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西走廊地区水土资源危机及可持续发展研究

2011-02-10魏奋子

中国水利 2011年15期
关键词:水土资源沙漠化河西走廊

贾 芳,魏奋子

(1.中共酒泉市委党校,735000,酒泉;2.中共甘肃省委党校,730070,兰州)

河西走廊地区水土资源危机及可持续发展研究

贾 芳1,魏奋子2

(1.中共酒泉市委党校,735000,酒泉;2.中共甘肃省委党校,730070,兰州)

河西走廊区域地区性绿洲自然生态环境对我国整体的自然生态环境,特别是对我国北方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有重要的保持、维护和稳定的作用。在分析河西走廊地区水土资源的现实状况的基础上,提出了河西走廊地区水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策略。

河西走廊;水土资源;可持续发展

河西走廊地区地处我国西北内陆腹地,以位于黄河以西而得名“河西”,是我国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也是我国西北地区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与北方地区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的过渡地带。由于远离海洋,暖湿气流和其他各种不同类型的气流受高山阻隔,形成了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面貌。走廊内部各平原、盆地大小不等,这些块状和带状绿洲自然生态环境地带的分布,既阻隔与缓冲着走廊内部的沙漠化和荒漠化进程,又阻隔与缓冲着我国北方地区的沙漠化和荒漠化进程。为此,河西走廊地区性绿洲自然生态环境对我国整体的自然生态环境,特别是对我国北方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有重要的保持、维护、稳定的功能和作用,其影响的时空范围很大。分析和研究我国河西走廊地区水土资源的现实状况和可持续发展对策,对保护我国自然生态环境,特别是对保护我国北方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河西走廊地区水土资源现状分析

河西走廊地区地处干旱多风的气候区,走廊南部的祁连山区,是青藏高原—青海湖高寒半干旱区;走廊西段的安西—敦煌盆地及其以西地区属暖带干旱区;走廊东部大段和中部地带属蒙—甘温带干旱区。走廊内部总体气候特征表现为干旱少雨,日照丰富,寒暑变化大,多大风沙尘暴。区内水热分布规律明显,一方面是年均气温、日照时数、干燥度从南到北、从东向西增加,另一方面是降水量、年均相对湿度从南到北、从东向西减少。走廊内年降水量仅为50~150 mm,而年日照时数达3000 h左右,年蒸发量达2000~3000 mm。河西走廊地区自然生态环境出现严重不平衡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水环境和水资源状况的危机。

1.河西地区的“生命之源”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区出现了危机

河西走廊地区地表水资源绝大部分依赖于源出祁连山区的56条内陆河流,各内陆河流水量补给的86%~97%来自于森林涵养的雨雪水,3%~14%来自冰川融水。正常情况下,祁连山区顶部一带的降水量一般可达 400~700 mm, 山下减至 50~150 mm。由于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河西走廊各绿洲平原和盆地属于水资源径流的汇集区与消失区。祁连山水源涵养林是河西走廊各绿洲平原、盆地的“生命之源”。其森林资源既有涵养水源、增加降水、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作用,又有着提供野生动物栖息场所等多方面的特殊功能,决定着整个河西走廊地区的生态平衡状况。

由于多年来的毁林、毁草、乱垦、滥伐和畜牧超载等原因,祁连山区的森林面积减少,草场退化,水土流失加重,自然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祁连山区的森林覆盖率由20世纪50年代的22.4%减少到12%左右,浅山区距离绿洲70 km左右范围内的森林已荡然无存,残留的森林已经退缩到远山地带,并呈现出不连续的块状分布,开始失去其“天然水库”的作用。

同时,河西走廊地区各河流的平均含沙量急剧增加,其中洪水河、东大河、西大河等河流的含沙量,20世纪70年代比50年代增加了60%以上。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区遭到严重破坏后,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中下游各主要水库淤泥淤沙已占总库容的30%以上,河西走廊地区各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受到重大影响,出现了较严重的水土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不平衡状况。

