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策略
2011-02-11孙玉莲
孙玉莲
(黑龙江省鸡西市梨树区医院穆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黑龙江 鸡西 158160)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是对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缺乏确切的传染性生物病因的证据,病因复杂,且有些尚未完全被确认的疾病的概括性总称;如肿瘤、心脏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精神疾病等等,一般无传染性。在我国,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了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一个重要公共卫生问题[1]。慢性病的发生、发展一般依从正常人-高危人群(亚临床状态)-疾病-并发症的过程,从任何一个阶段实施干预,都将产生明显的健康效果,干预越早,效果越好。因此,以社区为基础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健康干预尤为重要。
1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
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都与遗传因素、吸烟、饮酒、不健康饮食、静坐生活方式等几种共同的危险因素有关
1.1 吸烟
吸烟燃烧的烟草烟雾中含有3800多种已知的化学物质,它们是造成吸烟者成瘾和健康损害的罪魁祸首。尼古丁可引起血管收缩,使血压升高;也可使血管内膜受损,引起冠状动脉痉挛,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也可引起心跳加快。焦油是烟草燃烧后产生的黑色物质,是引起肺癌和喉癌的主要原因,也会使哮喘及其他肺部疾病症状加重。一氧化碳可导致机体缺氧、导致血管收缩变硬、导致心脏病。烟雾中的其他各种化学物质,几乎都是对人体有害的,仅目前查明的致癌物质就有40多种[2]。
1.2 饮酒
许多研究证实,饮酒危害的取决于喝酒的方式(进餐时饮酒、节假日饮酒、周末狂饮、进餐之外喝酒)及饮酒的量;适度饮酒要比不饮酒者及酗酒者更少得高血压、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活得更健康长寿。但酗酒(饮酒过多)则是导致躯体及精神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酗酒可导致严重的疾病及死亡,还可导致意外伤害、各种事故、抑郁症、精神异常[3]。
1.3 不健康饮食
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直接影响着脾胃功能的消化及营养的吸收,现在居民营养水平全面提高,但饮食结构不合理,谷物类食品摄入减少,动物类食品摄入增加,造成营养素的缺乏,营养不均衡,从而导致很多慢性病的发生[4]。
1.4 静坐的生活方式
静坐生活方式的定义是“在工作、家务、交通行程期间或在休闲时间内,不进行任何体力活动或仅有非常少的体力活动”。 静坐生活方式者如果同时又进食高脂肪膳食,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引起体质量增加及代谢紊乱,进而导致肥胖、血胆固醇及血糖水平升高。
2 预防控制策略
2.1 有效的进行危险因素干预,慢性病的发病率上升与人口年龄等生物因素有关,同时也和生活方式等外部环境因素有关。研究发现,人口年龄结构与外环境因素对慢性病患病率影响分别为19.24%和80.76%。由此可见,环境因素是影响慢性病患病率的决定因素,而这些正是可通过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进行危险因素干预的[5]。
2.1.1 提倡以社区为载体,以全人群为干预对象(35岁以上人群为重点),采取包括政策、环境改变为主的综合策略来开展控烟、控酒工作。控酒以适度饮酒,减少酗酒发生为目标;控烟以减少被动吸烟、减少新吸烟者及增加戒烟者为目标。
2.1.2 增加社区体育锻炼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居民主动进行体育锻炼,保持心理健康,增强体质,提高自身身体免疫力。
2.1.3 增强健康宣教,可采取健康宣传栏和健康讲座的方式,宣传健康生活方式:合理膳食,不吸烟,适量饮酒,多运动。提高社区居民的保健意识,做到调整饮食结构,合理膳食,打造健康的生活方式。
2.2 开展社区卫生服务
2.2.1 强化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识,充分认识到慢性病防治的重点在社区,建立完善的居民健康档案,对各类患者进行分类管理,建立本区高危人群信息跟踪卡。
2.2.2 社区卫生服务可使社区医生与居民建立长期、稳定的健康服务与被服务关系,利用与患者及家属接触的机会进行健康宣教,使居民认识慢性病的危害、危险因素及预防方法,掌握正确的生活方式及行为,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2.2.3 在全社区范围内开展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口腔疾病的防治知识讲座,定期播放录相,印发疾病防治宣传册和健康处方等资料,普及高血压、糖尿病等预防知识;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进行强化健康教育,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预防和控制并发症的发生,改善生存质量。
2.2.4 定期对危险因素干预效果作出评估:对管治患者的病情转归及不良行为、习惯的改善情况每半年应进行评估一次,指导和调整下一步的管治方案。
2.3 协调各相关部门,改善慢性病防治工作的大环境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系统工程,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如果仅靠社区和卫生部门则难以完成。要以“大卫生环境”的观念,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对慢性病防治的重视和支持,在政府领导下协调各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建立起协作机制,形成慢性病防治的合力,推动慢性病防治工作顺利开展。
2.4 大力培养基层卫生服务工作者
由于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干预工作起步晚,基层工作的专业性人才缺乏,为适应慢性病防治工作,各级疾控部门应要定期组织对基层卫生工作人员的培训,使其掌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趋势、防治知识及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策略等相关知识,同时各社区要配备有丰富临床经验及预防保健常识的全科医生,这样才能为社区居民提供良好的预防保健和康复一体的全科医疗服务。
2.5 加大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的经费投入
经费短缺是制约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工作深入开展的受限因素,政府应给予专项经费,同时争取社会各界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的支持,各方面共同努力筹措资金,将其用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的基础设施建设及健康等活动中,使居民得到更好的保健服务,从而降低医疗费用的开支,降低医疗成本。
综上所述,开展以危险因素干预和健康生活方式宣教为主要手段的慢性病综合防治,争取政府公共政策的支持,以卫生部门为主协调各部门共同努力,加大经费的投入,注重人才的培养,加大防病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群众自我保健意识,降低危险因素的影响水平,可以达到预防与控制慢性病的最终目标。
[1] 李立明,吕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策略新进展[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3,11(3):97.
[2] 张冰玲,刘梓康,王丽香.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与不良生活方式的健康干预[J].社区医学杂志,2008,7(1):55.
[3] 王陇德.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综合报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4] 顾秀英,胡一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M].北京:中国协和大学出版社,2003:5-6.
[5] 段纪俊,施侣元.慢性病流行状况、趋势与误区[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5,22(4):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