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孢呋辛治疗儿童急性肾炎的临床应用研究
2011-02-10鄢学芬
鄢学芬
小儿急性肾炎又称急性肾小球肾炎,多继发于上呼吸道、皮肤链球菌感染后,目前临床上尚无特异性的治疗方法[1]。对待此类患儿,我们采取的主要治疗措施就是对症支持治疗,保护肾功能,防治急性期并发症,纠正其病理生理改变,清除残留病灶等。本组研究中,采用头孢呋辛对他们治疗儿童急性肾炎,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6例儿童急性肾炎患儿,男32例,女14例;年龄4~12岁,平均(7.9±2.3)岁。入院后所有患儿经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血压测定后确诊为急性肾炎。此外,所有患儿未出现急性肾衰竭,既往无慢性肾病史。
1.2 治疗药物及方案 给予患儿头孢呋辛钠(邦正医药有限公司)10~30 mg/(次.Kg),3次/d,每次将药物溶入100 ml生理盐水溶液中静脉点滴。7 d为1个疗程,如果患儿在治疗过程中未产生严重不良反应则连续治疗14 d。此外,让患儿绝对卧床休息,低盐、低蛋白饮食,限制进入水量等。
1.3 检测方法及仪器试剂[2]24 h尿蛋白定量:仪器为日本东芝公司生产的TBA-120F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试剂为北京利得曼公司生产的尿蛋白定量试剂盒。1 h尿红细胞排泄率采用手工法。肾功能检测:仪器为日本东芝公司生产的TBA-120F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试剂为上海执诚生物有限公司成产的肌酐试剂盒、尿素氮试剂盒、尿酸试剂盒。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均值之间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非正态分布时使用)。a=0.05。
2 结果
2.1 儿童急性肾炎患儿治疗后临床指标变化 56例儿童急性肾炎患儿经头孢呋辛治疗后24 h尿蛋白定量、1 h尿红细胞排泄率分别为93.2±9.1 mg/d、(8.9±1.1)×104/h,显著低于治疗前的273.5±24.6 mg/d、(28.8±3.1)×104/h(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6例儿童急性肾炎患儿经头孢呋辛治疗后,血肌酐、尿素氮、尿酸分别为(105.9±12.4)μmol/L、(11.1±1.6)mmol/L、(332.7 ±27.8)μmol/L,均显著低于治疗前(242.7±18.9)μmol/L、(17.8±2.5)mmol/L、(508.6±40.3)μmol/L,(P 均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儿童急性肾炎患儿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56例儿童急性肾炎患儿在使用头孢呋辛治疗过程中,出现了皮疹,眩晕、呕吐,寒颤,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等并发症,其中皮疹4例(7.1%),眩晕、呕吐3例(5.4%),寒颤4例(7.1%),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减少1例(1.8%),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4%。
3 讨论
急性肾炎是由A群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产生变态反应导致患儿双肾弥漫性肾小球损伤为主的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儿童较为多见,多数患儿有A群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史如急性咽炎、猩红热、丹毒、呼吸道感染、软组织感染等其他疾病。急性肾炎的发病机理是细菌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大量的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而致病。也有人认为是细菌抗原种植于肾小球,再结合循环中的抗体,最终形成原位免疫复合物而致病。
头孢呋辛属于二代头孢类抗生素,其作用机制是通过结合细菌细胞膜青霉素结合蛋白,抑制细菌的分裂、生长,最终导致细菌溶解、死亡。头孢呋辛具有抗菌谱较广的特点,对革兰氏阳性球菌、革兰氏阴性杆菌均有较好的作用。在本研究中,我们对儿童急性肾炎患儿使用头孢呋辛钠治疗,结果显示患儿24 h尿蛋白定量、1 h尿红细胞排泄率显著减少,血肌酐、尿素氮、尿酸降低,提示肾功能疗效,但治疗过程中也出现了些不良反应,应严密监测,预防并发症的恶化。
[1]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275-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