2.河西走廊地区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的自然循环系统遭到破坏

河西走廊地区水源涵养林危机直接引发了雪线上升、冰川退缩,致使其地表径流和地下水状况出现了严重危机。根据甘肃省气象局检测资料显示:祁连山冰川局部地区的雪线,正以每年平均2~6.5 m的速度上升,有些地区的雪线每年平均上升达12.5~22.5 m。专家预计,再过数十年,这些积雪和冰川很可能完全从祁连山上消失。甘肃水文总站的多年观察研究也证明:发源于祁连山地的各内陆河流的出山径流量逐年减少,已由20世纪 50年代前后的78.55亿m3,下降到目前的65亿m3左右,减少了17%以上。

河西走廊地区各绿洲生态系统的形成和发展,都是依赖发源于祁连山地诸河流的出山径流水资源,其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转化的关系。这样,河西走廊地区各绿洲生态系统同西北地区其他绿洲生态系统一样,形成了自然的良好的水资源重复利用形式:灌溉+渗漏——溢出(泉水+河水)——再灌溉+再渗漏——再溢出——再灌溉再利用的多次多重循环利用。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河西走廊地区地下水利用加快,用量上升,形成了一方面大量开采和提取地下水,另一方面利用各种手段限制和控制地表水下渗的格局。

目前,河西走廊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高达92%,其中疏勒河为77%,黑河为112%,石羊河最高达154%。黑河流域中游泉水出流量1977年为15.67亿m3,比20世纪60年代初的18.19亿m3减少了14%。石羊河流域泉水流量1977年为3.28亿m3,比60年代早期的8.3亿m3减少了60%,至80年代仅有1亿m3左右。70年代以来,河西走廊地区泉水流量普遍减少,而且减少的速度迅速加快,泉水的溢出带一般都上移2~5 km。其结果打破了走廊内部各流域各河流上中下游之间的水平衡和水循环状况,人为地阻隔、破坏、限制、控制了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的自然循环过程。

处于河西走廊西端的著名景区月牙泉面临水域不断萎缩,就直观地说明了这一点。月牙泉的问题只是位于疏勒河最大支流党河下游的敦煌市水资源危机的一个标志。事实上,由于持续大量地超采地下水,敦煌市已形成了全省最大的地下水漏斗群。在过去,疏勒河水可以流到敦煌下游湿地西湖。疏勒河工程的建设,一方面对水资源合理利用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带来一些不利影响。因为截流,工程下游水量减少,随着地下水开采过多,地下水水位也在降低,周边的湿地随之不断萎缩。

3.河西走廊地区沙漠化进程加快

河西走廊地区是我国沙漠化和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甘肃省沙漠化荒漠化面积24.9万km2,风沙线1600多km,主要风口846处,大都集中在河西走廊地区。从1952年到2010年5月,河西走廊地区共发生较严重的沙尘暴65次,其中20世纪50年代 5次,60年代 8次,70年代 13次,80年代14次,90年代24次,2000年至今已达35次。沙尘暴不仅越来越频繁地袭击河西走廊地区,而且对我国整个北方地区产生的恶劣影响越来越大,加快了我国北方地区的沙漠化、荒漠化进程。

近30年来,河西走廊地区沙漠前沿的绿洲,因水源不足和水源枯竭遭风沙侵害而被迫弃耕的农田就达12.7万hm2以上。有40多万hm2耕地遭到严重的风蚀沙害,这些耕地目前已占河西走廊地区总耕地面积的60%以上。走廊地区风沙线上有679个村镇受到流沙埋压的威胁,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生存。同时,河西走廊地区水土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已经严重影响到下游内蒙古阿拉善地区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根据国家有关部门最新调查显示:近40年来,阿拉善盟荒漠化土地面积已占其总面积的90%以上,目前仍以平均每年1000 km2的速度扩大。60%以上的水井枯竭,原有的113.33万hm2梭梭林只剩下不到20万hm2,胡杨林、红柳林面积大幅度减少,可食性牧草由130多种减至20多种,荒漠化、沙漠化严重的草场面积达 333.33万 hm2。

不可否认的是,河西走廊及其周围地区各自然生态系统特别是水环境系统出现的危机,已经严重影响我国整个北方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状况,影响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生产生活条件。

二、河西走廊地区水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战略

水将决定河西走廊地区的发展方向和未来的生存命运。河西走廊地区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改变现存的水资源供给、利用现状的基础之上。

