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声名累人

2011-02-11段奇清

读者·校园版 2011年2期
关键词:太学长生殿名流

段奇清

古人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声名着实是一个好东西,有些人因此大红大紫。然而声名也是一把双刃剑,世上不知又有多少人为声名所累。

清初戏曲界,有“南洪北孔”之说,“南洪”指洪昇,“北孔”是指孔子的第64代孙孔尚任。“演着明夷卦,事尽翻,正人惨害天倾陷。片纸飞来无人见,三更缚去加刑典,教俺心惊胆颤。黑地昏天,这样收场难免。”这是孔尚任成名之作《桃花扇》中的一段叫做《江儿水》的唱词。诡异的是,这段唱词似乎专为南边的洪昇而写,或者说是对洪昇人生的一种预言。

洪昇为浙江钱塘人。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名门望族,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诗写得好。后来移居北京。因为洪昇的师友皆是明亡以后不出仕的名士,所以他总不能获得一官半职,只是个太学国子监监生,在京城“漂”着。

有本事的人总会露一手。康熙二十七年,历时十载、几经增删的《长生殿》问世了。他的这一剧本直接得到了最高权力者康熙皇帝的首肯。洪昇也由此名声大振,一时间,京城之人皆以能结交洪昇为荣。

这突然而至的声名直让洪昇飘飘然起来。也是合当有事,当时财源滚滚而来已赚得盆满钵满的内聚班,也许是为了做到“吃水不忘挖井人”吧,他们主动提出为洪昇无偿演出一场《长生殿》。洪昇欣然接受。于是广发请帖,大邀京城名流。

那是在京城啊,有许多所谓名流身居国家要害部门,有的掌握着生杀予夺之权。这样的一些“名流”你能邀请得尽吗?百密一疏就让你吃不了兜着走。

洪昇果然就漏请了一个人,或者说他根本就看不上这个人而没请他。可这人偏偏是一个心胸促狭臭爱面子的人,尤其是洪昇请了一个叫做赵执信的与他一般地位的人,更是让他觉得自己受了洪昇的怠慢,简直就是一种奇耻大辱。这人就是礼部给事中黄六鸿。

可如何找洪昇的茬呢?走时兴的“文字狱”的路子,可这剧本是皇上推荐的,此路肯定不通。但黄六鸿毕竟是混迹官场多年的人,他冥思苦想,终于找到了下蛆的缝。

原来演戏的日子在孝懿皇后佟氏的喪期内——佟皇后逝世尚只一个多月。而清朝有一规定,国丧百日之内,朝廷官员是不能参与任何娱乐活动的。

黄六鸿的弹劾奏章没出两天就搁在了皇上的御案上。罪名即“国恤张乐为大不敬”。康熙看罢奏折龙颜震怒,当即下令刑部严办。

于是演员全部被关进大牢,凡是当日参与听戏的官员一律开除公职,永不录用,其人数竟达50人之多。时人有“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之句。最令人嗟叹的恐怕要数赵执信了,他19岁中进士,28岁便罹此横祸,前程尽毁。洪昇本人下刑部狱,后被太学除名,革去候选县丞,逐回原籍。回到老家后抑郁落寞,从此一蹶不振,后不幸失足溺水而死。

有人说洪昇之所以有这样的结局是遇到了黄六鸿这样的小人,其实洪昇是为自己的声名所累。声名与钱财一般,毕竟是身外的东西,许多时候皆不可倚仗,是靠不住的。尤其对于那些不能正确对待突然而至的声名的人来说,那只是一块石头抛掷出去遇上了水,势必咕咚一声沉入水底。

(百合花摘自《合肥晚报》2010年11月1日,黎 青图)

猜你喜欢

太学长生殿名流
晚清民国报刊所见《长生殿》文献研究
文人讨债记
长恨歌
文人讨债记
汉代太学如何培养治国安邦之才
时代需要名流
论《长生殿》的现代改编缺位
从《长生殿》看帝王恋
嵇康·绝响
宋代太学教育管理的责任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