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端教授从“瘀”论治心血管病经验

2011-02-11童存存

中国中医急症 2011年8期
关键词:论治心血管病气虚

童存存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 200032)

周端教授从“瘀”论治心血管病经验

童存存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 200032)

血瘀 心血管病 周端 名医经验

心血管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多发病。随着社会的老龄化,生活方式和膳食结构的改变,其发病率、死亡率逐年升高,是全人类面临的公共卫生问题。“瘀”是临床十分常见的证候之一,广泛存在于心血管疾病中,对血瘀证的深入研究于本病的防治具有深远的意义。近年来,活血化瘀法已经成为治疗各种心血管疾病的一种重要方法。周端教授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著名中医师,行医治学30余载,学贯中西,医术精湛,尤其在诊治心血管病方面造诣颇深,从“瘀”论治心血管病更是匠心独具。兹将吾师经验总结如下,以飨读者。

1 病因病机,辨治要点

“瘀”,《说文》云“积血也”。包括血瘀和瘀血,前者系指血液运行不畅,甚至停滞不行,壅遏于经脉之内,或血行脉外,不能及时消散和排出体外,而瘀积于脏腑、膜原、筋脉、肌腠之中导致的病理状态,属于病机学概念;后者是指体内血液停积而形成的病理产物,亦是致病因素,故属于病因学概念。二者常互为因果,是人体血运失常的病理反映。周师认为,心血管病血瘀证的病因病机主要有以下8个方面。(1)气虚血瘀。由于年老脏器虚衰,或劳倦久病等导致气虚,而气为血帅,气虚推动无力,则血行不畅而瘀滞。即王清任所言“元气既虚,必不能达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2)阴虚血瘀。阴虚则津液亏耗,营血虚少,使血行涩滞而成瘀。《读医随笔》有云“阴虚必血滞”。(3)气滞血瘀。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肝气不舒,疏泄失常,气机郁滞,经络阻塞,脉络不利而致瘀。与“气有一息不运,血有一息不行”的理论相吻合。(4)寒凝血瘀。脾肾阳虚,阴寒内生,或寒邪入侵,寒性收引,寒凝脉中,而血得温则行,得寒而涩,故而瘀滞。正如《灵枢·痛疽》所云“寒客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5)痰浊血瘀。因平素饮食不节,肥甘厚味,损伤脾胃,或劳倦伤脾,以致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聚集成痰,或肾虚不能化气行水,水泛为痰,痰阻血络,气血运行不畅而成痰浊夹瘀。张山雷有言“痰涎积于经隧则络中之血必滞”。(6)热结血瘀。热邪伤络,迫血妄行,血溢脉外而成瘀,或热邪煎熬营血,血涩而成瘀。即《医林改错》所云“血受热则煎熬成块”。(7)久病致瘀。久病不愈,伤及血络,血脉不畅,而致血瘀。正是“百日久恙,血络必伤”。(8)多咸致瘀。咸味所致,因咸主凝血。《素问·五藏生成》篇记载 “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

周师认为,首先,无论因瘀致病,亦或因病致瘀,心血管病无不与“瘀”相关,正如《素问·痹论》篇所云“心痹者,脉不通”;故从“瘀”论治应贯穿始终,辨证精当,“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有余泻之,不足补之”以免犯“虚虚实实”之戒。其次,强调病证结合,中西合参,遵循中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总则,“法随证立”、“方从法出”,灵活施治,可获事半功倍之效。最后,善用虫类药,常用地龙、全蝎、水蛭等动物类药物,搜剔痼结之瘀,正如唐容川《血证论》中论述“瘀血在经络脏腑之间,非寻常行血之品所能治也,故用诸虫啮血之物,以消蚀干血”。另外,周师还注重辨舌验脉,望肌肤,中医诊疗特色同现代检查结果相结合,屡试屡验。

