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蜜蜂种群数量下降的成因分析

2011-02-11旭刘新宇

中国蜂业 2011年5期
关键词:盗蜂意蜂蜂种

何 旭刘新宇

(1甘肃省蜂业技术推广总站,730000;2陕西榆林市种蜂场,718000)

中华蜜蜂在维系动植物生态平衡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对于高寒地区植物的授粉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近年来,中华蜜蜂种群数量大幅度减少已成为公认的事实,其生存已受到了极大威胁。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人为因素、社会因素等。1896年中国引进西方蜜蜂的优良品种,如意大利蜂、喀尼阿兰蜂等以来,使中华蜜蜂生存受到严重威胁,分布范围缩小70%以上,种群数量减少40%以上,山林植物授粉受到一定影响。

一、中蜂的生存现状

1.中蜂数量急剧减少

中蜂是我国土生土长的蜂种,在漫长的自然进化过程中,在我国特定气候条件下,经长期选择对我国气候有着极强的适应力。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蜂生存状况就不乐观,可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交通日益改善,转地放牧西方蜜蜂数量的逐渐增加,中蜂的生存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不论南方还是北方,平原农耕区中蜂几乎绝迹。1960年,李俊向农业部报告,全国中蜂340万群,占全国饲养蜂群68%。经20世纪30年代和60年代两次大力引进和发展西方蜜蜂后,至1981年我国饲养的中蜂已不足200万群。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中蜂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绝迹;在西北黄土高原的半耕半牧区现在也难觅中蜂踪迹;甘肃宁县、镇原、西峰等地及宁夏、陕西等农耕区20世纪末期中蜂就已消亡了。目前,黄河以北地区,只有一些山区还有少量中蜂,如:长白山区、大行山区、燕山山区、吕梁山区等,并处于濒危状态,蜂群数量减少95%以上;长江流域的平原地区中蜂已灭绝,半山区处于濒危状态。大山区如神农架山区、秦岭、大别山区、武夷山区、浙江南部,湖南南部,江西东部、南部山区、南岭等地区处于濒危和稀有状态,蜂群数量减少60%以上;只在云南怒江流域、四川西部、西藏还有自然生存状态的蜂。目前,我国饲养中蜂70~100万群,山林中已很难找到野生中蜂群,全国中华蜜蜂种群数量比未引进西方蜜蜂前大幅度减少。

2.中蜂分布区域迅速缩小

根据有关专家对全国中蜂调查结果表明:新疆和大兴安岭地区中蜂已灭绝;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已很少有农民传统饲养的中蜂;东北只在小兴安岭的饶河地区、长白山区还有家养中蜂,山林中有野生中蜂;整个北方中蜂分布只限山区及部分半山区,黄河流域及整个北方分布区域缩小95%以上;长江流域的平原区中蜂已很少,半山区及山区仍有许多中蜂,呈不连续片状分布,秦岭、神农架、大别山区、湖南南部、浙江南部、江西东部、南部山区的中蜂呈零星分布,分布区域缩小约50%;江西、湖南、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及西南地区依然是中蜂为主,虽为成片分布,但分布区域缩小约30%;西藏山南地区、林芝地区、察隅地区、昌都地区存有大量野生中蜂,少数农民用木桶等传统方法饲养当地中蜂。各省虽还有中蜂,但分布区域缩小很多,由成片集群分布变成零星和分离的片状分布。

二、制约中蜂发展的因素

1.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主要包括中蜂与西方蜜蜂的种群竞争。疾病等。

外来物种的引进对本地物种的生存构成了严重威胁。蜜蜂在全球分布很广,共有4个亚属9个种78个亚种。经过千百万年的进化与发展,每种蜜蜂都有其独特的生物学特征和地理特征,并与当地的植物形成了协同进化的关系。随着养蜂业的发展,一些公认的高经济效益的蜜蜂种类如西方蜜蜂被人类引入到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然而,外来物种引入而导致生态问题逐步显现,我国也不例外,意蜂引入我国后,虽然给我国的养蜂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导致了中蜂种群数量下降,加剧了中蜂与西方蜜蜂的生存竞争。在一些地区,出现了中蜂灭绝的迹象,而且,还影响到了以中蜂作为主要授粉媒介植物的正常繁育,破坏了物种的多样性和种群结构以及生态平衡。

