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用半夏泻心汤的探索与实践
2011-02-10王付
● 王 付
半夏泻心汤是《伤寒杂病论》中辨治脾胃病证的重要基础代表方,主治心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以及“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张仲景对此明确指出半夏泻心汤主治病证是心下痞满而不痛,而在临床中运用半夏泻心汤能否辨治心下满痛,能否取得最佳治疗效果,结合多年临床诊治体会,试将学用半夏泻心汤的理论探索与临床实践浅述于次。
1 理论探索
1.1 权衡半夏泻心汤方药组成半夏泻心汤方药组成,其中清热燥湿药有黄连、黄芩,辛开苦降药有干姜、半夏,益气药有人参、大枣、甘草。方中黄连、黄芩,清热燥湿,降泄浊逆;半夏醒脾和胃,燥湿和中;干姜温中理脾和胃,防止苦寒药伤中气;人参、大枣、甘草,补益中气,健脾和胃。尤其是黄连、黄芩与半夏、干姜相配伍,寒大于温,旨在清,其辛温可兼防寒药伤胃;再则,湿热蕴结,其治当用黄连、黄芩苦寒清热,且因脾胃虚弱,故配伍半夏、干姜辛开苦降,既能兼防苦寒药伤阳,又能调理脾胃,调畅气机。可见,方中配伍半夏、干姜可明显提高黄连、黄芩治疗作用。人参、大枣、甘草与半夏、干姜相配伍,补大于辛,相互为用,补不壅滞,辛不耗散。方药相互为用,以奏清热燥湿、辛开苦降、补益中气之效。
1.2 煎煮及服用方法 张仲景运用半夏泻心汤,先以水煎煮方药约20分钟,去滓,再煎煮药汤约15分钟;或选用1次煎煮药约40分钟左右,去滓,每日分3服。如“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1.3 权衡病证表现“但满而不痛”
张仲景指出半夏泻心汤主治“但满而不痛”,其病变证机是湿热蕴结,脾气不升,胃气不降,浊气壅滞,故心下满而不痛。结合多年临床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体会,若其症状表现符合半夏泻心汤主治心下“但满而不痛”,以此选用半夏泻心汤,并重视方药煎煮及服用方法,常常能取得预期治疗效果。
1.4 半夏泻心汤主治心下满痛运用半夏泻心汤,既能主治心下(胃脘)满而不痛,又能主治心下满且痛,更能主治胃脘嘈杂等。运用半夏泻心汤主治的重点不是心下痛与不痛、满与不满,而是重在辨清病变证机是不是中虚湿热,气机壅滞,如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胃窦炎、胃体胃炎与全胃炎)、萎缩性胃炎(多灶萎缩性胃炎与自身免疫性胃炎)和特殊类型胃炎(感染性胃炎、化学性胃炎、Ménétrier病以及嗜酸细胞性胃炎、淋巴细胞性胃炎、非感染性肉芽肿性胃炎、放射性胃炎、痘疡性胃炎),慢性肠炎,以及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无论其病证表现是否疼痛,只要审明病变证机是中虚湿热,即可选用半夏泻心汤。
1.5 运用半夏泻心汤应重视辨证重点 张仲景运用半夏泻心汤并指出“柴胡不中与之”的辨证重点有二:①中虚湿热痞证的病证表现比较复杂,既有可能影响到胸,又有可能影响到胁下;②半夏泻心汤主治证与柴胡汤主治证有诸多类似表现,临证辨治用方必须重视同中求异,才能不被类似症状所困惑。
1.6 变化运用半夏泻心汤 根据半夏泻心汤组成,寒性药有黄连、黄芩,温性药有半夏、干姜,补益药有人参、大枣、甘草,权衡方中用药是主治中虚湿热痞证的基本代表方。又根据方中用药特点,结合临证变化用方体会,合理变化运用半夏泻心汤,则能主治多种脾胃病证,如病变证机以湿热为主,可加大黄连、黄芩用量;若病变证机以寒为主,可加大半夏、干姜用量;若病变证机以虚为主,可加大人参、大枣、甘草用量,若湿热夹寒者,则酌情调整黄连、黄芩与半夏、干姜用量比例,使方药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再则,运用半夏泻心汤,还能主治胃热脾寒证,寒热错杂证,以及上热下寒证等。
2 临床实践
2.1 半夏泻心汤与四逆散合方辨治慢性胰腺炎 周某,男,53岁,郑州人。有多年慢性胰腺炎病史,经常脘腹疼痛,饮食不佳,经中西药治疗虽有一定效果,但病情仍反复发作。刻诊:脘腹胀痛因情绪异常加重,不思饮食,倦怠乏力,肠鸣,大便不调,口苦口涩,舌质红,苔薄黄腻,脉沉弦。辨为肝胃郁热证,其治当清热燥湿,疏肝解郁,给予半夏泻心汤与四逆散合方加味:黄连10g,黄芩10g,干姜10g,柴胡12g,枳实12g,白芍12g,半夏12g,党参15g,大枣12枚,茯苓15g,白术15g,炙甘草10g。6剂,第1次煎30分钟,第2次煎20分钟,每日1剂,每天分3服。二诊:脘腹胀痛有好转,肠鸣止,又以前方6剂。三诊:诸证均有减轻,又以前方30剂。随访1年,未再复发。
用方体会:根据舌质红,苔薄黄腻辨为湿热,再根据不思饮食,倦怠乏力辨为气虚,因脘腹胀痛因情绪异常加重辨为气郁,以此选用半夏泻心汤与四逆散合方加味。方中柴胡疏肝解郁,调理气机;枳实理气降逆;白芍柔肝缓急;半夏燥湿醒脾降逆;黄连、黄芩清热燥湿;白术、茯苓益气健脾利湿;干姜辛散透达,兼防寒伤中气;炙甘草益气和中。方药相互为用,以取得预期治疗效果。
