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药的形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2011-02-10滕红丽
滕红丽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药研究院/广西壮医医院,广西南宁530001)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祖国南疆,南临北部湾,与海南省隔海相望,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是全国唯一具有沿海、沿江、沿边优势的民族自治区,是中国和东盟各国联系的纽带,是中国进入东盟的桥头堡,是东南亚进入中国的重要门户,是中国与东南亚经济合作的物流中心和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全自治区聚居壮、汉、瑶等13个民族。2008年末总人口5049万人,其中壮族人口1805万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84.57%,占总人口的32.60%,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也是全世界人口超过千万的60多个民族之一,90%以上的壮族人口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
壮医药与中医药的主要不同点:(1)理论:壮医:三道两路(龙路、火路、谷道、水道、气道);中医:阴阳五行。(2)诊断:壮医:目诊、摸诊;中医:望闻问切。(3)治疗:壮医:壮医药线点灸、药物竹罐、浅刺疗法等;中医:中医针灸、拔火罐等。(4)方药:壮医:主帮带、公药母药;中医:君臣佐使。
1 壮药
壮药是壮医理论和经验指导下应用于疾病防治和卫生保健的药用物质及其制剂,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性和地域性特点。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同疾病作斗争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祖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和优势,也是壮族优秀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壮医药曾经为民族的健康及繁衍生息作出了重要贡献,至今仍是人民群众赖以防病治病、保障健康的主要卫生资源之一。
2 壮药的形成过程
原始壮药萌芽于西周时期;秦汉时期开始应用并有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壮族的医药经验部分被收入中医书籍;隋唐时期壮医方剂学初露萌芽;唐宋时期,形成壮药内服、外洗、熏蒸、敷贴、佩药、药灸、药浴、药刮等壮医药疗法;明清时期,逐渐成熟,收载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陈藏器的《本草拾遗》、稽含的《南方草木状》、李谬、释继洪的《岭南卫生方》及广西各地地方志中,出现了不少壮族医药家。汉墓出土的药材标本,新石器时代生产工具,证明壮族先民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认识和使用大量的地产植物、动物、矿物药,展示了壮药学的雏形。柳宗元(773~819年)博采南方用药经验,编纂了《柳州救三死方》,书中3个著名的病案方反映了岭南方剂学的进步。
3 壮药理论及其特点
壮药的基本理论包括:壮药的命名原则及分类、壮药的鉴定、壮药的栽培和采集、壮药的性味及功用、壮药的加工炮制、壮药应用的基本规律等。壮药分类:调气药、解毒药和补虚药;按功用细分为解毒药(解痧毒药、解瘴毒药、祛风毒药、除湿毒药、清热毒药、祛寒毒药)、补虚药(补气药、补血药、补阴药、补阳药)、调气药、通调三道药(通调气道药、通调谷道药、通调水道药)、通调两路药(通调龙路药、通调火路药)、治巧坞病药等。壮药的鉴定:除基原、显微、理化鉴定外,以“一看、二摸、三闻、四尝、五水浸、六火烧”等传统方法进行性状鉴定。
壮药组方以公药、母药、主药、帮药、带药理论为配方理论。公药针对阴证而设,凡温补、增强人体抵抗力、免疫力类壮药多为公药;母药针对阳证而设,多为寒凉类壮药,有清热降火、消炎解毒杀菌作用;主药(有些称头药)是针对主要病症或病因的药;帮药是帮助主药治疗主病的辅助用药或针对兼症的药物;带药又叫“药引”,是指引导其他药物到达病所或调和药味的药。
壮族地区毒物较多,因而壮医药在毒药和解毒药的应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毒药有99种,占常用壮药的14%;解毒包括解药物中毒、解蛇虫毒、食物中毒、金石毒、箭毒、蛊毒、瘴毒等,常用的解毒药是:冷喇岜、楞曾、勾北豪等。壮医认为,“扶正补虚,必配用血肉之品”;喜用鲜药,补虚多配以血肉有情之品。因而运用“血肉有情之品以补虚”成为壮医用药特点之一。壮药使用方法有煎煮法、熏蒸疗法、熏洗疗法、佩挂法、热熨疗法、药锤疗法等19种。
壮医与壮药不可分割。在壮医千百年临床实践经验基础上总结提高而形成的壮医理论——阴阳为本,三气同步,三道两路,脏腑气血和痧、瘴、蛊、毒、风、湿等壮医对人与自然、生理病理和各种病症的认识,以及调气解毒补虚的治疗原则等,同时也是指导壮药分类和临床应用的基本理论。
4 壮药资源与研发
广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高,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1.1℃,年平均降雨量1835mm,地形多为山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已知药用植物种数4623种(占全国总数的1/3),居全国第二位,素有“川广云贵,道地药材”之称。目前已知的壮药近2000种。道地药材有:八角、肉桂、罗汉果、田七、金银花、蛤蚧、龙血竭、扶芳藤、钩藤、鸡血藤等,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广西自主研发生产的30多个著名的中壮成药产品有:复方扶芳藤合剂(百年乐)、鸡骨草胶囊、湿毒清胶囊、西瓜霜、金嗓子喉宝、云香精、正骨水、中华跌打丸、妇血康颗粒等。
