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的发生与防治

2011-02-12唐洪杰钟建峰姚夕敏董慧颖范永强周耀武

浙江农业科学 2011年4期
关键词:疮痂染病斑点

冷 鹏,唐洪杰,钟建峰,姚夕敏,董慧颖,范永强,周耀武

(1.山东省临沂市农业科学院,山东 临沂 276012;2.莒南县壮岗镇农技站,山东 莒南 276600;3.浙江新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浙江 仙居 317300)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又称番茄细菌性叶斑病、斑疹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其寄主为番茄和辣椒,是严重危害番茄产量和品质的一种世界性病害。近年来随着我国番茄保护地种植面积的增加,该病发生有上升的趋势,尤其在我国北方有日趋严重之势,一般可造成减产10%~30%,严重时减产50%,对我国的番茄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

1 症状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主要为害叶片,也能为害茎、果实和果柄,苗期和成株期均可染病。

叶片染病,由下部老熟叶片先发病,再向植株上部蔓延,发病初始产生水渍状小圆点斑,扩大后病斑暗褐色,圆形或近圆形,将病叶对光透视时可见病斑周缘具黄色晕圈,发病中后期病斑变为褐色或黑色,如病斑发生在叶脉上,可沿叶脉连续串生多个病斑,叶片因病致畸。

茎染病,初始产生水渍状小点,扩大后病斑暗绿色,圆形至椭圆形,病斑边缘稍隆起,呈疮痂状。

果实和果柄染病,初始产生水渍状小斑点,稍大后病斑呈褐色,圆形至椭圆形,逐渐扩大后病斑转成黑色,中央形成木栓化疮痂。

苗期染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产生圆形或近圆形暗褐色斑,周缘具黄色晕圈。

本病区别于细菌性疮痂病的是果实不腐烂,茎杆、叶片发病维管束系统、木质部不变褐色。

2 病原菌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病原为丁香假单胞菌番茄致病变种,属薄壁菌门假单胞菌属。菌体呈短杆状,大小为 0.5~1.0 μm ×1.5~5.0 μm,有 1 至数根极生鞭毛,无荚膜,无芽孢,革兰氏染色阴性。该菌在KB培养基上培养48 h后形成乳白色圆形菌落,菌落直径2~3 mm,全缘不透明,表面光滑粘稠状,在紫外灯下观察有黄绿色荧光,在YDC培养基上菌落白色。超过41℃时不能生长,耐盐性为5%,严格好氧,无冰核活性,能产生果聚糖、液化明胶,过氧化氢酶和脲酶均呈阳性,不能积累PHB、不产生H2S和吲哚,硝酸盐还原反应、氧化酶反应、葡萄糖酸氧化、苯丙氨酸脱氨酶、卵磷脂酶和精氨酸双水解均为阴性。除番茄外,该菌还为害辣椒,人工接种可为害茄子、龙葵、毛曼陀罗和白花曼陀罗。

3 发生规律

病原菌主要以带病种子越冬,这是向新菜区传播的主要途径,播种带菌的种子,幼苗期即可染病。此外病菌也可随病株残余组织遗留在田间越冬,病菌在干燥的残余组织内可长期成活,并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田间发病后,病原细菌通过雨水反溅、雨露或保护地棚内浇水等传染途径,在植株表面具水滴或水膜的条件下,从植株自然气孔或伤口侵入,在寄主的薄壁组织细胞间隙繁殖蔓延,破坏寄主细胞并进入细胞内,在田间重复再侵染,加重为害。

病菌喜温暖潮湿的环境,适宜发病的温度范围18~28℃;最适发病环境为温度20~25℃,相对湿度90%以上;最适感病生育期为育苗末期至定植坐果前后。发病潜育期 7~15 d。15℃以下、30℃以上基本不发病,病菌生长发育最适温度27~30℃。

4 防治措施

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经济有效的措施,因地制宜地选育和引用抗耐病高产良种。

加强检疫。由于该病主要是种传病害,因此要加强种子检疫,防止带菌种子传入非疫区。

选用无病种子。建立无病留种田,采用无病种苗;在番茄播种前,用55℃的温汤浸种30 min,移入冷水中冷却后再催芽,或用20%噻唑锌悬浮剂100~200倍液浸种30 min,洗净后播种。

适时轮作。与非茄科蔬菜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以减少初侵染源。

加强田间管理。在发病初期防治前应先清除掉病叶、病茎及病果;灌溉、枝、打杈、采收等农事操作中要注意,以免将病害传播开来;尽量采用滴灌,防止大水漫灌。

药剂防治。该病在适宜环境发病快,应在发病初期喷施20%噻唑锌悬浮剂400~500倍液或2%春雷霉素液剂400~500倍液,每隔10 d喷1次,连续喷3~4次。如果病害较重应尽快使用20%噻唑锌悬浮剂300倍液,每隔3 d喷1次,直到喷好为止。

猜你喜欢

疮痂染病斑点
可爱的小斑点
偶感
斑点豹
中国马铃薯疮痂病的研究与防控
我国学者揭示马铃薯疮痂病发病新机制
猪身上起红斑点怎么办?
均匀网络上SIR模型三种不同逼近方法比较
爱 情
美国欲选育抗疮痂病的核桃新品种
摆脱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