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我国西方蜜蜂规模化饲养的措施

2011-02-10曾志将

中国蜂业 2011年6期
关键词:雄蜂蜂王浆巢脾

曾志将

(江西农业大学蜜蜂研究所)

规模化一词最早来自企业经营。规模化经营是指企业通过生产规模扩大而使单位成本降低,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规模化经营的实质是生产要素的进一步合理配置和利用效率的提高。科技创新是推进规模化生产的动力源泉。

我国引进西方蜜蜂虽然只有100多年,但由于西方蜜蜂繁殖力强,生产性能好,很快成为我国饲养量最多的蜂种。目前我国蜂场普遍存在规模化程度低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人均饲养量少、机械化程度低、经济效益不高[1-3]。蜂场规模化程度低是制约我国蜂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在人力成本增加的大环境下,如何来有效推进我国西方蜜蜂规模化饲养水平,是值得广大养蜂工作者思考的问题。作为一位养蜂科技工作者,我想从科技创新角度,谈一谈自己对提高我国西方蜜蜂规模化饲养水平几点思考。

一、蜂王浆生产技术

蜂王浆是西方蜜蜂生产的一种重要产品,也是蜂农增加经济收入主要来源。30多年来,我国的蜂王浆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其主要原因除了是成功选育了“浆蜂”、研制了塑料王台和配套蜂群管理技术外,根本的原因是充分利用我国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但近五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幅度很快,我国蜂王浆生产靠手工操作的成本也显著提高。这种全手工生产蜂王浆方法,不但劳动强度大,费时费力,而且受到虫源和视力的限制,生产效率不高,同时也严重影响了蜂场的蜂王浆生产规模。

如何实现我国蜂王浆生产机械化或半机械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陈盛禄、吴本熙、方文富、金汤东、曾志将、苏松坤等做了许多积极有益研究工作[4-7]。

蜂王浆生产机械化要解决人工移虫、人工割台和人工取浆三个问题,其中解决人工移虫是实现蜂王浆生产机械化或半机械化关键和前提。继续完善曾志将等研制的免移虫生产蜂王浆技术,让免移虫生产蜂王浆技术更贴近养蜂生产实际,从而解决不需要人工移虫问题,大大地减少人工移虫劳动强度,提高了蜂王浆生产效率,为我国推广一人多养的蜂群饲养方法提供技术支撑。

二、蜂群常规饲养管理技术

发达国家专业养蜂特点是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人均饲养量大、人均产值高。集规模化和机械化为一体,以机械化推动规模化养蜂的发展,以规模化带动机械化,两者相辅相成,构成了现代养蜂的模式。而我国现阶段,多数养蜂者是人均饲养蜂群数量只有几十群,仍然是典型的“精耕细作”饲养方式。

为了突破我国这种“精耕细作”饲养方式,沈基楷,谢代癸等探讨了强蜂培育的方法,并取得了可喜的研究进展[8-9]。曾志将等提出了“简约化蜂群饲养技术”,即指在蜂群饲养过程中,利用科学的方法,将蜂群饲养主要目标以外的因素尽可能剔除掉,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使简单的问题条理化,从而简化蜂群饲养程序,提高养蜂生产效率。

要实现西方蜜蜂饲养规模化,减轻蜂群管理的劳动量,在常规饲养管理可以采用以下技术:

1.采用整箱添加巢脾:传统的逐张加巢脾的饲养方法,虽然有利于全面了解蜂群的情况,但费时且干扰蜂群。采用整箱添加巢脾,可节约蜂群的管理时间,提高养蜂生产效率。

2.减少全面检查蜂群的次数:蜂群饲养规模化,对蜂群的全面检查的次数要减少,除必要的全面检查外,要以局部检查和箱外观察为主。

3.不要定期割雄蜂:传统观点认为,为了蜂群高产,必须长期割雄蜂蛹。这种传统饲养管理方法很费时间和精力。据浙江省慈溪市蜂管站金汤东调查报道,浙江省有些长年不割封盖雄蜂蛹的蜂场,雄蜂不仅不会泛滥,而且群产量比同时转地的长年割封盖雄蜂蛹的蜂场产量更高。曾志将等(1997年至1999年)系统研究了蜂群性比值对蜂群生产力、繁殖力及分蜂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割雄蜂蛹与不割雄蜂蛹的蜂群相比,两者的产浆量、繁殖力及分蜂性都差异不显著,但不割雄蜂蛹的蜂群的产蜜量比割雄蜂蛹的蜂群提高了9.37%~14.04%。同时也发现,只要蜂群内有优质蜂王存在,蜜蜂可以根据群内外的条件,自行调控蜂群内的性比值,不会出现雄蜂泛滥的现象。由此提出在蜂群饲养过程中,除断子治螨及选雄蜂育王等特殊情况外,养蜂者不必定期割雄蜂蛹,以保持群内的蜜蜂性比值的动态平衡,提高工蜂育虫和采集的积极性[10]。