国外学者认为,有两种极端类型的竞争现象,称这两种类型为“掠夺性”竞争和“分摊性”竞争。在掠夺性竞争中,每一个获胜的动物均能得到其所需的一切食物,而失败者所得到的食物不能满足其存活或繁殖的需要而最终死亡。在分摊性竞争中,通常获胜是不完全的,因此,被竞争者取走的部分(有时是全部)资源,不能用于维持该种群而被那些未获得生存必须品的个体所浪费。对于均匀生活在栖息环境中的动物来说,资源在所有竞争的个体之间的分摊是均等的,所以当每个个体所摊的资源(如食物)不足以维持生存时,死亡率立即上升。

在我国,现有各种蜜蜂(家养或野生)种群间的竞争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我国学者研究的相对较少,现在还不十分清楚。仅就各蜂种间的实际消长情况反映的相关性来看,这个在我国早已经存在,自从引进了西方蜜蜂后就存在着中蜂与西方蜜蜂的竞争。应当特别注意的是,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还有南方一些地区,中蜂大量减少,有些地方甚至灭绝。很多养蜂学者认为,这一情况和近几十年大量引进饲养西方蜜蜂和西方蜜蜂大规模转地放蜂有直接关系。如果说中蜂是一种低劣的蜂种,而西方蜂种的优点完全可以替代中蜂,我们当然可以毫无保留地在一些地区用西方蜜蜂代替东方蜜蜂,使西方蜜蜂成为我国唯一的生产蜂种,但事实并非如此。我国土生土长的中蜂,在长达数百万年的进化中,具有西方蜜蜂不可取代的优点,对于发展我国的蜂业生产,保持物种的多样性和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能起到西方蜜蜂不能起到的重要作用。

从世界范围来说,中蜂也是一个值得珍视的蜂种。在我国还有不少中蜂生长繁盛的地区,目前在那里引进和饲养西方蜜蜂总感觉到比较困难(我国南方的山区)。这似乎不能完全归于西方蜜蜂对这些地区的自然条件不适应,多半是由于当地的中蜂占据着种间竞争强大优势的缘故。看来,要又好又快地发展这些地区的蜂业可持续生产,只想依靠大量引进“当地本来没有的蜂种”,而不充分利用当地原有的蜂种资源,并不是一种最佳的办法。

过去我们常常认为中蜂与西方蜜蜂种间斗争盗蜂是西方蜜蜂排挤当地中蜂的唯一斗争方式,看来是不全面的。应当研究蜜蜂竞争的多方面的问题,如(生殖竞争)激素影响,蜜粉源竞争,对方不能抗拒的重大病害和寄生虫害的传播(蜂体寄生螨、囊状幼虫病)等。

①中蜂和西方蜜蜂生殖竞争

实验表明,蜜蜂属中,不管是中蜂蜂王分泌的性外激素,还是西方蜜蜂蜂王分泌的性外激素,对不同种的雄蜂都有招引作用,自然会引起不同种的雄蜂竞争。

西方蜜蜂与东方蜜蜂的雌性性信息素都是由处女王上颚腺分泌物形成的。林桂莲和杨冠煌测出中蜂与意大利蜂王上颚腺分泌物有3种主要组分相同。因此,处女王在空中婚飞时,都能吸引对方的雄蜂前来交配,由于两个种的雄性外生殖器结构差异,处女王只能与同种雄蜂交尾。但当两种雄蜂同时存在时,就会互相干扰对方雄蜂的自然交尾活动,如当意大利蜂雄蜂占优势时,在空中婚飞的中蜂处女王周围形成密集的“包围圈”,干扰中蜂雄蜂前来交尾,使中蜂处女王交配失败,成功率下降到16%以下;而同样条件下,中蜂雄蜂干扰意蜂,意蜂处女蜂王仍有80%以上成功率。在干扰交尾的竞争中,意蜂占优势。当一个村饲养的西方蜜蜂多于中蜂时,使在3 km范围内家养和野生中蜂群的处女王交尾成功率急剧下降,甚至无法繁殖,致使中蜂的数量和分布范围急剧下降。

