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辽宁中蜂养殖发展问题

2011-02-11辽宁省蜜蜂原种场125100袁春颖

中国蜂业 2011年10期
关键词:蜂种中蜂养殖业

辽宁省蜜蜂原种场,125100 袁春颖

中蜂是我国优良的蜂种。经过千万年的自然选择和进化,中蜂成为多种被子植物的主要授粉昆虫,是维持山林地区生态平衡重要角色。我省中蜂种质资源丰富,现有中蜂种群约6万群,主要分布在辽东山区。我省的中蜂属于东北型中华蜜蜂,具有个体大、采集力强、维持群势强、耐低温等诸多优点。

20世纪初期,我国大范围引进西方蜂种,对中蜂产业造成了严重威胁。据报道,近100年来,我国中蜂数量和分布区减少75%以上。20世纪末,我省的中蜂种群已不到2万群,加之饲养水平较低,饲养方式落后,我省的中蜂生产始终处于较低水平。从2003年开始,辽宁省蜜蜂原种场在中蜂饲养较集中的地区建立了中蜂保护区,大力推广中蜂活框饲养技术,使中蜂的种质资源得到了一定的保护,中蜂养殖业也逐渐成为农民致富的有效途径。

一、我省中蜂饲养现状

我省现有的6万群中蜂蜂群中,以家庭养殖为主。其中过箱中蜂约为2万群,土法饲养和野生中蜂约为4万群。辽宁东部山区是我省中华蜜蜂分布比较集中的地区,全省近80%的中蜂分布在辽东,其中宽甸、桓仁、本溪、抚顺、凤城等市县较多。辽西绥中、建昌等地的山区也有少量分布,而历史上种群数量较多的朝阳、锦州中蜂已基本绝迹。

1.辽东地区蜜粉源植物丰富是中蜂产业发展的基础

辽宁东部主要由长白山余脉及其支脉组成,以山地、丘陵地形为主。这里气候适宜,为湿润半湿润型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400~1200毫米。山高林密的地理特征孕育了丰富多样的蜜源植物,主要有椴树、板粟、胡枝子、柳树、山芝麻、益母草等,花期长达7个多月,其中可供蜜蜂采集的植物多达上百种。优越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合中蜂养殖。据当地蜂农介绍,一年四季蜂群内花粉充盈,即使在蜂群繁殖期要消耗大量的花粉,也不用对蜂群补喂花粉,蜂群采集的花粉足以满足蜂群所需。

2.优良丰富的蜂种资源促进中蜂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辽宁中蜂个体大、采集力强、分蜂性弱、耐低温能力强、能维持强群,平均群势可达10框以上,是我国中华蜜蜂种质资源中非常优良的亚种。我省的中蜂主要分布在辽东山区,这里是我省天然的中蜂种质资源基因库。每年的5、6月,在深山密林内可以见到大量的野生蜂群。这些野生蜂群成为当地山区农民引种的主要来源。由于山区蜂种资源丰富,许多农民都有收捕野生中蜂的经验。在中蜂分蜂季节,他们将空箱、树桶等放在自家院子里,可直接吸引野生蜂群,或者将落在树梢的蜂团用收蜂笼收捕,然后将收捕的野生蜂群作为种用群进行饲养繁殖。

二、中蜂饲养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中蜂养殖业是一项占地面积小、无污染、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高的绿色产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追求自然、崇尚自然正成为一种时尚,而中蜂蜜正是采自深山百花之精华,经中蜂精酿而成,是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食品。市场上中蜂蜜价格较高,供不应求。近几年来,辽东地区中蜂养殖业发展迅速,由于中蜂蜜价格高、需求量大,农民饲养中蜂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

1.中蜂生产性能稳定,经济效益高

中蜂的生物学特性是采集勤奋、飞行敏捷,其产卵育虫规律随蜜粉源的变化情况调节,善于利用零星蜜源,管理粗放也能生产,具有“大年丰收、平年有利、歉年不赔”的稳产性能。在正常年景,中蜂的产蜜量可达20~30千克,而中蜂蜜价格按保守价格计算,每千克50元,则一群中蜂生产蜂蜜可实现最低产值1000元。同时,每群种蜂每年可繁殖蜂群1~2群,每群价格为500元,蜂群每年增加经济效益最低为500元。蜂蜜增值和蜂群增值,每群蜂每年最低收入1500元。饲养每群中蜂所需的蜂机具等成本按每年200元计算,则每群蜂每年取得的纯收益为1300元。如果一个农户饲养50群中蜂,每年的纯收益为6万多元。

