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医传统外治疗法
2011-02-10索朗欧珠
索朗欧珠
(西藏自治区藏医院,西藏 拉萨850000)
外科是以手术为主要手段来治疗疾病的学科。不管是现代医学,还是各民族医学,都有各自的外科学理论体系、外科治疗方法、治疗技术和专用器械。因此从一开始,外科即面临着如何在消除疾病的同时,尽可能减少手术所造成的医源性创伤,即保护组织,最终充分恢复机体的功能。外科治疗过程中的这种“消除”与“保护”的矛盾关系始终伴随各医学外科的发展。因此,现代医学以技术革新为主要形式,发展自己的外科,传统医学开始重新回到传统外科理论、外科治疗方法和治疗技术中,挖掘整理各自的传统治疗技术。
现代医学的外科概念于1983年英国Wickham首次提出,1987年法国Philipe Mouret成功地完成世界首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以后,腹腔镜技术迅速得到推广。外科的发展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突飞猛进,已融入远程医学、远距离手术疑难病例会诊、手术方案的制定等各个领域。传统民族医学的外科,与现代医学外科的发展有着截然的区别。传统民族医学外科的发展历史往往伴随着民族医学本身的发展历史。因此,传统民族医学外科的现代发展,主要面临着挖掘、整理、继承和发扬的问题,只要是挖掘、整理及时,继承、发扬得力,传统民族医学外科必将会迎来新的发展。
1 藏医外治疗法的历史沿革
藏医学是在藏民族固有文化及传统医药的基础上,吸收其它各民族医学的精髓,逐渐发展和形成的独特民族医学,是中华民族医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远古时期,世居在青藏高原的藏族先民已经总结出了饮开水治疗消化不良、热酥油止血、酒糟热敷止痛等许多自然疗法。不仅为藏医学整体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基础,也为藏医外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早在公元前600多年的“苯古”文化时期,藏医外治学伴随藏医学整体理论体系的奠基、发展、形成而得到发展。公元前600多年前的顿巴钦绕时期编著的《万方医学》释续章节中,已经对藏医外治疗法的理论依据、分类、治疗方法、治疗技术有详细的叙述,距今已有3865年的发展历史。公元前100年的第十代赞普埃肖勒时期,藏医学的外科学理论体系已有基本的雏形,骨伤、搁刺、缝合等外科手术已经开始应用于临床。日喀则“叶如”地区“大鼎”名医协尊益西罗追编著的《治伤·临界复活秘诀》中记载“王子埃肖勒时期,将治伤的二十种方法传授给了拉布果嘎,由此藏医的骨科手术、搁刺术、缝合等有了极大的发展。”根据这一文献的记载,藏医外科手术在2100多年前,已经达到了较高的发展水平,这比欧洲14世纪乔恩·阿登首次提出骨伤愈合理论早1500多年。
公元6世纪中叶,是现代藏医学完整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藏医外科学理论和和技术方法得到进步发展关键时期,在已有的基础上,开始开展眼科外治术。公元430年,吐蕃第三十代赞普仲年德如的儿子贡布扎,患有先天性翳障病,在他5岁的时候,从吐蕃的阿夏地区请来名医,在西藏山南乃东县永布拉岗的顶楼,用金针开合术进行治疗,得以治愈,并任吐蕃第三十一代国王,为纪念这一伟大吉祥的事件更名为达日年思,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这些对藏医外科学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至今有详细的历史文献档案资料。这比西方医学18世纪提出治疗翳障病早1115年。
公元8世纪以后,藏医学开始进入“海纳百川”,广泛交流,完整理论体系形成和繁荣发展时期,藏医外治学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代表藏医学基本理论体系的《四部医典》问世,藏医外治疗法作为藏医四大治法的组成之一,形成了针刺放血、灸法、罨敷、药浴、涂擦、穿刺法等一整套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觉吾·伦珠扎西编著的《宇妥宁玛·元旦贡布传记·威严宝藏》中记载“公元764年,克什米儿国的大臣三给白患脑膜炎,同年宇妥宁玛·元旦贡布来到克什米儿,利用藏医学的穿刺引流外治疗法,引流脑膜内脓血………”。这一事件距今已有1243年,可见当时藏医外科学已经达到很高的发展水平。后经藏医南北学派的产生和藏医学整体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藏医外治疗法更是得到了实践的充实。
公元1890年,十三世达赖时期起以后,我们视为藏医外治疗法的近代发展时期。这时期,除了藏医各学派的外治疗法得到长足发展外,各学派在保持特色的同时,整体的诊治理论、方法也开始趋于统一。并在此前基本外治疗法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了纯金针火灸、“诺嘎”刺血技术等藏医外治新疗法,出现了《放血疗法总义童子语饰》、《活体测量·月亮珍宝》等代表近代藏医外治发展的众多专著。