2.2 半夏泻心汤与栀子豉汤合方治疗妊娠呕吐 秦某,女,27岁,许昌人。怀孕50余天,近20天恶心呕吐剧烈,经中西药治疗,未能有效控制病情,近因亲戚介绍前来诊治。刻诊:妊娠恶心呕吐,口苦,心胸烦热,倦怠乏力,舌质红,苔黄腻,脉虚弱。辨为中虚湿热证,治当补益中气,清热燥湿,给予半夏泻心汤与栀子豉汤合方:半夏12g,黄芩10g,红参10g,干姜10g,黄连3g,大枣12枚,栀子15g,淡豆豉10g,白术15g,炙甘草10g。6剂,水煎服,每天1剂,每日3服。二诊:恶心呕吐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恶心呕吐解除,以前方6剂。四诊:诸证悉除,又以前方6剂巩固治疗效果。
用方体会:根据恶心呕吐辨为胃气上逆,再根据倦怠乏力、脉虚弱辨为脾胃虚弱,因心胸烦热、苔黄腻辨为湿热,以此辨为中虚湿热证。方以半夏泻心汤健脾益气,清热和中,兼防寒药伤中;栀子豉汤清透郁热,加白术健脾益气安胎。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2.3 半夏泻心汤与黄芪建中汤合方治疗胃下垂 单某,女,23岁,荥阳人。主诉4年前发现胃下垂,经X线检查,胃下垂7cm,服用中西药,症状表现虽有改善,但经X线复查,胃下垂没有达到明显改善,近因病证加重前来诊治。刻诊:脘腹坠胀,食后沉闷,嗳气,气短乏力,身体困重,口苦口臭,脘腹灼热,舌质红,苔黄厚腻,脉虚弱。辨为气虚积热证,治当补中益气,清泻积热,给予半夏泻心汤与黄芪建中汤合方,桂枝9g,炙甘草6g,白芍18g,生姜9g,大枣12枚,胶饴70ml、黄芪15g,姜半夏12g,黄芩9g,红参9g,干姜9g,黄连3g。6剂,水煎服,每天1剂,每日分3服。二诊:胃脘坠胀好转,饮食较前增加,以前方6剂。三诊:脘腹灼热,口苦口臭除,以前方6剂。四诊:精神转佳,苔黄腻消,诸证悉除。之后,以前方治疗50余剂。复经X线检查,胃下垂3cm,诸证悉除。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体会:根据脘腹坠胀、食后沉闷辨为气虚下陷,再根据口苦口臭、脘腹灼热辨为积热,因身体困重、苔黄腻辨为湿热,以此辨为气虚湿热证。方中以半夏泻心汤醒脾清热燥湿,以黄芪建中汤补益中气,升举阳气。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2.4 半夏泻心汤与大黄甘草汤合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 朱某,女,39岁。自诉:2年前出现胸骨后灼热疼痛,经检查:食管中下端黏膜有条索状充血,水肿,并见斑块状红色糜烂,胃底、胃体及胃窦黏膜充血水肿,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经中西药治疗,可疗效不够理想。刻诊:胸骨后灼热疼痛,神疲少气,四肢无力,欲食冷食,口苦反酸,大便干结,舌质略红,苔黄略腻,脉略滑。辨证为中虚湿热证,其治当清热燥湿,以半夏泻心汤加味:清半夏12g,黄芩9g,红参9g,干姜9g,炙甘草9g,黄连9g,大枣12枚,栀子18g,吴茱萸2g,蒲公英24g,大黄3g。6剂,1日1剂,水煎2次分2服。二诊:胸骨后灼热疼痛明显减轻,又以前方6剂。之后,以前方累计服用有20余剂,病证悉除,经复查,反流性食管炎病理变化恢复正常。
用方体会:根据灼热疼痛、苔黄腻辨为湿热上攻,又根据四肢无力、神疲辨为中气虚弱,以此辨为中虚湿热证,以半夏泻心汤清热燥湿,补益中气,以大黄甘草汤泻下积热,加吴茱萸与黄连制酸,蒲公英清热解毒。方药相互为用,以建其功。
2.5 半夏泻心汤与桂枝汤合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熊某,男,49岁,商人。自诉:经纤维胃镜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已3年余,多次治疗,但病证表现时轻时重,近日病证加重前来诊治。刻诊:胃脘满闷而不痛,时有轻微疼痛,不思饮食,大便时溏时干,舌苔薄黄略腻,脉弱。辨证为中虚湿热痞证,其治当清热燥湿,调理气机,以半夏泻心汤加味:黄连10g,黄芩12g,干姜10g,清半夏12g,红参9g,大枣12枚,炙甘草10g,柴胡12g,桂枝10g,枳实10g,白芍10g。6剂,1日1剂,水煎2次分3服,每次煎药时间不少于50分钟。二诊,胃脘满闷略有减轻,继以前方6剂。之后,以前方治疗90余剂,经纤维胃镜复查,胃黏膜基本恢复正常,自觉症状消失。
用方体会:运用半夏泻心汤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一要审明病变证机,二要重视方药煎煮方法,以此治疗则能达到预期疗效。方以半夏泻心汤清热燥湿,补虚消痞;以桂枝汤调理脾胃,加柴胡调理气机,枳实清热理气。方药相互为用,以建其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