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市畜牧技术推广“十一五”工作回顾及“十二五”工作展望
2011-02-12容斌
容 斌
(云南省昭通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站,邵通 657000)
认真总结昭通市“十一五”畜牧技术推广工作成效,结合实际,科学探讨“十二五”期间畜牧技术推广发展思路。根据云农改〔2011〕4号文件精神要求,对昭通市畜牧技术推广“十一五”工作成效和“十二五”工作思路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1 “十一五”工作成效
1.1 改革建设历程
从2004~2010年,中央每年都发布1号文件,全方位多角度的重视和强化“三农”工作。昭通市畜牧业在新的政策体系引导下已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一项支柱产业,其产值已占农业产值的50%以上。
1.1.1 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取得实效 ①组建了应急预备队和疫情处置专家组,储备了必要的应急物资,突发重大动物疫情的应急机制进一步完善,处置能力不断加强;②成立了重大动物疫病防制指挥部。③依靠科技、依靠法律、依靠群众,综合防治,防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1.1.2 科学进行草料生产 加大草地的保护、建设和开发力度,积极指导开展草地除杂及牧草病虫鼠害监测,积极指导青绿多汁饲料青贮和农作物秸秆氨化,多渠道拓宽饲草料供给。
1.1.3 制定畜牧兽医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为积极稳妥地推进全市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切实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国务院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15号、农业部《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农医发〔2005〕19号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省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云政发〔2006〕78号)的有关规定,加强村级动物防疫员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种、料、管、防、训、改、监、检畜牧科技推广能力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加快全市畜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步伐,确保全市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实现牧业增效、农民增收。
1.2 畜牧兽医推广系统现状
1.2.1 技术推广系统现状 目前,昭通市农业局下设昭通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站(加挂昭通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昭通市畜产品安全检测中心,2块牌子),为财政全额拨款的正科级事业单位。人员编制38人。
1.2.2 基本概况 县级机构设置县级畜牧技术推广机构,共设置县级畜牧技术推广机构21个,隶属县农业局派出机构,为财政全额拨款的股所级事业单位。
21个县级畜牧技术推广机构人员编制433人,现有人员394人,其中专业技术干部365人,占92.64%。大学及以上学历49人,大专学历179人,中专学历145人,中专以下学历28人。有副高级职称43人,中级职称188人,初级职称84人。
1.2.3 工作职能 宣传贯彻党和国家有关畜牧业的政策法规,贯彻实施全市畜牧业发展规划、计划;负责全市畜牧技术的推广、指导和培训,指导全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工作;负责畜牧技术和畜禽良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负责草场建设、开发和利用,推广饲草饲料加工试制技术;依法履行动物防疫和疫病防控职责,指导提出全县畜禽疫病防治工作规划,指导实施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扑灭工作;承担动物疫病预防的宣传教育和技术指导,技术培训、咨询服务并组织实施动物免疫计划;实施动物疫病监测、预警、预报、疫病化验和诊断、流行病学调查和畜禽疑难病症防治研究,健全完善疫情调查、分析、测报制度,掌握疫情动态,及时上报疫情及防疫工作情况;负责制定畜牧技术规程标准,参与技术鉴定;负责畜牧产业化开发项目的考察、论证和申报,指导实施畜牧产业化建设;负责县乡畜牧兽医站业务指导工作;承办上级交办的其他事项。
1.2.4 县乡畜牧技术推广机构职责 受县农业局的委派负责辖区内动物强制免疫的监督实施,畜牧生产、饲草饲料生产技术推广,依法承担动物防疫及动物产品检疫、动物疫情调查、监测、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的监督管理工作;承担畜牧兽医技术推广、草料建设等公益性职能,确保辖区内免疫注射、疫情普查、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培训、畜牧生产和疫情统计等各项公益性服务工作的落实。
1.3 取得成果
1.3.1 进一步明确职责,强化公益性职能 将基层畜牧兽医推广机构主要承担的关键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动物疫病及疫情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畜禽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检测、监测和强制性检验,畜牧资源、畜牧生态环境和畜牧业生产投入品使用监测,畜牧公共信息和培训教育服务等方面的公益性职能,细化成工作任务,进一步明确县、乡两级畜牧兽医推广机构职责和要求,确保县乡畜牧兽医推广机构有效履行公益性职能。