但是自1961年开始,藏医外治疗法的发展开始停滞,并走向低谷,人们开始把藏医外治的放血、穿刺、火灸等治疗技术视为不科学的“野蛮医术”,并极力打击藏医外治疗法的实施和专业人员。至此,不仅藏医外治疗法的理论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其从业人员也开始减少,甚至一度出现从藏医医疗范围中排出的局面。
1976年,随着国家尊重民族医药学和发展民族医药学等一系列鼓励政策的出现,以及当时藏医药学急待抢救、挖掘、整理的历史任务,藏医外治疗法枯木逢春,再次迎来了发展的机会,并重新走向了藏医日常的临床诊疗工作中。特别是1986年,不仅设立了专门的藏医外治专科,还组建了以老专家为重点的专业技术队伍,开展了对脑溢血、偏瘫等疾病的治疗和研究。
2 藏医外治疗法的临床应用
藏医外治法是藏医四大治法“食、行、药、外治”之一,是利用药物、物理及外科手术等手段,从体外实施治疗,通过疏通经络、散瘀、排除脓血、剔除腐肌等,达到内病外治目的的治疗方法。分为缓治和峻治,共6种具体治疗技术,涉及到肝、心、脾、肺、肾和胆、胃、小肠、大肠等具体脏腑疾病的治疗,具体到脑溢血后遗症、偏瘫、癫痫、关节炎、外伤、痔疮、甲状腺肿大、各种皮肤病等病症的治疗。其中峻治是藏医外治疗法的核心,包括“火灸”、“放血”、“金针”3种具体的治疗方法和治疗技术。以“放血”疗法为例:
藏医外治疗法的理论依据,仍然是以藏医学三因素学说为核心,结合五源学说、五行,以及生理、病理等的综合情况,确定具体的治疗方法。藏医外治疗法“放血”疗法是在上述基础理论的指导下,根据体表固定静脉(少数细微动脉)的血位或病变部位,用不同形状和功能各异的针刀,进行割刺,放出病血及同行的疫气,以此达到治疗热性疾病目的的一种藏医外治疗法。在临床上应用藏医“放血”疗法,有其严格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以及掌握时机的严格规定。在此基础上,根据病种及病变部位的不同和因人而异的治疗原则,头颈部有21处放血部位,上肢有34处放血部位,下肢有18处放血部位,躯干处有4个。这77个放血部位,具体应用到临床的治疗,各自发挥着具体疾病的治疗作用。例如:上肢“如通”脉部位点刺放血,主治肝、脾、横隔膜处热邪扩散引起的刺痛,热证“培根木布”病引起的肝脏痞块或肝血至胃引起的便血或吐血等。这些放血部位当中其中“颈静脉”及“锁骨下静脉”两种放血部位目前已失传多年,经藏医外治名老专家加央伦珠临床诊治经验的整理和总结、亲自指导对这两种放血部位技术进行了抢救,老专家多年临床经验结论得出:颈静脉放血法治疗支气管有85%的疗效,锁骨下静脉放血法治疗心脏疾病和支气管有明显的疗效,特别是对患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50例病人,经放血疗法治疗后疗效达到95.1%以上,静脉曲张性的35个病人疗效达到91.4%以上,痛风病的35个病人疗效达91.2%以上,癫痫病45个病人疗效达到88.9%以上。放血疗法是藏医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诊治方面确有独特疗效的一个方法。经藏医药专家的师带徒传承对治疗痛风、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急性胆囊炎、阑尾炎、脑溢血急救的疗法,对于发展藏医特色疗法及专科学科建设方面起到了推动作用。
3 藏医外治疗法的传承
藏医名老专家加央伦珠,1938年出生在西藏山南隆子县聂夏布夏的憎康家,是藏医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方面具有较高造诣的前辈。老专家在父亲的精心指导下,学习了藏药材鉴别、诊断方法、藏药炮制学、藏药制剂等方面的实践。特别是在藏医放血、火灸等疗法方面,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临床经验。在临床实践上,有独到的见解和操作技术。在实际诊疗过程中使用的每一种技术和操作过程,都是对藏医外治疗法具体操作的定位和标准。他年出诊50多次,年就诊人数达12000人,研究授课情况每年至少有40小时的授课时,每年在各专科并列讲解80次以上,进行师带徒的临床工作,使藏医外治法中的放血疗法、火灸疗法两个薄弱环节得到及时的抢救、继承和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其专科学术继承人有2人:
索朗欧珠,副主任医师,西藏自治区藏医院外治科副主任医师,2002年,被遴选位国家老中医专家学术继承工作第三批学术继承人。系统集成了藏医药学专家洛桑英尼的临床诊疗经验和学术思想,同时,根据索朗欧珠本人的业务主攻方向,由西藏自治区卫生厅将其选为藏医外治专家加央伦珠的学术继承人和临床经验继承人。
卓玛,藏医学学士,主治医师,西藏自治区藏医院外治科副主任,曾参加过藏药“然降多吉”临床试验项目。现从加央伦珠专家处进一步继承学习药浴的临床经验。
4 藏医“达尔卡”疗法治疗高血压
藏医学理论体系完整而广泛,以三因学说、无源学说、五行,以及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等,构成了藏医学的基础理论。其中三因素“隆”、“赤巴”、“培根”是藏医学理论的核心,不仅可以解释人体生理活动、病因病机、诊疗机制,而且确认为人体的物质基础和一切生命活动的能量。以现代医学的高血压为例:
