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窥镜双极电凝治疗老年性鼻出血68例临床分析
2011-02-10吕美娟
吕美娟
(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 浙江永康 321300)
老年性鼻出血为耳鼻咽喉科急重症之一,由于老年人常伴有多种内科疾病,往往出血量较大,出血部位深在隐蔽,临床处理比较棘手。传统上使用前后鼻孔填塞治疗鼻出血,虽有一定疗效,但具有盲目性并可能引起并发症。鼻内窥镜下治疗老年性鼻出血,其基本原则是明确出血部位,选用合适的手段快速、有效的止血。2007年10月至2010年10月,我科治疗老年性鼻出血68例,均采用鼻内窥镜双极电凝(或加填塞)止血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8例患者中,男45例,女23例。年龄55~82岁,平均62.8岁。单侧鼻腔出血63例,双侧鼻腔出血5例,鼻中隔偏曲18例,鼻腔小血管瘤13例,有高血压或心脑血管疾病52例,服用毒鼠强后1例。出血时间30min~10d不等,出血量约50~800mL。出血部位:中鼻甲相对应的鼻中隔面18例,鼻中隔前上端3例,鼻底部及下鼻甲后端23例,下鼻道后段24例,嗅裂及中鼻道21例,出血部位不明确3例。
1.2 治疗方法
本组68例均采用鼻内窥镜下止血,26例采用鼻内窥镜下双极电凝+填塞(膨胀海绵或可吸收性止血纱布)止血,42例采用鼻内窥镜下双极电凝止血。采用局部麻醉,取仰卧位,予1%丁卡因+0.1%肾上腺素棉片表面麻醉鼻腔黏膜后,应用0°和30°鼻内镜查找出血部位,可采取从前向后、从下向上顺序依次检查。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止血方法:(1)鼻内窥镜下找到明确的出血点者,用双极电凝烧灼,方法是将双极电凝头分开贴附于出血处黏膜,强度16~20W热凝至局部组织稍发黑,如出血即止可不予填塞。(2)出血较多,镜下难以窥清出血点,边予吸引器吸除边观察出血部位,明确可疑出血区先用含强血管收缩剂(0.1%肾上腺素与1%丁卡因混合液)的棉条对可疑出血区加压填塞半分钟以上,拔除棉条趁其出血减少立即电凝止血。(3)用含强血管收缩剂棉片收敛加压后仍出血较凶猛,而且出血区域较狭窄无法进行有效电凝(此多伴鼻中隔偏曲等结构异常者),可在出血处填以高膨胀海棉止血。(4)对于广泛出血者应将所有可疑出血部位电凝后用可吸收止血纱布和高膨胀海棉填塞。
其中13例发现较小的鼻腔血管瘤,术中直接用双极电凝烧灼其根部将其切除。1例服用毒鼠强在鼻内窥镜下双极电凝(下鼻道小血管瘤)+可吸收止血纱布和高膨胀海棉填塞止血,术后转入内科进一步治疗后治愈(凝血功能障碍)。所有病例止血处理后均予以抗炎治疗、适量用止血药。伴有高血压等疾病予对症治疗。鼻腔填塞的高膨胀海绵术后2~3d拔除,可吸收止血纱布自行吸收脱落。
2 结果
68例患者中一次性手术治愈62例(治愈标准:观察1~6个月未再出血),5例患者拔除鼻腔填塞物,再次鼻内窥镜下查找出血点,电凝止血后治愈,1例凝血功能恢复正常后未再出血(服用毒鼠强)。
3 讨论
老年人鼻黏膜萎缩,血管弹性差,质脆,易破裂,且常伴有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一旦出血,较难自止[1]。在临床急诊处理过程中,最常用的方法为凡士林纱条或高膨胀海绵前鼻孔填塞,或加后鼻孔填塞。传统止血法采用额镜反光照明,视野局限,常不能窥及出血部位,填塞不到位仍有活动性出血者需反复填塞,常引起鼻腔黏膜损伤继发出血及感染,而患者由于疼痛、恐惧,出现心理障碍,不能很好地配合治疗。鼻内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鼻出血的检查、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一个先进的技术手段,国内外相继有鼻内镜下治疗鼻出血的报道[2~3]。鼻内镜下视野清楚,配合吸引器,易清楚检查整个鼻腔,寻找出血部位,双极电凝是通过热效应使局部病变血管闭锁达到止血的目的,且不损伤深部组织,区域大小易控制,符合微创原则。
鼻内镜下双极电凝治疗老年性鼻出血的优点[4]:(1)易寻找出血部位,找到出血部位后可在直视下通过双极电凝止血,疗效显著;(2)未能电凝后完全止血时可在直视下填塞可吸收止血纱布和高膨胀海绵,避免后鼻孔填塞,减少患者痛苦;(3)配合使用电动吸引器,对一些汹涌的活动性鼻出血也可进行有效的治疗;(4)对于合并其他鼻腔疾病的患者必要时可同时进行手术治疗,如鼻中隔偏曲矫正。并且可以减少老年患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机率,应是治疗老年性鼻出血的首选,值得推广。
[1]汪国武.老年人鼻出血52例临床分析[J].江西医药,1998,33(1):43~44.
[2]陶雁玲,崔永华,高起学,等.内窥镜下老年鼻出血治疗方法的选择[J].同济医科大学学报,2001,30:392~393.
[3]杨大章,史冬雪,王忠植.内窥镜在治疗顽固性鼻衄中的应用[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6,35:54.
[4]黄永宁.鼻内镜下双极电凝治疗鼻出血[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4,11: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