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黄帝内经》札记(十一)
2011-02-11李今庸
● 李今庸
读《黄帝内经》札记(十一)
● 李今庸*
《黄帝内经》 李今庸 训诂 札记
1 肾气独沈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说:“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沈。”
按 此文“肾气独沈”之“独”,当读为“清浊”之“浊”,《说文·水部》说:“浊……从水,蜀声”,段玉裁注:“浊者,清之反也。《诗》曰:‘泾以渭浊’,又曰:‘载清载浊’。”《说文·犬部》说:“独……从犬,蜀声”。是“独”、“浊”二字俱谐“蜀声”,例得通假,故此文“独”假为“浊”,读为“肾气浊沈”。《针灸甲乙经》卷一第二、《太素·顺养》二书载此文正皆作“肾气浊沈”。沈者,《说文·水部》说:“沈,陵上滈水也。从水,冘声。一曰浊黕也”,段玉裁注:“《黑部》曰:‘黕,滓垢也’。黕、沈同音通用。直深切,又:尺甚切”。《说文·黑部》说:“黕,滓垢也,从黑,冘声”,段玉裁注:“滓,淀也,垢者,浊也。荀卿曰:人心譬如槃水,正错而勿动,则湛濁在下而清明在上。杨倞曰:‘湛濁,渭沈泥滓也’。按:湛即黕之假借字”。据此,则《素问》之“独沈”、《针灸甲乙经》、《太素》之“濁浊”、《说文》之“濁黕”、荀卿、杨倞之“湛濁”,其义一也。
2 浮而散者为眴仆
《素问·脉要精微论》说:“有脉俱沈细数者,少阴厥也,沈细数散者,寒热也;浮而散者,为眴仆。”
3 心脉满大,癎瘛筋挛
《素问·大苛论》说:“心脉满大,癎瘛筋挛。肝脉小急,癎瘛筋挛。”
按 此文“癎瘛”为其病证名词。其病发作有间歇,故称其病曰“癎”。病发主要证候为时瘛时瘲,故又称之为“瘛瘲病”。
癎瘛,可写作“癎痸”,《脉经》卷五第五“心脉满大,癎痸筋挛;肝脉小急,癎痸筋挛”是。又可写作“癎痓”,《针灸甲乙经》卷四第一下“心脉满大,癎痓筋挛;肝脉小急,癎痓筋挛”是。又可写作“癎瘈”,《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侯一·风癎候》“诊得心脉满大,癎瘈筋挛;肝脉小急,亦癎瘈筋挛”是。《太素·五藏脉诊》载此文与《素问》同,作“瘛”。是《素问》、《太素》之“癎瘛”、《脉经》之“癎痸”、《针灸甲乙经》之“癎痓”、《诸病源候论》之“癎瘈”,文虽有异,而其义则同也。是故孙星衍辑本《神农本草经》,载独活主“癎痓”,麝香主“癎痓”、石蜜主“癎痓”,鼠妇主“癎痓”,六畜毛蹄甲主“瘨痓”,石胆主“癎痓”(原作“痙”,误,今改),鸡子主“癎痓”(原作“痙”,误,今改),髮髲主“小儿癎,大人痓”,而《针灸甲乙经》治“小儿癎痓,呕吐泄注,惊恐失精,瞻视不明,眵(目蔑),瘈脉及长强主之”,“小儿癎瘈,手足扰,日昏,口噤,溺黄,商丘主之”,“小儿癎瘛,遗(此下原有“精”字,衍文,今删)溺……大敦主之”,“风从头至足癎瘈,口闭不得开……昆仑主之也”。
《灵枢·经筋篇》亦有“病在此者,主癎瘛及痙”句,则《太素·经筋篇》作“病在此者,主癎痸及痓”,《针灸甲乙经》卷二第六作“病在此者,主癎瘈及痓”,三书之“及”字皆当读“或”,而《太素》和《针灸甲乙经》之两“痓”字皆为“痙”字之误,以“痓”字与《太素》之“痸”、《针灸甲乙经》之“瘈”义复,古人行文义必不复出也。
《潜夫论·贵忠》说:“婴儿常病伤饱也……哺乳太多则必掣纵而生癎”。汪继培笺:“戴侗《六书故》云:‘瘛瘲,谓小儿风惊,乍掣乍纵。掣,搐也;纵则掣而乍舒也’。《玉篇》云:‘癎,小儿瘨病’。”
《说文·疒部》说:“瘛,小儿瘛瘲病也,从疒,恝声”,段玉裁注:“《急就篇》亦云‘瘛瘲’,师古云:‘即今癎病’。按:今小儿惊病也。瘛之言掣也,瘲之言纵也”。《广韵·上平声·二十八山》说:“癎,小儿疾”,《玉篇·疒部》说:“癎,亥间切,小儿瘨病”,《备急千金要方》卷五上第三说:“夫癎,小儿之恶病也”。
《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一·癎候》说:“癎者,小儿病也。十岁已上为癫,十岁已下为癎。其发之状,或口眼相引而目睛上揷,或手足掣纵……诸方说癫名证不同,大抵其发之源皆因三种。三种者,风癎、惊癎、食癎是也”。《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四第四说:“夫风眩之病,起于心气不定,胸上蓄实,故有高风面热之所为也。痰热相感而动风,风心相乱则闷瞀,故谓之风眩。大人曰癫,小儿则为癎,其实是一。”《灵枢·寒热病》说:“暴挛癎眩,足不任身,取天柱”,杨上善《太素·寒热杂说》此文注:“足太阳脉起目内眥,上额交颠,入络脑,下侠脊抵腰,循膂过髀枢,合腘贯腨出外踝后,至小指外侧,故此脉病,暴脚挛,小儿癎,头眩足瘘(瘘,疑为“痿”字之误)”。余早年读《新、旧唐书》,见载有唐高宗李治病风眩,颇疑其为“癫癎病”。他不同于曹操之“风眩病”,于今信然。《急就篇》卷四“疝瘕颠疾狂失响”句下王应麟补注:“扬雄曰:‘臣有瘨眩病’。瘨眩,即《灵枢·寒热病》中之“癎眩”,《金匮要略·水气病篇》“五苓散证”亦有“吐涎沫而癫眩”之证。