高血压是世界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也是最大的流行病之一,常引起心、脑、肾等脏器的并发症,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现代医学认为,血压是血液在血管内流动,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使用的血压标准,凡正常成人收缩压应小于或等于140mmHg(18.6kPa),舒张压小于或等于90mmHg(12kPa)。如果成人收缩压大于或等于160mmHg(21.3kPa),舒张压大于或等于95mmHg(12.6kPa)为高血压;血压值在上述两者之间,为临界高血压。
藏医学理论认为,一切病因都可以归根到“隆”、“赤巴”、“培根”平衡状态的失调,同时也可以用“隆”、“赤巴”、“培根”相互的关联扩展各个病因。藏医学理论中,高血压病归为“查隆”病,主要分为“隆偏胜”型“查隆”病;“查偏胜”型“查隆”病;“查隆混乱”型“查隆”病;“查隆一起偏胜”型“查隆”病四种。在临床上,首先诊断病人“隆”“赤巴”“培根”的偏胜和失衰情况,根据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具体出现的病症,结合藏医“望闻问切”等诊断方法,确定患者所患的具体“查隆”病的病种。根据所确诊的具体“查隆”病种,再制定具体的治疗方法。藏医在治疗“查隆”病,采用“食、行、药、外治”的综合治疗方法,但也根据各病种的特点及发病机理,“食、行、药、外治”四种治疗方法在具体病种的治疗上体现不同的治疗效果。以藏医外治“放血”疗法为例:通过多年的研究总结,藏医外治“放血”疗法治疗“查隆”病,其中对“查偏胜”型“查隆”病有明显的治疗效果。用藏医外治“放血”疗法治疗“查偏胜”型“查隆”病时,在把握藏医“食、行、药、外治”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重点运用“放血”疗法,利用专门的藏医外治器械,在头颈部的“摘杂脉”、“错桑”、“思东”、“银东”等处,根据病情及病变情况,点刺放血100ml左右。根据这样的治疗,一般血压170/140mmHg的患者,在1~2天内血压可以恢复到140/100mmHg,可以说,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治疗效果。
5 特色疗法
5.1 “扎邦”病(静脉曲张)
静脉曲张称浮脚筋是静脉系统最常见的疾病,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长期站立工作,使血液蓄积下肢,静脉血液循环减少,破坏静脉瓣膜而产生静脉压过高,造成静脉曲张。静脉曲张多发生在下肢,使下肢皮肤冒出红色或蓝色,象是蜘蛛网、蚯蚓的扭曲血管,或着象树瘤般的硬快结节,静脉发生异常的扩大肿胀和曲张。治疗方面主要是在口服藏药的基础上,通过藏医外治的放血疗法和药浴、涂擦等进行治疗。主要方法为:口服藏药“三果汤”3天后,在大隐静脉位或小隐静脉位放血200~300毫升或足背静脉放血100~150毫升,并反复多次,使该病有了彻底的治疗。
5.2 “查培”病(高原红细胞增多症)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是以红细胞增生为主的一组综合症。其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和血细胞比容超过同一地区、相同性别和年龄组的正常值。患者有长期高原居住史,高原不适反映和多血症表现。其病主要采取藏医外治放血疗法,通过放血达到治疗效果。方法是口服藏药“三果汤”3天后,使其成型,在特定部位卤门穴、眶上静脉、副头静脉放血,放血量依次20~30、50~80、100~200毫升,同时口服藏药,并结合藏药浴巩固和进一步治疗。
5.3 “赤”病(痛风)
痛风是长期嘌呤代谢障碍,血尿酸增高引起软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本病属于藏医“赤病”症状为关节肌肉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等症,慢性病人都伴有关节畸形僵硬,形成痛风结实、肾病等。治疗此病常用外治法放血、涂擦、药浴、火灸等进行治疗。通过活血化瘀,加强血液循环,排除嘌呤物,使其达到治疗效果。方法是口服藏药“三果汤”3天后,在放血部位“支杂”部放血50~100毫升,或大隐静脉位放血100~200毫升,经放血几次后得到根除。
6 藏医传统外治疗法的发展前景
藏医学外治疗法古已有之,经数千年的沿革和发展,形成了当今藏医学理论体系。特别是当今,随着民族医药学在保障我国人民基本医疗保证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在一些疑难疾病治疗方面的特殊疗效,使得各民族医药学独特的诊疗技术得到了尊重、信任与发展。藏医外治疗法沧桑的发展经历,以及当前面对的机遇和发展前景,更能说明这样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