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和大肠杆菌病混合感染的诊治与体会
2011-02-10尚延明侯广宇
尚延明,侯广宇
(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山东 青岛 266032)
某养鸡户于2010年3月初购入900羽三黄雏鸡,采用地面平养,鸡舍简陋,潮湿。14日龄时曾用传染性法氏囊病弱毒力疫苗饮水免疫,使用土霉素等抗菌药防病。饲养至39日龄时,鸡群突然发病,7天内共死亡93羽,病鸡死亡有明显的高峰期,第5天死亡最多,达26羽。发病后,户主曾用青、链霉素饮服3日,疗效不佳。
1 临床症状
病(死)鸡精神沉郁,嗜眠,食欲减退或不食,羽毛松乱,无光泽,病初排白色水样稀粪,病后期偶见排带血稀粪。病鸡可见眼窝凹陷,皮肤干枯,部分鸡有啄肛现象。
2 剖检病变
共剖检病危及病(死)鸡21羽,病变基本一致。
2.1 法氏囊 病(死)鸡的法氏囊肿大,浆膜附有胶冻样物,内有黄色脓液,黏膜皱襞充血、出血,少数病死鸡法氏囊萎缩。
2.2 消化道 病(死)鸡腺胃及其与肌胃接合部黏膜以及肠黏膜有出血点或出血斑。
2.3 泌尿道 肾脏苍白肿大,肾小管和输尿管扩张,尿酸盐沉着。
2.4 尸表 病(死)鸡严重脱水,胸肌颜色发暗,胸肌与股肌散布出血斑。
2.5 实质脏器 病(死)鸡心包积液,心包膜混浊,并覆盖纤维素性渗出物,气囊混浊。肝脏边缘可见白色坏死斑,脾脏稍肿大。
3 实验室诊断
3.1 涂片镜检 无菌操作,采取病死鸡的肝脏涂片,经革兰氏染色,镜检,发现大量革兰阴性,两端钝圆、无芽孢的短杆菌,呈两极着色特性。
3.2 细菌分离 无菌操作,采取病(死)鸡的肝脏,用刀片烧烙采样部位,用接种环通过烧烙表面内取出样本,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划线分离,培养于37℃环境中,经24 h后观察,发现长成光滑、无色、表面湿润且隆起、直径1.0~2.5mm、边缘整齐、不透明的菌落。
3.3 生化反应 无菌操作,挑取单个菌落经营养肉汤增菌后,进行常规生化试验:分离菌能发酵葡萄糖、乳糖和蔗糖,产酸又产气,不分解淀粉和肌醇;甲基红试验阳性,V-P试验阴性。
3.4 琼脂扩散实验(AGP)无菌操作,采取病(死)鸡肿大、出血、存留内容物的法氏囊,制成1:5混悬液,反复冻融后,取上清液,与法氏囊病标准血清做AGP(用传染性法氏囊病标准抗原作对照)。结果在琼扩平皿上出现清晰的沉淀线。
根据现场调查、病(死)鸡临床表现和剖检病变,以及实验室检验的结果,该商品鸡群所发生的鸡病确诊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和大肠杆菌病混合感染症。
4 治疗措施
4.1 对尚未发病的鸡群和发病初期的病鸡,用抗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高免蛋黄液进行防治,每羽肌注1.5~2.0 mL。
4.2 在饮水中添加5%葡萄糖溶液,根据药敏试验的结果,添加高敏的诺氟沙星饮服,每千克饮水投服1 g,每日 1次,连用5 d。
4.3 每千克体重鸡用0.2~0.4 g病毒灵拌料,每日2次,连用5 d。
4.4 党参、黄芪、金银花、板蓝根、大青叶各300 g,蒲公英400 g,甘草(去皮)100 g,文火煎沸,放冷取汁,1日3次饮用,连用3 d。
4.5 彻底更换垫料,保证鸡舍干燥通风,鸡舍内用0.5%过氧乙酸带鸡消毒,每立方米空间20~30 mL,料盘和饮水器用0.1%新洁尔灭浸泡消毒,每日1次,连用7日。
治疗3日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病情迅速改善,停止了死亡,不再出现病鸡,不到1周生产恢复正常。
5 经验小结
5.1 商品肉鸡首免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疫苗后,至少应于一周后二免。另外,由于母源抗体、疫苗毒力、接种方法和应答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免疫不一定有确实的效果,有条件应适时进行免疫监测。鸡群未按免疫程序接种是造成这次疫情暴发的根本原因。
5.2 此鸡群发病在春季,由于本地区天气忽冷忽热,昼夜温差大,鸡舍阴冷潮湿,鸡群密度大,氨味浓,过于拥挤等较差的管理,是造成这次疫情发生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5.3 法氏囊是禽类的中枢免疫器官,鸡群患该病后,鸡体免疫机能下降,抗病力降低,加之饲养条件差,这时鸡群对其他微生物的易感性增强,大肠杆菌作为条件性致病菌,趁机生长、繁殖,加重疫情,增加了发病率,提高了病死率,治疗难度加大。
5.4 用抗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高免蛋黄液,疗效虽好,但由于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有多个血清亚型存在,故用单一传染性法氏囊病疫苗多次免疫后所获得的该病的高免蛋黄抗体,不能对来自不同地区的鸡苗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有时会出现防治失败的情况,应引起高度重视。治疗由易产生抗药性的大肠杆菌引起的鸡病时,力争做药敏试验,选择高敏抗菌药,避免延误时机。应用病毒灵及中草药综合治疗IBD,疗效可达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