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汾水果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2011-02-10王秋萍牛坤管刘靖

中国果业信息 2011年4期
关键词:临汾市果业果品

◆王秋萍 牛坤管 刘靖

山西省临汾市国土总面积20275 km2,其中丘陵、山地占70%以上,特别是东西两山光照充足,土层深厚,平均海拔高,昼夜温差大,无工业污染,发展果树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农业部规划的苹果优势产区和山西省规划的无公害水果高效经济产业区。近年来,临汾市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大力发展现代果业,使果业生产呈现出规模化、标准化、优质化、产业化发展的良好势头,水果产业已经成为全市促进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一、产业现状

临汾市是山西省水果生产第二大主产区,到2010年底,全市水果面积已达10.6万hm2,水果年产量达77.7万t,水果年产值达25.7亿元,农民年人均果品收入856元,农民人均果品收入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6.38%,是该市农村经济的主要构成部分。全市初步形成了以吉县、襄汾、翼城、霍州和乡宁等县(市)为主的苹果,以隰县、永和与蒲县等县为主的梨,以曲沃和尧都等县(区)为主的葡萄,以尧都、襄汾、翼城和洪洞等县(区)为主的桃等区域优势明显、主导品种效益显著的水果产业基地;全市有6个县基本实现了“一县一业”,329个村实现了“一村一品”。

为适应果树生产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充分发挥市县两级果树技术骨干的作用,最大限度地解决果树生产中的主要问题,临汾市组建了全市果业生产专家技术指导组,实行技术人员分组联县包点,并严格考核制度。每位专家坚持定期下乡,在果树示范区、重点村做到了全年培训不少于10场。2010年,专家组成员在包县园区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300场次,培训果农1万余人次,接受果农技术咨询600余人次。专家们对在生产一线发现的许多问题都给出了合理的解决方案,解决了果农的生产难题,塑造了农业干部服务“三农”的良好形象。

2010年,临汾市把标准化果园建设作为带动全市果业生产健康发展和管理水平全面提升的辐射源,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坚持多年来在果树主产乡、村举办果农技术比武和知识竞赛的做法,锻炼和造就了一大批果业技术能手,提高了果农素质,使标准化示范园区的管理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2010年全市完成标准化果园创建0.4万hm2,总产量9 100万kg,总产值4.55亿元,平均667 m2产果1 520 kg,产值7 500元,标准化示范园区果农人均果品收入达1.6万元。2010年全市完成树形改造2.7万hm2,生物覆盖1.1万hm2,果园种草及自然生草2.4万hm2,果实套袋20亿只。

过去,临汾水果以即采即销为主,约占总产量的63%左右,贮藏后销售占30%左右,加工仅占6%。近年来,该市大力发展水果加工业,通过隰县金梨汁、乡宁戊子酒庄、侯马青青食品、襄汾的田园食品、曲沃龙泉山庄、尧都区尧胜、安泽的润祥等龙头企业的带动,全市水果加工企业已发展到40余家,年转化加工能力达13.99万t,年加工水果7.23万t,占水果总产量9.3%。

目前,临汾市水果营销网络已遍布全国主要城市,北起黑龙江,南至广州、海南及上海都有该市果品销售网点,并出口俄罗斯及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在国际果品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全市现已建成大、中、小型水果批发市场10处,其中大型市场3处,年交易量可达40万t,吸引了众多省内外果商前来交易。

二、存在问题

一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临汾市种植的水果主要有苹果、梨、葡萄和桃等。其中,苹果早熟品种有嘎拉、美国八号、藤牧一号,主要以嘎拉为主;中熟品种有红星、金冠、红将军、乔纳金和华冠等,以红星为主;晚熟品种有红富士和秦冠等,以红富士为主。梨栽植品种有酥梨、玉露香、黄金梨、鸭梨和雪花梨等,以酥梨为主。葡萄栽植品种有红提、巨峰、克瑞森和京亚等,以红提、巨峰为主。桃栽植早熟品种有早凤王、北京2号、沙红和仓方早生,以早凤王和沙红居多;中熟品种有大久保、天王桃和新川中岛等,以大久保和天王桃居多;晚熟品种有桃王九九等。虽然树种品种较多,但水果品种结构仍显单一,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如苹果中晚熟富士系列品种比例偏大,名优稀新品种、加工品种明显不足;早、中、晚熟品种不配套,成熟期过于集中等。目前临汾市苹果面积7.36万hm2,其中,美国八号、嘎拉和藤牧一号等早熟品种0.37万hm2,占总面积的4.98%;华冠、红星、金冠、红王将和乔纳金等中熟品种1.23万hm2,占总面积的16.76%;红富士、秦冠和国光等晚熟品种面积达5.76万hm2,占总面积的78.26%;早中晚熟品种比例为0.5∶1.7∶7.8,与市场需求的合理比例1∶3∶6相比较,早、中熟品种面积过小,晚熟品种面积过大,品种搭配仍不尽合理。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果园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果园抵御霜冻、冰雹、干旱等自然灾害能力较差。目前全市果园绝大多数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果园,一家一户的个体生产经营能力有限,难以形成建设基础设施的合力,园区规划不合理,存在交通不便,果园管理和果品运输困难等问题。水利条件是制约临汾市水果产量和质量的一大因素。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苹果可灌溉面积为1.89万hm2,仅占苹果总面积的25.8%,有74.2%的苹果园基本上处于靠天灌溉的局面。遇到旱情严重,广大果农束手无策。2010年4月,该市遭遇低温冻害,只有部分地区采取了有效措施防冻,大面积苹果受冻,给生产造成了很大损失。