2.投资少、见效快,适于专业或副业经营

发展中蜂生产是一项既不与畜牧业争饲料,也不与农业争土地的短、平、快项目,资金投入可大可小。辽东的山区、林区,蕴藏着丰富的野生蜂种资源,蜂农可通过诱捕获得蜂群,蜂机具可就地取材,用木桶、树段等作为蜂箱使用。此外,饲养中蜂具有见效快的优点,早春饲养一群中蜂,当年就可以繁殖2~3群,第二年就可繁殖十多群,这些都有利于专业建场和副业经营。同时,中蜂的饲养管理相对于西蜂比较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中蜂适宜粗放式定地饲养,不宜长途大转地,节省了因长途转地而发生的相应费用,降低了养殖成本。如饲养中蜂每人可管理近百群,而饲养西蜂每人只能管理30~50群。

3.发展中蜂产业促进农作物增产增收

辽东地区主要以山地为主,人均耕地面积少,农民收入较少。如果在辽东地区发展中蜂养殖业,可解决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农民可在自家创业。在大部分时间里,人们可以主营林、果、玉米和高粱等作物生产。同时,中蜂为农作物、果树等授粉,可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促进了作物增产增收。中蜂养殖与农业生产,互相促进、相辅相成,达到养蜂生产与农业发展共赢的良好局面,从而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三、我省中蜂养殖业发展势头良好

1.良好的社会氛围推动中蜂产业发展

中华蜜蜂已被列为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2003年我省又将其列为辽宁省畜牧业十大保护品种之一。国家和省级政府对中蜂种质资源的保护工作都非常重视。近年来,辽宁省蜜蜂原种场大力开展中蜂保护工作。在中蜂比较集中的丹东、本溪等地建立中蜂保护区,积极推广中蜂活框饲养技术,为广大农民发展中蜂养殖业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中蜂产品的需求量逐年增加以及中蜂养殖具有投入少、见效快的特点,又进一步推动了中蜂产业的发展。

2.引进推广新技术为山区农民发展中蜂养殖提供技术支持

几千年来,由于生产技术的滞后,农民进行中蜂生产时一直沿续驱蜂取蜜的原始方式,导致中蜂种质资源受到严重破坏。近几十年来,为了更好地利用中蜂资源,养蜂工作者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实践,从野生蜂群的收捕、过箱到饲养管理整个过程,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中蜂活框饲养新技术。辽宁省蜜蜂原种场通过在部分地区推广应用中蜂活框饲养新技术的实践证明,中蜂种质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管理方式简便易行、蜂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同土法饲养比较,产蜜量提高1倍以上。同时,应用活框饲养技术,使中蜂的饲养管理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为实现规模化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制约中蜂养殖业发展的瓶颈

由于西方蜂种的引进、原始的生产方式、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诸多因素,导致中蜂生存空间不断缩小,中蜂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上个世纪初期,辽宁境内除平原地区的少数几个县外均有中蜂饲养。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马德风研究员在回忆辽宁养蜂情况曾说过,辽西饲养中蜂以凌源县居多,都是用木桶老法饲养。而今,在朝阳市境内未发现有中蜂。因此,我们在大力提倡保护中蜂、发展中蜂养殖业的同时,也要正视制约中蜂发展的瓶颈问题。

1.西方蜂种的侵入导致中蜂生存空间缩小

种间竞争是导致中蜂种群数量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自上世纪初,我国开始引进西方蜜蜂。由于西蜂个体大、群势强,做盗当地中蜂,将中蜂蜂王杀死或将群内蜂蜜盗空,致使被盗中蜂群飞逃或毁灭。加之贩卖蜂种的商人蓄意夸大西蜂的优点,误导人们对中蜂的认识,忽略了中蜂的优点。随着西方蜂种规模的不断扩大,中蜂种群的生存空间逐渐被西方蜂种侵占。

2.中蜂囊状幼虫病的频繁暴发给中蜂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中蜂囊状幼虫病(简称中囊病)是中蜂的主要病害,属于病毒病。蜂群一旦感病,传播速度极快,很难控制,目前我国尚未研制出有效的治疗药物。我省属于中囊病的新疫区,中囊病发生后传播速度快、毁灭性强。蜂场一旦发生中囊病,很难治愈,造成全场蜂群飞逃或死亡。而今,对于中囊病只能通过日常的饲养管理进行综合预防,如何治愈中囊病正在研究之中。

3.采取毁巢取蜜的方式严重破坏蜂种资源

我省现有的中蜂约6万群,过箱中蜂仅约2万群,大多数是土法饲养及野生蜂群。据调查,大多数蜂农年龄较高、文化水平较低,中蜂生产一直延用驱蜂毁巢取蜜的原始方式,使中蜂种质资源受到严重破坏。因此,在辽宁省内推广中蜂活框饲养管理技术势在必行,任重而道远。

4.环境破坏使中蜂赖以生存空间受到严重侵犯

环境条件的不断恶化是导致我省中蜂种群数量下降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上世纪初中蜂遍及我省各地,而现在只有在林木资源保护良好的地区才能找到中蜂。人们在不断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忽略了生态环境的保护。森林面积大量减少、荒坡山地变成了农田,林果面积逐渐扩大,农药大量使用,使得对生存条件具有较强适应性的中蜂无法抵御这种负面影响,导致中蜂分布面积逐渐缩小,种群数量急剧减少。