5 壮药科研与成果
广西成立了10多所民族医药科研、医疗和高等院校,如: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药研究院、广西壮医医院、广西中医学院壮医药学院等。建立了壮医药陈列室、壮药标本室等。广西民族医药创新研究与产业化技术平台正在建设。出版了《中国壮医学》、《中国壮药学》、《中国壮药材》、《中国壮药原色图谱》、《中国壮药资源名录》、《常用壮药生药学质量标准研究》、《壮族通史.壮医药》、《广西壮药新资源》、《广西民族药选编》、《广西民间常用中草药手册》、《广西民间常用草药》、《广西中药资源名录》、《广西药用植物名录》、《广西本草选编》等30多部壮医药专著,发表壮医药论文500多篇。确立了壮药的理论体系。在壮医药理论指导下开展了壮药抗肿瘤、抗病毒、抗艾滋病、抗风湿等研究,这些研究分别列入国家、省、部、厅级科研计划课题。一批壮医药成果通过了鉴定并获得科技进步奖:“壮药质量标准研究”、“壮药理论的发掘整理与应用研究”、“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的发掘整理与疗效验证研究”、“壮医药浴药线点灸疗法治疗风毒病的规范技术研究”、“壮医药罐疗法治疗痹病的研究”等等,这些成果丰富了壮医药理论内容,奠定了壮医药在祖国传统医药中的学术地位。
6 展望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疾病谱的变化以及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时尚和潮流,国内外对民族药的需要不断增加,许多疑难病症的治疗,也希望能从民族药中发现发掘新药源。在即将进入“十二五”之际,壮医药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国家11部委联合颁布了《关于切实加强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指导意见》;2008年底,温家宝总理在广西考察时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民族特色产业、民族特需商品、民族医药产品”;国家中医类别中医(壮医专业)医师资格考试于2008年正式开考;《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中医药壮医药条例》于2009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广西壮族自治区壮药质量标准》于2008年10月正式颁布;2007年,广西壮医医院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全国重点建设的10家民族医医院之一;2010年3月11日,卫生部部长陈竺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马飚共同签署了《卫生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兴边固疆卫生惠民工程协议》。这是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民族医药方针政策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快民族地区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实施壮瑶医药振兴计划、推进中国——东盟卫生合作交流平台建设的一项重要决策。进一步表明了国家对发展壮医药事业的重视和支持。壮医药的资源优势、特色浓厚和知识产权自主等优点,将成为广西传统医药事业发展的突破口和切入点。
[1]黄汉儒.中国壮医学.第1卷[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1-90
[2]梁启成,钟鸣.中国壮药学.第1卷[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4,1-37
[3]韦浩明,蓝日春,滕红丽.中国壮药材[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10年,第一版.
[4]朱华.中国壮药志.第1卷[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3,4:1-30
[5]范航清,滕红丽,梅之南.滨海药用植物[M].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2010年,第一版.
[6]广西中药资源普查办公室.广西中药资源名录[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
[7]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广西中药材标准[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8]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药研究所.广西药用植物名录[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
[9]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局药品检验所.广西民族药简编[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