2 辨病论治,各有主证

2.1 心绞痛(气虚血瘀) 冠心病心绞痛属中医学“胸痹”、“心痛”范畴,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治疗应标本兼治。周师认为,气虚血瘀是心绞痛的基本病理基础。中老年人,脏腑渐衰,又心主血脉,血赖心气推动,心气不足,无力推动血脉运行,则血流缓慢,血脉瘀阻,心脉不通,不通则痛,发为本病。正如《灵枢·经脉》所云“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故而“疏其血气,令其调达”,治宜补气活血。若“专用补气者,气愈补而血愈瘀”、“单用活血药,只能气愈耗而血愈枯”,依据“虚则补之,菀陈则除之”的原则,多选用黄芪、党参、炒白术、丹参、川芎、当归、赤芍等药物,补其不足,损其有余,方可药专力宏。

2.2 高血压病(阳亢血瘀) 高血压病属中医学“眩晕”、“头痛”范畴。周师认为,阳亢血瘀是本病根本病机,并提出活血潜阳治疗大法。高血压病主要涉及心、肝、肾诸脏,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导致肝肾阴阳失调,气血逆乱,引发本病。肝肾阴虚,则阳无所制而亢于上,故常见头晕、头痛等症。阴虚阳亢,虚火内灼,煎熬营血,血行涩滞,则致血瘀。多选用天麻、钩藤、丹参、川芎、葛根、当归、赤芍、夜交藤、益母草等药平肝潜阳、活血化瘀。本病起病缓慢、病程长、并发症多,治疗本病之大法远不止于单纯意义上的降压,而是通过调整阴阳,疏通血脉,从根本上解除引起该病的病理因素,使人体达到“阴平阳秘”、“气血和平”的最佳状态。

2.3 高脂血症(痰浊血瘀) 高脂血症中医谓之“血中之痰浊”。周师认为,高脂血症常以痰浊血瘀为主要病机。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长期嗜食肥甘,加之多坐少动,则脾失健运,聚湿成痰,痰阻脉络,而致痰浊夹瘀,仅以祛痰则瘀血难除,单以逐瘀又痰浊难化,只有二者兼顾,祛痰以助活血,逐瘀以利化痰,痰瘀同治方可切中病机。临床多见胸脘痞闷,体胖多痰,身体困重,舌苔浊腻,舌紫黯或有瘀点,脉涩或滑等症,多选用陈皮、半夏、胆南星、石菖蒲、瓜蒌、薤白、丹参、川芎、赤芍、郁金等药化痰活血通络。“脾为生痰之源”故常配黄芪、党参、茯苓等药健脾益气,以绝生痰之源。

总之,病证结合,衷中参西,切中病机,遣方用药,乃可精当。

3 病案举例

王某,女性,72岁,主诉阵发性胸闷、胸痛反复发作20年,加重1周。症见阵发性胸闷、胸痛,每日发作2~3次,每次持续2~5min,常于劳累或情绪激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气短、乏力,动则加重,纳差,眠可,大便不畅,小便调,舌紫暗,苔薄白,脉细涩。发作时ECG示:窦性心律,ST段V4~V6呈水平下移0.05~0.1 mV,T波倒置。心肌酶谱、肌钙蛋白均正常。西医诊断: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断:胸痹(气虚血瘀)。入院后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同时配合中医益气活血化瘀治疗,处方:黄芪30g,党参15g,瓜蒌皮 30g,炒白术 30g,茯苓 15g,当归 12g,丹参 30g,川芎15g,水蛭 6g,郁金 15g,赤芍 15g,葛根 30g,甘草 6g,谷芽、麦芽各30g。煎汁400mL早晚分服。治疗2周后,患者胸闷、胸痛症状明显好转,但仍觉气短、乏力,纳谷不香,舌淡暗,苔薄白,脉细弱。ECG示窦性心律,ST段V4~V6无明显下移,T波低平。原方基础上改黄芪60g,增强补气效果,加淮山药30g,焦神曲15g,健脾消导。治疗2周后,患者胸闷、胸痛症状基本消失,无明显气短、乏力,纳可,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弦。ECG示大致正常心电图。出院后随访半年,上症无复发。

R249.8

A

1004-745X(2011)08-1240-02

2011-03-22)

猜你喜欢

论治心血管病气虚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从“肾毒”论治慢性肾脏病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侯江红从三焦论治小儿久咳
从“肺主治节”论治COPD肺血管重构
气虚发热病机探析
中医论治老年颤证的临床思路
气虚痰湿型晚期肺癌治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