,危及牧民的生存环境。
(2)草原虫害。以草地螟、未名叶甲幼虫和蝗虫为主。在春季,北方大部分草原地区气温偏高,草原蝗虫孵化期提前,造成前期草原虫害总体加重趋势。夏季,各地极端干旱和严重洪涝灾害频繁,导致局部地区虫害发生期提前或推迟,给测报和防治工作带来一定困难,总体上呈现点多面广、局部加重的态势。
草原鼠害以破坏草根为主,而虫害主要破坏叶茎,这2者对草场及周边农田破坏十分严重,这样就加剧了草原的沙化,给我国草原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威胁。
2 主要措施
2.1 正确理解和执行国家政策,避免不必要的开垦对草原的破坏
(1)在落实“占补平衡”时不要只强调占一补一,盲目追求耕地数量的平衡,而更要注意耕地质量和生产能力的保持和平衡;同时,要分清草原与荒地的界限,保护草原不被侵占,“占补平衡”一定要与生态建设相协调,提倡在保护中适度开发耕地后备资源,避免盲目开垦导致草场被毁,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
(2)完善草原保护政策,使农民增收与草原生态保护协调发展。草原生态保护和利用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要根据牧民的生产生活实际,科学合理的制定草原生态补偿制度,用发展的思路解决草原流转问题。在工作中要明确职责,积极推广草原生态保护和利用的典型经验,多部门共同努力,继续加强草原保护的广泛宣传,逐步完善草原生态保护利用的财政扶持政策,将草原生态保护和利用落到实处。
(3)加快建立草原保护制度和草原执法管理,重视草原保护执法依据的建立和完善,加强草原保护队伍建设,规范草原征用使用管理,积极开展草原植被恢复费征收工作,联合执法、齐抓共管促进草原保护管理机制的逐步形成。
2.2 鼓励农牧民选择优质牧草品种,大面积种草
开展饲草种植不仅可以有效调节牧草季节性供应不均衡的状况,而且能够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在拥有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人工饲草种植还可给牧区人民带来重要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一直以来,草原都是牧区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天然草原超载过牧严重、荒漠化程度的增加给牧区以及整个国家的生态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而利用草原区和农牧交错带适宜的土地资源大力发展饲草种植,不仅可以减轻天然草地的载畜压力,而且可加速草地植被恢复,遏制沙化、退化,对于有效保护牧区草原生态平衡、发展草原畜牧业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3 实行禁牧舍饲,缓解草原压力
实施禁牧舍饲可以有效改善草原生态环境。草地资源是草原生态系统的主体,实施禁牧舍饲是转变传统粗放的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从根本上消除超载过牧这一造成草原生态环境恶化人为因素,使草原得到休养生息机会,植被得以迅速恢复和再生,促进植被生长正向演替,是加快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速度,改善草原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禁牧舍饲后通过政府行政政策的干预和市场经济的调节机制,为达到快速发展新形势下精品畜牧业、生态畜牧业、现代畜牧业的客观需求,放牧这一传统粗放的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由于其固有的管理落后、质次低效和对生态破坏的不良作用,必然要被先进的舍饲养畜方式所代替。
2.4 做好草原鼠害虫害的防控工作
大力提倡生物环保的灭鼠灭虫技术,消灭草原生物侵害。草原灭鼠仍以采取生态控制为主,生物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药物灭鼠虽然有较好的效果,但对草原环境的污染也不可忽视。所以生物防治技术还是草原灭鼠灭虫最有效措施。例如:内蒙古自治区为了长期的、有效的治理草原鼠害,自治区在锡林郭勒牧区搭建人工鹰架引来老鹰捕鼠,在阿拉善牧区建立人工养殖狐狸,让那些受过野化训练的狐狸渐渐恢复捕捉老鼠的天性。这些都是值得借鉴的有效的生态防鼠害措施。草原虫害的防治也要以生物防治为主,在草地放养家禽和驯化一些有益的禽类,可以有效扼制草原虫害的发生。
2.5 强化草原环境保护
阻止在内地不允许发展的污染严重的工业向草原区域转移,严格按国家环境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对在草原新兴的工业园区进行条件审核,把工业污染对草原的危害控制在最小范围。在发展牧区工业的同时,注重对牧区草场的保护和恢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大政府宏观调控力度是保护草原生态系统、促进草原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同时畜牧工作者应根据不同地区草原的实际情况,指导牧区人民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多措并举,改善草原生态系统,扎扎实实地发展草原畜牧业,进一步把草原建成环境优美,经济繁荣,可持续发展的畜牧业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