4.通过扩大蜂巢,控制蜂群自然分蜂:传统的蜂群饲养方法,每隔7日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割除王台,养蜂者的劳动强度很大。关于自然分蜂形成原因的观点很多,其中有一个观点是贮蜜的位置缺少,促进了蜂群自然分蜂的形成。因此在养蜂规模化程度很高的西方国家,多采用通过扩大蜂巢,来控制自然分蜂,即给强群至少有2~3个继箱,让蜂群有足够空间进行繁殖和贮蜜,这样基本可以消除蜂群的自然分蜂热。

5.长年保持群内有充足的蜜粉:这是蜂群健康饲养的前提,也有利于维持强群和养蜂生产。

6.生产成熟蜂蜜:要改变目前“见蜜就取”的生产方式,可以一个花期取1~2次成熟蜂蜜,这样不仅省时,而且还可以提高蜂蜜质量。

7.应用抽动式超浅继箱生产蜂王浆:邱汝民等设计了与标准蜂箱配套使用的的抽动式超浅继箱来生产蜂王浆。试验结果表明:抽动式超低继箱采浆技术能密集蜜蜂,蜂王浆产量提高了10%,蜂蜜成熟率提高了100%[11]。

8.研制一些常用饲养工具:通过研制快速找王、自动饲喂、电动脱蜂等蜂机具,达到提高蜜蜂饲养管理效率,扩大蜜蜂饲养规模。

三、蜂群转地饲养技术

目前蜂群转地饲养,费时费力环节主要包括巢脾固定、箱体连接和蜂群起运装卸。西方养蜂发达国家,蜂群转地时巢脾固定、箱体连接和蜂群起运装卸技术都比较成熟。关键是如何使这些成熟技术“中国化”,并研制能适合中国国情的巢脾固定、箱体连接和蜂群起运装卸技术。

四、蜂群定地饲养技术

要在一个地方长年饲养100~120群西方蜜蜂,首要条件是蜂群要有充足的食物。对于同一地点来说,1年中有4~5个月有蜜粉源,已经是很不错的蜜粉源条件。也就是说,对长年定地饲养的蜂群,必须经常进行补助饲喂和奖励饲喂。若饲料糖(白糖)价格高,利用饲喂白糖来生产蜂王浆,经济上不一定合算。显然对长年定地饲养西方蜜蜂来说,最主要是要有一种既能满足蜜蜂营养需求的饲料(包括糖饲料和蛋白质饲料),同时价格又低。另外,经常进行人工饲喂,工作量很大,对规模化定地蜂场来说,还要有一套蜂群自动饲喂系统或简便的饲喂方法。

[1]吴本熙.论规模化养蜂[J].中国养蜂,1998,49(5):21-23.

[2]高夫超.规模化养蜂低投入高效益研究[J]。养蜂科技,2004(2):7-10.

[3]冯永谦.对实现规模化养蜂的几点建议[J].中国蜂业,2007,58(5):42-43.

[4]陈盛禄,林雪珍.新型高产全塑台基条的研制[M](见中国养蜂学会编.蜜蜂饲养技术及装备论文集).农业出版社,1993.

[5]吴本熙,谢代癸,崔元恒.FJX-1型蜂王浆抽吸器[M](见中国养蜂学会编.蜜蜂饲养技术及装备论文集).农业出版社,1993.

[6]金汤东.快速离心式移虫技术研究初报[J].中国蜂业,2005(3):6-7.

[7]苏松坤,王俞兴,潘松甫,郑小华,刘芳,戴双进,陈盛禄.新型挖浆机——推进蜂王浆机械化生产的新动力[J].中国蜂业,2010(12):30.

[8]沈基楷.用两个育虫箱养强群技术的研究[J].中国养蜂,1993,(3):3-6.

[9]谢代癸,姜元蛟.双王群和单王群生产对比试验[M](见中国养蜂学会编.蜜蜂饲养技术及装备论文集).农业出版社,1993.

[10]曾志将主编.养蜂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11]邱汝民,胡福良,苏松坤,王仲荣.意蜂抽动式超浅继箱的试验与应用[J].中国蜂业,2010(10):32-33.

猜你喜欢

雄蜂蜂王浆巢脾
转地蜂场生产蜂王浆10-HDA含量调查研究
谈中蜂咬脾应对措施
再谈蜂王浆与白发
养蚕巢脾 一种新的养蚕用具
再谈蜂王浆与白发
割雄蜂蛹经验谈
PLA(可降解塑料聚乳酸)新式巢脾试验简报
巢脾夹
割雄蜂房要做到事半功倍
除劣质雄蜂全面提高蜂王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