三是生产理念差异明显。近年来,水果产业效益较高,从事苹果、葡萄生产的种植户也越来越多,虽然已有不少生产者以精品生产为目标,但也有不少种植户仍因循守旧,生产观念落后,偏重品种不重技术,偏重产量不重质量,偏重外形不重内质,造成优质果率不高,果实好看不好吃,产量高、效益低等问题。如在果园施基肥方面,在该市以秋施基肥为主,施肥时间集中于9—10月,施肥方法均为开沟施肥。2010年调查了40户果农,使用农家肥的有23户,占58%,其余果农不同程度选用商品有机肥或有机无机复混肥,总体上农家肥使用量不足,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大多数果农每年进行1~2次地面追肥,叶面喷肥结合喷农药进行,有少数果农则不进行地面追肥。

四是标准化技术到位率不高。目前全市示范园面积有1.2万hm2,探索了多种栽培模式,但这些模式对技术要求相对较高,果农把握技术的水平参差不齐,全面推广应用难度较大。

三、发展思路与目标

发展思路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先行发展”的总体要求,大力实施“果业富民”工程;用现代农业理念武装果业,靠科技支撑果业,用工业化模式助推果业,奋战“十二五”,强力推进果业大发展,实现果业增效,农民收入翻番目标。

产业目标到“十二五”期末,全市水果面积达到13.4万hm2,年产量达到100万t,年水果产值30亿元,农民年人均果品收入1 000元,实现产值收入翻一番。其中,苹果计划发展到9万hm2,梨发展到1.3万hm2,桃发展到1.2万hm2,葡萄发展到1.2万hm2,杏和其他水果发展到0.7万hm2。计划建设、扩建、完善大型果品批发市场8处,建设恒温贮藏保鲜库6处,贮藏能力达到30万t。在现有加工业的基础上新建果汁生产加工线2条,借转型之际创办大型加工企业3个,研发新的加工产品,使全市水果年加工转化能力达到30万t,占到总产量的30%左右。建立健全市县两级果品质量检测体系、市场信息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全面提高果农素质和果品质量。

四、发展对策

一是从单纯追求数量的传统农业向追求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转变。随着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物质条件的不断改善,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在满足数量需求同时,对产品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无公害果品、绿色果品、有机果品将成为消费者的首选。这就要求生产者必须适应市场要求,按照目标市场的需求,生产营养安全的优质果品。首先要大力推广新技术,通过果园生草、秸秆覆盖、合理耕翻、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等,逐步提高果园土壤肥力,严格控制树体负载量,以产量确定留果数量,确保优质、稳产;加强配套措施的综合应用,如套袋、摘叶、转果、铺反光膜等技术,推广无公害、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其次要提高果农素质,完善技术服务体系。加强技术交流与培训,在培训中以注重实效和灵活多样相结合。尽可能地发挥乡土人才的作用,培养科技土专家,通过他们的直接带动,更大范围地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专业技术人员经常下乡巡回指导,组织果农集中授课,或通过开办新闻专题技术讲座、下发技术手册等方式培训。还可以创造条件组织果农外出参观学习,参加现场观摩等,更新果农观念,提高果农素质,使果农生产意识逐步与消费市场接轨。完善全市果树技术服务体系,做到县有中心、乡有站、村村都有技术员,靠服务体系支撑果业发展。成立高水平的果业技术服务团,定期为果农开展技术培训,解决果农生产中的疑难问题。最后是大力发展旅游观光型果园。“十二五”期间,临汾市拟在尧都区、侯马市和霍州市等市(区)郊区建立3个观光型果园,与尧庙、晋都、陶唐峪等相邻旅游景点结合起来,走出一条果园生态旅游的新路子。

