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燕子低飞雨必淋”谈正确认知中医*

2011-02-11舒长兴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1年7期
关键词:燕子病因西医

舒长兴

中华民族在认知大自然的过程中形成了“上观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事”的认知模式和“取象比类”的思维模式。俗语“燕子低飞雨必淋”中“燕子低飞”是预示“雨必淋”的一个“象”,它和大燕子、小燕子、白燕子、黑燕子无关,更不必解剖燕子。中医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承袭了中国文化的象思维。中医的经络和五脏均是藏象而非脏器,当它从实体的脏器抽象出“藏象”后就与脏器本身关系不大了,甚至没有关联,犹如银幕中高大全的形象与现实中的人物原型不能划等号一样。数千年来,中医按其自身的理论模式和特有的运行机制在运转。但随着西医东渐,中医开始套用西医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一些人按照西医的化验检查和中药药理来诊治,结果自然是南辕北辙而无功。因此,重新正确认知中医显得非常必要。

1 西医强调“之化之变”以前的原生状态,中医强调“之化之变”后的反应状态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之化之变”也就成了中西医思维(研究对象)的分水岭。西医强调解剖、生理、病理、病因、药理、疾病、治病;中医与之对应的则为藏象、证候、病机、药性、类病、辨证施治。西医强调“之化之变”以前的原生状态,中医强调“之化之变”后的反应状态。比如,1个鸡蛋对于西医来说,主要是研究这个鸡蛋有多少氨基酸、多少维生素;而对中医来说,主要是看病人吃了这个鸡蛋后会产生什么反应,是补虚还是泻实、是发热还是畏寒、是补气还是补血。一支人参,对西医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营养品;但在一个中医眼中,它既可能是补益药,也可能是杀人的毒药,因为气有余便是火。中医理论思维属于“象”思维而非概念思维,是复杂思维而非线性思维。中医的概念为“类概念”,中医的病为“类病”。中医关注的重点不是病因,而是病因“之化之变”的结果,即病机。病机是导致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关键要素。中医认为是正邪相争的结果导致机体处于何种反应状态,这种反应状态是一种多因素的全身综合反应,同一状态可由不同病因、不同病理改变导致。因此,状态的解释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状态的分类与治疗。病从纵切面、证从横切面来反映这种病理反应状态。两个人同时感冒,一个辨证为风寒感冒,要用辛温解表药;一个辨证为风热感冒,则需要辛凉解表药。

2 西医注重“扶正祛邪”,中医注重“补虚泻实”

《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可见,虚的本意是指人体的基本物质的不足,包括无形之气以及有形之血、精、津等的匮乏而出现的病理反应状态;实的本意是指致病因子的强烈,除六淫外也包括水饮、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或废物导致机体出现的病理反应状态。虚是精气夺的结果,实是邪气盛的结果,只有通过某种病理反应状态表现出来虚实的结果,人们才可以根据某种病理反应状态来诊断和治疗以达成平衡状态。如果没有出现虚实的病理反应状态,而只是根据西医诊断和平日生活经验,盲目进行扶正祛邪,轻者没有疗效,重者会出现各种毒副作用,因为气有余便是火,过分滋阴则助湿生痰。一些孕妇和癌症病人盲目使用进补药食导致副作用增多,一些“三高”病人、爱美人士盲目使用祛邪排毒药食导致副作用的也频频发生。

也就是说,扶正祛邪和补虚泻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既相关又不同。西医根据患者的各种检查指标,重在扶正祛邪、杀灭病原菌的同时通过输液等来扶正;中医根据患者的各种病理反应状态,重在补虚泻实、辨证施治,有是证用是药。明白其中的差异对日常养生和临床治疗都非常有指导意义,切不可以西医思维来左右中医辨治。我们在临床上发现,没有明显虚实表现,或不按虚实表现而直接使用协定处方的疗效要远远低于辨证施治;进行针灸治疗也是如此,根据“反应点”来认识腧穴,采用压敏点和热敏点进行针刺和艾灸补泻,其效果要远远大于一般的扶正祛邪治法。

3 西医擅长杀灭病原体,中医擅长改善内环境

中医、西医是两大不同的医学体系,西医是治“人的病”,而中医是治“病的人”。西医重理化指标,擅长于杀灭病原体;而中医讲天地人合一,把人放在自然中去研究,讲求人与自然以及人体自身内部的和谐、平衡,擅长于改善内环境。许多人都说,中医是治本,西医是治标,这话在某些时候是有些道理的。假设人是木头,要想长出蘑菇,至少要两个条件:菌种和环境。西医通过杀灭菌种,而中医通过改善环境达到异曲同工。环境改变,什么菌也不长;环境不改变,蘑菇菌种杀灭了,还会长金针菇。这就是中医的“体质辨治法”。可见,中西医尽管存在某些不同,但两者在某些方面、某些时候可以互补。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学西医的同学也要了解一些中医的常识、一些常用的诊治技术。我们学习了中医学后,就不至于像现在许多西医那样,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见到发炎就用清热解毒药,而应辨证施治,是热则清热,是寒则温寒,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治疗的长处来为病人服务。

4 中医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医学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的产物

同样是对病人施治,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严重的分歧呢?这要从中西医的发展史谈起。西医的发展是因为有了显微镜,发现了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然后又发现了青霉素、微循环等一步步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西医是先认知病因,认为病因导致疾病,病因与疾病是因果关系,消灭病因就能治病。它是一种线性对等关系。而中医的发展呢?哲学思想和医学经验构成了中医的两大支柱。它植根于中国古代文化土壤之中,是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医学。《汉书·艺文志》记有“医经七家”、“经方十一家”。可见当时不仅有人在总结临床医学经验,也有人在研究基础医学理论,但两者没有很好的结合。研究基础医学理论的古人将当时“易经”在内的主流文化引入中医学,来解释许多临床现象。而中医的临床发展经历了“症状 -药、类病 -方、(方)证 -方”3个阶段,最后才由张仲景将医经派和经方派两者进行了某种结合,创立了辨证论治体系。由此可知,中医是先有临床经验,再对临床经验加以归纳演绎,是经验总结、理论升华的产物,属于非线性对等关系。

从以上分析探讨我们可以看出,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

猜你喜欢

燕子病因西医
牛子宫内膜炎病因与治疗
视疲劳病因及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燕子叫
燕子一家
浅谈心房颤动的蒙西医治疗
蒙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进展
蒙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的临床疗效
抑郁症病因病机探源
老年痴呆病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
展望蒙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