1.加强祁连山水源林区建设

在自然生态环境综合平衡系统中,遏制森林草原地带自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是河西走廊地区林业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也是其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要加大造林力度,实行封山育林,不断扩大森林面积;要科学研究,科学管理,提高林木质量,增强水源涵养功能,充分发挥水源涵养林区的多种效益,缓解水源林区的严重生态危机。

2.合理利用河西走廊地区内部现有的水土资源,保持各流域各绿洲系统的水土平衡

要有效保持和维护各流域各绿洲系统内部降水、地表水、地下水资源的综合平衡利用,不能因区域内部水资源利用情况的改变,而重新调整现有的比较合理的水资源分配方案。同时,要保持各流域各河流上中下游之间水资源的综合平衡和有效利用,尽可能多地实现重复利用。

3.合理利用地下水,尽可能有效地补给地下水

要注意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平衡问题,合理补给和利用地下水,特别要注意地下水资源的有效调节作用。丰水年和闲水期尽量多地补给地下水,以备枯水年和用水期能够较多地开采与利用地下水。盐碱化严重的地区一定要合理用水,在实现地表水与地下水尽可能平衡的基础上,控制调入水量,尽可能多地提取地下水,降低咸水层。各流域耕地的灌溉模式应严格按照“以水定地”“量水种植”的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在建设现有井泉灌区时,一定要使灌区提引的地下水水量与补给的地下水水量实现基本平衡。

4.切实加强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要坚持把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与节约利用放在突出位置。在加大对天然林保护力度的同时,采取“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由国家无偿提供粮食、苗木和草籽,对陡坡耕地有计划、分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做到自然生态环境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

5.发展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农村产业化步伐

河西走廊地区的用水主要以农业用水为主,发展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是河西走廊地区农业生产调整产业结构的当务之急。目前,要特别注意不可盲目地扩张农业生产规模,要考虑水土资源的承载能力和长远的可持续农业生产发展所必需的自然生态环境。在现有条件下,要加强宣传教育,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将节水新技术新材料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引水、输水、灌水等过程,建设高效用水和高效产出目标相结合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辽宁省朝阳项目区治理初期效果

6.合理利用河西走廊地区土地资源,确定土地资源利用的合理方向

要根据河西走廊各绿洲地带的不同特点和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后可能产生的自然生态环境变化的趋势,确定适度有效利用土地资源的原则和指标。一方面要控制自然生态环境退化,特别是水环境恶化导致的沙漠化进程;另一方面要有效治理已发生的沙漠化土地。要确立水土资源合理有效利用的方针政策,建立防护体系,促进环境向恢复生态平衡的方向转化,促使沙漠化逆转。■

[1]谢继忠,杨芳.解决水资源的战略选择:建立节水型社会[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3(4).

[2]殷雪莲,贺剑锋.河西走廊中部气候资源特点及其开发[J].干旱区研究,2010(2).

[3]白杨.敦煌绿洲农业生态安全评价[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5).

[4]宋建军.解决西北地区水资源问题的出路[J].科技导报,2003(1).

[5]沙尘暴的警示[N].经济日报,1998-6-17.

[6]胡作政.保护生态:甘肃的历史重任[N].甘肃经济日报,2011-1-12.

责任编辑 张金慧

Crisis with water and land resources in Hexi Corridor and studies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Jia Fang,Wei Fenzi

Oasis and na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Hexi Corridor plays a key role for the stability and sustainability of overall environment in China especially the northern part.The strategy for rational uti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water and land resources in the Hexi Corridor is worked out on the basis of evaluation of its current condition.

Hexi Corridor;water and land resource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基于能值理论的河西走廊绿洲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研究”(项目批准号:09XJL007)的阶段性成果。

TV213

A

1000-1123(2011)15-0021-03

2011-07-18

贾芳,副教授,从事区域经济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水土资源沙漠化河西走廊
黄河流域农业水土资源时空匹配特征分析
Mali: Trees, microcredit and the environment 马里之殇:树荒、小额信贷与恶化的环境
Kubuqi Desert: an Afforestation Miracle
Ant Forest Users Plant 55m Trees in 507 Square Kilometers
在河西走廊聆听
民国时期哈萨克族在河西走廊的活动述论
宁夏农业水土资源利用成功经验与教训
河西走廊风情
辽东山区小流域治理模式研究
沙漠化,你还能hold得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