1.3.2 科学设置机构,理顺管理体制 按照有利于业务指导、有利于有效管理,有利于公益性职能履行、有利于调动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人员工作积极性的原则,科学设置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机构,理顺管理体制。
1.3.3 加强兽医队伍建设,提高技术人员素质 全面实行全员聘用制度,实现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
1.4 工作成就
1.4.1 进一步明确职责,强化公益性职能 将基层畜牧兽医推广机构主要承担的关键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动物疫病及疫情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畜禽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检测、监测和强制性检验,畜牧资源、畜牧生态环境和畜牧业生产投入品使用监测,畜牧公共信息和培训教育服务等方面的公益性职能,细化成工作任务,进一步明确县、乡2级畜牧兽医推广机构职责和要求,确保县乡畜牧兽医推广机构有效履行公益性职能。
1.4.2 科学设置机构,理顺管理体制 按照有利于业务指导、有利于有效管理,有利于公益性职能履行、有利于调动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人员工作积极性的原则,科学设置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机构,理顺管理体制。农业局下设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站、动物卫生监督所,县乡实行单独设置畜牧兽医站,有利于畜牧兽医技术推广。
1.4.3 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深入扎实 我们始终把动物疫病防控作为全是畜牧工作的重点来抓,坚持“以免疫为基础,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坚持高密度、高质量免疫注射,以春、秋2季防疫为主,常年补针为辅,使畜禽随时处于有效的免疫保护期内,确保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全年累计免疫注射密度均达100%以上;猪瘟、猪肺疫、副伤寒、牛炭疽、山羊痘、鸡新城疫等常规疫病的免疫密度达90%以上,确保了全区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
1.5 经验和做法
1.5.1 人员监管 为了加强对乡镇防疫检疫工作的监管,我们建立了3个管理制度和相应的责任约束机制。对派驻乡镇畜牧兽医站技术人员实行动态管理,严格实行合同聘用制,绩效工作制,年度考核制。
1.5.2 质量监管 ①市政府每年都与县政府签订责任状,明确动物防疫政府负总责,主要领导是第1责任人,分春、秋2季由县政府组织联合检查验收,年终奖惩兑现;②推行“乡镇政府组织领导、村级干部带队参与、动物防疫员具体实施、防疫监督部门指导监督”的工作方式,加强防疫工作的组织领导;③市重大动物疫病防制指挥部还组织指挥部相关成员单位进行不定期的联合督查;④开展随机抽取动物血清进行抗体检测,结合“三位一体”的免疫标识制度检测防疫质量和效果,并以此作为防疫质量考核的重要依据。
1.6 对策
(1)在机构设置方面,增加市县乡畜牧兽医站人员编制和一定的事业经费。
(2)尽快理顺兽医管理体制。保证基层专业人员工资等福利待遇;建立健全县、乡、村3级防疫、疫情监控网络,为控制重大动物疫情发生提供技术保障。增加村级防疫员每人每年补贴。
(3)在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上,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基层设施建设、信息网络建设、疫情监控系统建设,健全完善一流的动物防疫网。积极争取动物防疫体系建设项目,为基层服务体系配齐“三电一通”设备,优化工作环境,提高办公效率。
(4)构建完善5种体系,努力做到5种“创新体制”:即构建完善兽医政策法规体系,构建完善兽医工作体系,构建完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构建完善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体系,构建完善动物疫病防控支撑体系。努力创新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机制。努力创新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应急管理机制,切实强化应急准备,完善应急防控机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努力创新畜禽标识可追溯管理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通过信息的有效传递、存储与查询,做到从动物到动物产品的全程有效监管。努力创新兽医事务协调交流合作机制。努力创新行政审批管理机制。
(5)加大公共投入,加强体系设施建设和技术人员能力建设,加大适用人才引进力度,调整优化推广队伍结构,同时要积极探索建立技术推广人员分流和合理安置方式。
2 “十二五”工作思路
根据十七届五中全会会议精神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全国畜牧兽医工作会议提出的相关工作要求,紧紧围绕“十二五”畜牧产业发展目标任务,进一步建立健全畜牧技术支撑和服务体系,推进畜牧技术推广体系迈出新步伐。
2.1 工作重点
建立健全市、县2级畜牧兽医行政执法和技术支持机构,加强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建设,明确职责,理顺关系、整合资源,完善和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
2.2 基本思路
(1)坚持“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科学合理设置县乡畜牧技术推广机构。
(2)健全机构、明确职能、理顺关系、完善管理,逐步建立起科学、统一、透明、高效的畜牧兽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3)稳定和强化基层动物防疫体系,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动物卫生及其产品的安全防范能力,确保全市畜牧兽医事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