在西方蜜蜂产地奥百鸟塞尔。当引进东方蜂种饲养,由于东方蜜蜂的蜂王分泌的性外激素能吸引西方蜜蜂的雄蜂,它们会与东方蜜蜂的雄蜂发生竞争,干扰东方蜜蜂蜂王与东方蜜蜂的雄蜂交配,加上在此地区西方蜜蜂的雄蜂多,使多数东方蜜蜂的蜂王交配不能成功,因此东方蜜蜂在奥百鸟塞尔不易存活。后来国外学者又把西方蜜蜂引入巴基斯坦东方蜜蜂多的地区,结果相反,西方蜜蜂不能在巴基斯坦很好地存活,这些无疑都和不同种的雄蜂之间竞争有关。

②中蜂与西方蜜蜂的食物竞争

蜜蜂种间竞争一般来说,在某一地区内,动物的种类越丰富,种间竞争也就愈剧烈。在该地区内,物种的发展速度比一般地区要快,这些物种表现出更多的变异倾向,因此这些地区还常是新物种形成的地方。植物在同时期内开花过多,导致花间竞争加剧。杜巍等在我国神农架地区草本群落中观察访花昆虫后得出结论,他们认为,植物物种较多的地区,访花的昆虫种类也较多,访花的频率相对较高。一方面,群落中较多的花会加剧对授粉者的竞争;另一方面较大面积的花也会吸引更多的昆虫访问。

盗蜂养蜂人都很熟悉,相同的蜂种之间在外界蜜源缺乏或中断的情况下也会发生,而西方蜜蜂和中蜂之间的盗蜂是相互排斥的重要方式,也是两种蜂种之间竞争的主要表现形式。一旦中蜂与西方蜜蜂发生盗蜂,中蜂由于工蜂个体小(平均12.14mm,仅为意蜂的86%),总是中蜂受的损失更大,所以,中蜂在食物争夺战中多数是失败者,只有选择迁徙别处以求生存和种族繁衍。许多中蜂群不能完全识别西方蜜蜂的盗蜂,有时会出现识别失误而不发生格斗现象。以意蜂为例,中蜂去盗意蜂,发生在巢门口的战斗中,中蜂死得多,意蜂死得少,盗蜜行为很难成功。如果意蜂盗中蜂,却出现3种现象:少数蜂群(20%~25%)的守卫蜂与其格斗或驱逐,使盗蜂停止;多数蜂群(60%~70%)的守卫蜂在巢门外与盗蜂格斗不很激烈,一些守卫蜂退入巢门内,这时常使意蜂的盗蜂乘虚进入巢内盗蜜成功,而最终迫使中蜂弃巢而逃;少数蜂群(15%~20%)的守卫蜂让意蜂的盗蜂进入,甚至对它进行喂饲。意蜂的盗蜂进入中蜂巢后,盗蜜或蜇死蜂王,蜂王死后,中蜂群立刻混乱,完全失去守卫能力,而盗蜂回原群后,招来大量工蜂盗蜜。

西方蜜蜂的盗蜂行为,使同一生存区 (半径2~3 km)的家养和野生中蜂群毁灭或迁徙。如果在长江以南山区,被盗中蜂群弃巢逃入山林中,一些蜂群重新造巢而生存下来,但在北方的秋季,中蜂逃进山林后,因无蜜源可采集,无法度过冬季而死亡。在同一生存区内,西方蜜蜂的数量超过原有中蜂后,这种取代过程则更加明显。盗蜂行为是西方蜜蜂毁灭中蜂的直接手段。

所以说“盗蜂”是蜜蜂种群之间“掠夺性”竞争重要的表现方式之一。

③中蜂与西方蜜蜂的生态位的比较

余林生等研究了两种蜜蜂的食物生态位、时间生态位和空间生态位,结果表明,在食物、时间、空间资源位上,皖南山区中蜂生态位宽度均大于西方蜜蜂,中蜂对植物采集性差异较小,而意蜂差异大;冬季气温低,中蜂耐寒性强于意蜂,海拔高,温度低中蜂比意蜂分布广。两种生物学特性相似、个体差异不大的物种生态位分离程度小,两种种群间差异不显著,则两者竞争激烈;生态位分离程度大,两种种群数量差异显著,则两者竞争不激烈。因此,在养蜂生产上,中蜂与意蜂不应放在同一场地,两者蜂场间距应大于中蜂和意蜂的有效采集距离之和,避免中蜂和意蜂在食物、时间、空间资源上的竞争。

