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黄榆消痔汤熏洗治疗急性炎性外痔40例
2011-02-11王彤
王 彤
重庆市涪陵中心医院(重庆408000)
急性炎性外痔是肛肠外科常见急症之一,起病急,疼痛剧烈,多为在结缔组织外痔、静脉曲张性外痔的基础上感染后引起,也可见于血栓外痔的急性炎症期,出现肛门部组织肿胀、充血、疼痛明显,患者行走活动受限,坐卧不安。炎性外痔通常在急性炎症期不宜手术,须待炎症消退、缓解后才能考虑手术治疗。笔者采用自拟黄榆消痔汤熏洗治疗急性炎性外痔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中医痔瘘专科2008-2009年门诊及住院患者76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24~69岁;病程 1~4d。 对照组 36例,男性 19例,女性 17 例;年龄 19~63 岁;病程 2~5d。
1.2 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炎性外痔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为肛门疼痛,便后或活动过多后症状加重。肛门检查可见肛门部皮赘、皱襞红肿充血,可见少量分泌物;皮赘、皱襞鲜红发亮,皮肤纹理变浅或消失,触压痛明显。
1.3 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自拟黄榆消痔汤(由黄芩20g,黄连20g,黄柏 20g,生大黄 20g,苦参 30g,地榆 30g,白及 20g,延胡索20g,五倍子 20g,朴硝 20g,明矾 20g组成)。 加水 2000mL,浸泡30min,煎沸约15min,滤取药液。熏洗前嘱患者排空二便,趁热熏蒸,待水温降至39~40℃左右坐浴,每次20min,每日早晚各1次。对照组予浓度为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每次20min,每日2次。两组均10d为1个疗程。禁辛辣刺激食品,戒烟酒,保持大便通畅。
1.4 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制定。显效:症状明显改善,脱出、嵌顿之内痔回缩及肛缘水肿、血栓肿块缩小程度≥2/3。有效:症状改善,脱出、嵌顿之内痔回缩及肛缘水肿和血栓肿块吸收达1/3~2/3。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脱出、嵌顿之内痔回缩及肛缘水肿、血栓肿块缩小<1/3。
1.5 统计学处理采用x2检验及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治疗组40例,显效17例,有效2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00%。对照组36例,显效11例,有效15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7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中医学认为,急性炎性外痔的发病原因多由于饮食不节,过食辛辣醇酒厚味之品,致湿热内生,下注肛门;或因久坐久蹲、负重远行、便秘致肛门气血不畅,湿热与气血相搏结,筋脉阻滞,瘀血浊气结滞不散而成。《证治准绳·疡医》论述该法曰“淋洗之功,痈疽初发,则宣拔邪气,可使消退;已成洗之,则疏导腠理,调和血脉,探引热毒,从内达外,易深为浅,缩大为小;红肿延蔓,洗之则收;殷紫黑,洗之红活;逐恶气,祛风邪,除旧生新”。本方中黄芩、黄连、黄柏、生大黄、苦参清热利湿,泻火解毒,消肿止痛;地榆、大黄凉血止血,化瘀止痛;白及收敛止血,消肿生肌;延胡索活血散瘀,理气止痛;五倍子、明矾、朴硝祛湿收敛,软坚散结;以上诸药各司其职,配合使用,相得益彰,共达清热利湿,活血散瘀,消肿止痛之功。本方重在消除炎性外痔急性期症状,减轻皮肤炎性反应,促进水肿消退,瘀血吸收,抑制疼痛,改善症状。
中医治疗本病重在清热利湿,活血散瘀,消肿止痛。而现代医学则认为,痔是肛垫病理性肥大、移位及肛周皮下血管丛血流瘀滞形成的团块[2]。治疗原则为消除症状,而不是清除痔体本身,无症状痔不需治疗[3]。中药熏洗法首先通过熏洗可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局部,药液中的部分有效成分可透过皮肤或创面的肉芽组织吸收而发挥药理作用;其次温热蒸气和药液的熏洗使局部气血经络得到温通,使局部血运增加,增强局部组织的抗病能力,使局部功能改善和恢复;另外还可保持局部清洁,控制病变,减少不良刺激,促进创面修复愈合。本方重在消除炎性外痔急性期症状,减轻皮肤炎性反应,促进水肿消退,瘀血吸收,抑制疼痛,改善症状,值得深入研究。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131.
[2]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肛肠外科学组.修定痔诊治暂行标准会议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2003,41(9):699.
[3]喻德洪.现代肛肠外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