以“癎”在大人则名“癫”也。《素问·长刺节论》说:“病初发,岁一发,不治,月一发,不治,月四五发,名曰癫病,刺诸分诸脉,其无寒者,以针调之,病止”。《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脉)来疾去徐,上实下虚,为厥巅疾”。巅,《太素》作“癫”,杨上善《五藏脉诊》此文注:“来疾阳盛,故上实也,去徐阴虚,故下虚也。上实下虚,所以发癫疾也。”足证大人称癫,小儿称癎,癫、癎为一病也。故《灵枢·癫狂篇》中之“癫”即为“癎病”也。《灵枢·癫狂篇》说:“治癫疾者,常与之居,祭(察)其所当取之处。病至视之,有过者泻之,置其血于瓠壶之中,至其发时,血独动矣,不动,灸穷骨三壮”。这是我国古代治疗癫癎疾病的实验研究。
《素问·大苛论》说:“二阴急为癎厥”,杨上善《太素·寒热相移》此文注:“二阴,少阴也。候得少阴脉急,是为阳与阴争,阳胜,发为小儿癎病,手足逆冷也”。这里又提出“癎厥”一证,则是要求治疗癫癎必须详察病机,辨证施治。靠一、二个验方是无济于事的。治疗中所以有效有不效者,正是辨证不周密也。
《说文·疒部》说:“癎,病也,从疒,间声”,其病发作有间歇也;《说文·疒部》说:“痙,彊急也,从疒,巠声”,《玉篇·疒部》说:“痙,渠井切,风强病也”,故《备急千金要方》卷五上第三说:“病发身软时醒者,谓之癎也;身强直反张如弓不时醒者,谓之痙也”。扼要的提出了“癎病”和“痙病”的重要区别。
4 人生而有病巅疾者
《素问·苛病论》说:“帝曰:人生而有病巅疾者,病名为何?安所得之?岐伯曰: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巅疾也。”
按 王冰释此文“巅疾”之“巅”,谓“上巅,则头首也”。其意谓是头首之病。然为头首何病?未明说。《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厥成为巅疾”,王冰注:“厥,谓气逆也,气逆上而不已,则变为上巅之疾也”,亦不谓何病。《素问·厥论》说:“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而妄言”,王冰注:“癫—作巅,非”。是王冰的心目中,“巅”字只能作“上巅头首”用,而不能用于“癫疾”之“癫”,反之,“癫疾”之“癫”亦不能用“巅”字。然而《太素·杂病·癫疾》、《针灸甲乙经》卷十一第二,二者皆直接作“癫疾”,且皆以此文并诸篇首。《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脉)来疾去徐,上实下虚,为厥巅疾”,杨上善《太素·五藏脉诊》此文注:“来疾阳盛,故上实也,去徐阴虚,故下虚也,上实下虚,所以发癫疾也”。《急就篇》“疝瘕癫疾狂失响”下王应麟补注引《庄子》曰“阳气独上,则为癫疾”以及“厥成为巅疾,气逆上而不已”等,都与此文所述“胎病”之“气上而不下”,阳之精气并居于上之机理相脗合,是乃所谓“先天性”之“癎病”也。
5 先饮利药
《素问·缪刺论篇》说:“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满胀,不得前后,先饮利药,此上伤厥阴之脉,下伤少阴之络。刺足内踝之下,然骨之前血脉出血,刺足跗上动脉,不已,刺三毛上各一痏,见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按 人体从高堕坠于地,经络损伤破裂,血溢脉外,失其流行之性,瘀积成为恶血留于体内,致气机阻塞而腹中胀满,不得前后,大小便不通也。气机不通,诸治罔效,必先开通闭塞,所谓“急则治其标”也,《灵枢·病本篇》说:“大小便不利,治其标”。《素问·标本病传论篇》亦说:“小大(便)不利,治其标”也,故必“先饮利药”,待其气机通畅,再行针刺治之。今以一方标本兼顾,疏通气机而破血攻瘀,荡涤留血:当归15克,川芎10克,赤芍10克,红花10克,桃仁10克去皮尖炒打,香附10克制,乳香10克制,没药10克制,厚朴10克,枳实10克炒,大黄10克后下,芒硝10克烊化,蟅虫5克。加水适量,煎取汁,温服,一日服二次,每日服一剂。此毕两功于一役也。
《灵枢·厥病篇》说:“头痛不可取于腧者,有所击堕,恶血在于内,若肉伤,痛未已,可则刺,不可远取也”。肉,《针灸甲乙经》卷九第一、《太素·厥头痛》载此文皆作“内”,作“内伤”义长。《广雅·释言》说:“则,即也”,《针灸甲乙经》、《太素》皆正作“即”。“即刺”也者,即于其“伤痛”部位取穴而刺之,所谓“天应穴”或“阿是穴”也,不可舍近求远而专求取诸腧穴也。亦可服用上方“破血攻瘀”之药而不针刺也。
李今庸,男,著名中医学家。教授、研究生导师、全国首批500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原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本刊学术顾问。
湖北中医药大学(43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