五、关于扶持我省中蜂养殖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中蜂不仅仅是产值高的经济昆虫,它的存在保护了与之共生的整个生态体系。因此,在发展中蜂养殖业的同时,更应重视对中蜂生存环境的保护。

第一,建立保护区,形成以点带面全面发展的势头

由于西方蜂种的引入,侵占了中蜂的生存空间,因此建立中蜂种质资源保护区,禁止外来蜂种的进入,是保护中蜂发展的有效途径。

中蜂是西方蜂种不可替代的优良蜂种。中蜂采集勤奋、耐低温、嗅觉敏锐、善于利用零星蜜源,是山林地区许多分散、低矮、零星开花的灌木和草本植物不可或缺的授粉昆虫。在同一采集区,中蜂每天外出采集时间比西蜂提前或延迟2~3小时。有些植物的生物学特性是日出前或日落后开花,中蜂的采集习性恰好与这些植物的开花习性相吻合,可弥补西蜂采集时间短而影响某些植物授粉的缺陷。山林地区具有蜜源植物多样性、气候变化快的特点。中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对山区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宜,在外界温度达8℃以上就可外出采集,而西蜂的最低采集温度为14℃。在早春、晚秋季节,中蜂可以为许多耐寒的植物传花授粉,而西蜂无法做到。中蜂对本土植物授粉的广度与深度都超过西蜂,中蜂对本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西蜂无法替代的。因此,在我省中蜂饲养较集中的地区,建立中蜂保护区,禁止外来蜂种饲养与进入,鼓励农民种植蜜源植物,保护生态,为中蜂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在保护区内选择饲养经验丰富、技术熟练的蜂农作为重点保种户,给予重点扶持,以此带动周围农民饲养中蜂的积极性,形成以点带面全面发展的趋势,形成区域性的联合保种。在中、西蜂混养区内建立小范围的保护区,规化出哪个地区饲养中蜂,哪个地区饲养西蜂,减少混养给中蜂带来的危害。

第二,大量种植野生蜜粉源植物,为中蜂提供良好的生存空间

蜜粉资源是蜂群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蜜粉资源的减少是导致我省中蜂种群数量减少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根据中蜂的生活习性,在中蜂集中区域大量种植蜜粉源植物,是保护中蜂的一项重要措施。各级政府应积极倡导和鼓励农民栽培蜜粉源植物,大力加强生态环境及森林植被的保护工作,为中蜂的生存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

第三,政府应加大对中蜂养殖业,特别是规模饲养场的扶持力度

中蜂种质资源保护工作是一项系统的长期工程,需要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要做好中蜂种质资源保护工作,政府应加大对中蜂养殖业的扶持力度,将中蜂饲养户转变为中蜂保种户。通过乡级政府与其签订中蜂保种合同,并按合同约定为中蜂保护户提供适当的物质补贴,让蜂农真正体会到饲养中蜂的甜头,以增强全民保护中蜂的社会意识。对于大规模的饲养场,政府应给予特殊奖励,采取树立模范户、宣传典型事例的措施,加大对中蜂产业的宣传力度,以此带动更多的人从事中蜂养殖生产。

第四,推广普及中蜂活框饲养技术,增加中蜂的经济效益,形成社会化联合保种的新格局

如何调动农民饲养中蜂、保护中蜂的积极性,单纯依赖政府的扶持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据不完全统计,我省境内中蜂饲养量约有6万群,土法饲养蜂群约占总数的2/3。原始的饲养方式,采取驱蜂毁巢的方法生产蜂蜜,蜂蜜产量低、杂质多,且蜂种资源受到了严重破坏。中蜂活框饲养技术是经过我国几代养蜂工作者共同探索出的科学饲养方式,在我国华东、华南地区于上世纪70年代就已推广。实践证明,中蜂活框饲养技术成熟,操作简便,中蜂蜜产量是土法饲养的2倍多,蜂群繁殖速度增加1倍以上,蜂群的经济效益翻了一番。因此,改变原始的饲养方式,推广普及中蜂活框饲养技术,可以充分发挥我省中蜂的生产潜力,增加蜂群的经济效益,以此调动农民饲养中蜂的积极性,形成社会化联合保种的新格局,最终达到逐步扩大中蜂种群数量,保护我省中蜂种质资源的目的。

猜你喜欢

蜂种中蜂养殖业
养殖业如何应对饲料成本高企
未来三年农村养殖业发展方向
如何正确引进蜂种
蜜蜂育种中对种用雄蜂的培育
种蜂王的选择
中华蜜蜂
食用菌多糖作为添加剂在养殖业中的应用
遂昌县中蜂产业发展对策
养殖业整治需多措并举
黄色与黑色蜂种在高寒地区饲养的不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