在复杂的种间竞争中,两个生态位相似的种群发生激烈的竞争,最后的结果必然导致其中一个在竞争的过程中,形成占有不同的空间(地理分隔),吃不同的食物(食物上特化),或其他生活生态习性上的分隔(如活动时间不尽相同),以求共存。

2.疾病因素

囊状幼虫病早先发生在西方蜜蜂,由于西方蜜蜂对此病抵抗力较强,感染后可自愈,所以未造成危害。而中蜂对其抵抗力较弱,一旦染病容易蔓延流行,常使中蜂受到巨大损失。同时,中蜂对中蜂囊状幼虫病的抵抗力在增强,目前还没有特别有效的药物,反而突出了中蜂抗病能力强弱的自然选择。有一部分中蜂对中蜂囊状幼虫病有较强的抵抗力,多数蜂场均有少数不治自愈的蜂群。长期以来中蜂囊状幼虫病一直困扰着中蜂的生存和发展,是中蜂致命的“杀手病毒”。

3.人为因素

①生存环境

野生中蜂种群下降除了蜜粉源植物因素外,就是自然界中蜂生存筑巢条件的人为破坏。人类过度破坏森林和自然植被使原有的中蜂自然蜂巢数量减少,野生中蜂被迫迁徙。采挖野生经济植物也是野生中蜂数量的减少的原因之一,在甘肃等地草原上大量挖掘甘草,内蒙是野生黄芪的主要产地。蒙艳华等定量估计了3种蜂对塔落岩黄芪的访花频率、花粉移出和接受、单花停留时间,表明白脸条蜂是最有效的授粉昆虫,现在很难在内蒙古草原上看到黄芪。

现代化建筑、公路、铁路、桥梁均可能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对植物的分布和基因漂流形成限制,并导致中蜂种群数量减少,破坏的生态环境中,蜜蜂访花活动的改变和访花频率的下降,加速了生态环境的恶化,而栖息地内植物的减少,又进一步对动物(包括野生中蜂)生存造成消极影响。

②蜜源结构

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作物种植的品种完全受市场调节,赚钱的有人种植,赚钱少或不赚钱的没人种植。在湖南湘西地区传统的蜜源作物如红花草、蓝花草等基本无人种植。此外,一些适应野生蜜源植物如野菊花、野苏麻等生长的丘陵地带被大面积开垦,用于种植经济作物,如柑橘、梨、葡萄、猕猴桃等水果,蜜源多样性受到破坏,虽然这些水果都是蜜源植物,但花期短,开花集中,花期结束中蜂无花可采,被迫迁徙。西北秋季中蜂的主要蜜源植物是荞麦,由于近年来品种的改良,新品种荞麦很少泌蜜,使中蜂越冬饲料不足,而弃巢迁徙。

在我国现有的中蜂,相当一部分是半野生状态,多数分布在交通不便的山区,由于传统的饲养习惯,山区农民对于半野生状态的中蜂不花钱投资,任其自然生存,只知道向蜜蜂索取食物。在外界无蜜可采时不饲喂,加之蜜源结构的人为变化,植物花期比较集中。中蜂为了自身种族的生存只能弃巢迁徙。

威胁中蜂生存繁衍的主要因素是生态环境的破坏、化学农药的污染、西方蜜蜂的引入,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而导致中蜂种群数量下降,分布面积缩小。

猜你喜欢

盗蜂意蜂蜂种
如何处理意蜂盗取中蜂群
详解意蜂盗劫中蜂之过程
盗蜂的预防与控制
意蜂蜂蜜和中蜂蜂蜜的区别
防止盗蜂一法
蜜蜂育种中对种用雄蜂的培育
种蜂王的选择
“培养”盗蜂与盗蜂处理
不同赤眼蜂蜂种对大豆食心虫的防治效果
蜂箱中没土蜂了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