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明汤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42例疗效观察
2011-02-11冯彩霞
冯彩霞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简称中浆,是一种常见的眼底病,属中医“视瞻有色”范畴〔1〕。笔者自2007年以来采用自拟复明汤治疗中浆4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试验84例(84只眼),均为门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2例(42只眼),男37例,女5例;对照组 42例(42只眼),男 36例,女6例,年龄 25~47 岁,病程 5~20 d。
1.2 诊断依据
①中等视力减退,即视力不低于0.1;有视物变形或变小;自觉眼前暗影,中心视野检查可发现相对中心暗点。②眼底见黄斑区轻度隆起,局部可见视网膜神经上皮浆液性脱离,或见黄白色细小渗出,中心凹光反射消失。③FFA检查见视网膜色素上皮损害导致的荧光素渗漏,多表现为喷出型或墨渍型,晚期可有视网膜下染料积存〔2〕。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予口服自拟复明汤,组成:黄芪、川芎、茯苓、车前子各15 g,白术、茺蔚子各10 g,桔梗、陈皮各6 g,琥珀粉、甘草各3 g。每日1剂,分3次口服,20 d为1个疗程,服用疗程数随病情而定。
对照组口服维生素C、芦丁、ATP和维生素B12以减少毛细血管通透性和营养神经。20 d为1个疗程,服用疗程数亦随病情而定〔3〕。
1.4 疗效标准
痊愈:视力或矫正视力恢复至正常或发病前的视力,黄斑区水肿消失,渗出吸收或残留少许,中心凹反光恢复;显效:视力提高4行以上,黄斑区水肿消失,中心凹反光恢复,渗出较多;有效:视力提高2~3行,黄斑区水肿消失,中心凹反光恢复,渗出多;无效:较治疗前无改变〔4〕。
1.5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3个月时,治疗组痊愈30只眼,显效7只眼,有效2只眼,无效3只眼,总有效率92.86%,治愈病例疗程平均为74.5 d;对照组痊愈8只眼,显效9只眼,有效 10只眼,无效 15只眼,总有效率64.29%,治愈病例疗程平均为82.8 d。
治疗6个月时,治疗组痊愈36只眼,显效3只眼,有效1眼,无效2只眼,总有效率95.24%,治愈病例疗程平均为92.4 d;对照组痊愈30只眼,显效2只眼,有效2眼,无效8只眼,总有效率80.95%,治愈病例疗程平均为155.2 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9,P<0.05)。
3 讨论
“中浆”是常见眼底病,多发生于健康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本病虽有自愈趋势,预后较好,但由于病因不明,无针对病因的特效治疗,较长的病程给患者带来痛苦和烦恼,如何能缩短病程、减轻痛苦是治疗该病的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浆”属中医“视瞻有色”等范畴,因黄斑水肿及渗出等引起视物障碍。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说:“凡水肿等证,乃脾肺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肺脾肾三脏之功能障碍,对黄斑区水肿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关系。但“五脏六腑之精气皆秉受于脾,上贯于目”,“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所以眼底黄斑区水肿,与脾脏功能失调关系更为密切。脾失健运,致津液留滞不行,反过来又阻滞气机,令脉络瘀滞,水、气停滞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渗出物是水湿凝结或火热灼津而成的痰浊,因此黄斑区水肿及渗出与瘀血痰浊亦有关联。中医组方要着眼于肺脾肾,予健脾益气,活血化瘀,祛痰利湿之剂。本文所用方剂为自拟复明汤,由黄芪、川芎、茯苓、车前子、白术、茺蔚子、桔梗、陈皮、琥珀粉和甘草组成,具有健脾益气,利水渗湿,祛瘀活血化痰之功效,且顾及肺肾,故对治疗中浆有较好疗效,能明显缩短患者病程,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附典型病例:孙某,男,32岁,工人。主诉:左眼视物不清伴眼前暗影,视物变形变小20余天,来我院就诊,诊为“左眼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检查见右眼无异常,左眼视力0.4(不能矫正),眼底黄斑区水肿,有黄白色点状渗出,中心凹反光消失。治以复明汤20剂后,右眼视力0.8(矫正至1.0),眼底黄斑区水肿消失,渗出消失,中心凹光反射可见。
[1]唐由之,肖国士.中医眼科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823-825.
[2]曾庆华.中医眼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23-125.
[3]彭广华.现代眼科治疗学[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0,426-428.
[4]李凤鸣.中华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118-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