二是从分散、无序的个体栽植向集中连片的区域化、规模化转变。根据果品的不同特性和当地气候、地理、环境和科技等因素,经过考查论证,在充分发挥果树生产优势的前提下,科学规划,发展各类园区,建设有影响、有潜力、有水平的各类高端果品生产基地。首先是分区规划发展水果。到2020年,临汾市水果计划发展到13.4万hm2,全市重点抓好7个基地县,即隰县、乡宁县、襄汾县、翼城县、霍州市、曲沃县和尧都区等7个县(市、区)。苹果以吉县、襄汾县、翼城县和乡宁县为主,包括霍州市、尧都区;梨以隰县为主,包括汾西县、蒲县、大宁县、永和县;葡萄以曲沃县、尧都区为主,包括侯马市。其次是改变传统栽植晚熟品种过多的做法。在同一水果中,通过适量发展和高接换种等方法调整早、中、晚熟品种种植比例,适当扩大极早熟、极晚熟品种和加工品种的栽培面积,力争到2015年全市苹果早、中、晚熟品种种植比例由目前的5∶17∶78调整到10∶30∶60;梨早、中、晚熟品种种植比例由目前的10∶20∶70调整到20∶30∶50。

三是从各自为政的经营小圈子向协同作战、发展果业协会、果业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转变。社会化组织程度提高可以解决一家一户不好办、办不好的果业生产难题。果业专业合作社作为一个独立法人,可以按照目标市场的要求,制订生产技术规程,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销售价格,实现果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因此,全市要大力发展中介组织,培养一大批果农协会等经济组织,培养果品经纪人队伍2万余人,创造果品营销宽松环境。同时,加强市场信息工程建设,在原有果品市场基础上,新建、扩建、完善大型果品市场8处,使全市各水果主产县都有功能齐全、辐射能力强的大型果品产地批发市场。

四是从生产一般、常规果品向生产高档、名特果品转变。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是开拓市场的通行证,没有品牌的产品是没有市场前景的。目前,“壶口”、“隰州”、“富阳”、“岔口河”、“晋国香”、“太子滩”、“舜都”“、润祥”和“乡宁红”等品牌虽然在市场上有一定知名度,但叫得还不够响亮,必须以开放、发展的视野认识果业,要站在世界的制高点,加大宣传,不断开拓新市场,提高临汾水果品牌在市场上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通过举办水果节、桃花节、推介会、采摘旅游和产品展销等活动,加大促销宣传力度,提高临汾水果产业知名度,培育做强优势品牌;通过生产SOD苹果、贴字苹果和富硒苹果等,提高临汾市果品档次,进一步打造水果新品牌。

五是从果品初加工向精加工、深加工转变。目前临汾市果品加工还处于初级阶段,削弱了终端产品的竞争力。因此,要使本市果品扩大国内外市场份额,必须走出精加工、深加工的路子。一要强化市场流通体系建设。促进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制订各种优惠政策,为其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鼓励果农参与、支持合作组织,增强果农合作意识。对合作经济组织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经营管理水平。引导合作经济组织将合作领域向产后销售、加工、储运、保鲜一体化服务领域延伸。加强对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指导和监督,实现规范运行,降低农产品和生产资料的流通成本。注重市场信息系统建设,建立果品供求和市场价格变动预测预报系统,向果农及时提供有关国内外市场行情信息。建立果品质量监测、检验标准体系,严格执行标准化生产,尽快与国内国际大市场接轨,拓宽临汾苹果的市场流通渠道。二要加强采后处理。重点开发和推广加工、保鲜、贮运技术,推进采后商品化处理、贮运、加工技术现代化,对果品进行严格分级、精细包装,杜绝混等果品销售,以保障果品按等销售,做到物有所值,从而保障果农的收益;建立健全果品采后处理和冷链技术体系,保证果实的商品性。

猜你喜欢

临汾市果业果品
专家传授“美颜术” 果品销售不再愁
临汾市2022年农作物主要病虫发生趋势预报
临汾市马铃薯晚疫病发生趋势预报
惟妙惟肖——中国古代器物之粉彩像生瓷果品盘
夏令果品入古诗
流翔高钙功能性果品 深受浦江桃农欢迎
葫芦岛市“十三五”建设果业强市的战略构想
发挥近郊优势 增加科技投入 促进红山区果业发展
临汾市国有煤矿采煤沉陷区的住房改造问题研究
忻府区果业发展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