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封闭联合针刀微创松解术治疗跟痛症50例
2011-02-12任黎栋杨冬青
李 琴 任黎栋 杨冬青
浙江省余姚市中医医院(浙江余姚315400)
跟骨为最大的跗骨,前窄后宽,向下移行于跟骨节。在跟骨节处有跖长韧带与前方第1~5耻骨相连,与跖腱筋膜一起维持足弓。跟痛症的原因很多,常伴有跟骨结节前缘骨刺,骨刺主要是由于筋膜与跟骨骨膜相交织,过度牵拉而形成,多见于45岁以上中老年人。主要包括跟骨下滑囊炎、跖筋膜炎、后跟腱撕裂伤、跟骨下脂肪垫炎等疾病。笔者应用神经阻滞术配合针刀微创松解术治疗跟骨痛患者50例,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6年10月-2010年3月浙江省余姚市中医院就诊跟痛症患者50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28例;年龄45~69岁;病程最短3周,最长5年,多为单侧发病。诊断符合(1)足跟下疼痛,晨起站立时较重,行走片刻后减轻,但行走过久疼痛加重;(2)跟骨结节前下方有明显压痛,也有压痛见于跟前外侧和内侧者;(3)X线摄片显示跟骨结节前有骨刺形成或有足弓中点部的条状钙影,排除骨质病变。 排除其他足部疾病,如跟骨高压症、痛风、骨折、肿瘤等;排除合并心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
1.2 治疗方法 患者俯卧于床上,足跟朝上,双足下垫软垫。在压痛点最明显处作好标志作为进针点。常规安尔碘消毒、铺孔巾,用1%利多卡因3~4mL局部麻醉。使用汉章牌Ⅰ型针刀,第1支针刀松解跟骨结节前下缘压痛点(跖筋膜的中央部)。从跟骨结节前下缘进针刀,刀口线与跖腱膜方向一致,针刀体与皮肤呈90°,针刀经皮肤、皮下组织、脂肪垫,到达跟骨结节前下缘骨面,调转刀口线90°,在骨面上向前铲剥2刀,范围不超过0.5cm。第2支针刀松解跟骨结节内缘压痛点,刀口线与跖腱膜方向一致,针刀与皮肤呈90°角,针刀经皮肤、皮下组织、脂肪垫,到达跟结节内缘骨面,调转刀口线90°,在骨面上向前下铲2刀,范围不超过0.5cm,再横行切割2~3刀,觉针刀下松动感出针刀,再注入曲安奈德注射液 0.3mL、维生素 B120.5~1mg、生理盐水适量,三者总量3~4mL局部封闭,压迫止血,创可贴敷针眼。一般1次即愈,效果不显者,1周后再治疗1次,最多治疗3次。
1.3 疗效标准[1]治愈:足跟痛消失,晨起或行走时无疼痛,临床症状及功能恢复正常。显效:足跟无疼痛,晨起或行走时稍痛,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功能恢复90%以上。有效:足跟疼痛减轻,晨起或行走时稍痛。无效:治疗后足跟疼痛无改善或加重。
2 结 果
本组50例经3个月定期随访,全部有效,其中治愈44例(92.00%),显效 5 例(10.00%),有效 1 例(2.00%)。
3 讨 论
目前认为跟骨痛症的疼痛原因主要是由于跖腱膜因反复微损伤造成微撕裂或继发于跖腱膜的劳损产生的无菌性炎症反应后引起。机体为了加强此处的强度,防止被拉断,就使附着点不断钙化和骨化而形成骨刺,并同时继发跖腱膜炎性反应和粘连挛缩产生疼痛。足跟痛属于中医学“骨痹”范畴,中医认为多因肾气亏虚,筋脉失养,气血运行不畅,复感风寒湿邪,滞留于足跟而为病。以往治疗跟痛症的着眼点为跟骨骨刺,认为导致跟骨痛的原因主要是跟骨结节增生或跟骨内高压。其实,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跟骨结节明显增生的患者中只有一部分人有跟骨痛的症状,而在整个跟骨痛的患者群中未有增生表现的几乎占总数的50%。因此,手术的方式改用了跖腱膜切断术,但切口较大、损伤较重。也有学者为了减少损伤采用内窥镜系统进行跖腱膜松解术,但费用较高。针刀治疗跟痛证,针刀定点刺入压痛点,即是跖腱膜应力最高点,将局部变性挛缩的腱膜部分切断,缓解跖腱膜张力,疏通经脉,减轻局部应力,能使松解更安全、彻底。局部注射的药物中利多卡因可阻断疼痛的恶性循环,解除肌肉及血管痉挛,促进代谢,同时利多卡因可抑制氧自由基的增加,对细胞膜钠通道有阻滞作用,使动作电位的产生及传导受抑制,因而降低了能量和氧的消耗[2],从而使疼痛得到迅速缓解。曲安奈德是缓释类皮质类固醇,具有强大的消炎作用,能降低局部组织对损伤后的反应性及防止组织再粘连;维生素B12既具有营养神经的作用,其色素又可影响钠通道,具有一定的局麻作用,可强化局麻药效应。故这些药物共同作用能使跟痛患者炎症减轻,疼痛得到控制。局部封闭与针刀松解术配合治疗该病,既解除了跖腱膜与跟骨骨刺之间的过大应力,又治疗了局部无菌性炎症,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致病因素,从而近期、远期效果均较好。
[1] 朱汉章.针刀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075.
[2] 刘本城.骶管注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颈腰痛杂志,1996,17,(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