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验案3则
2011-02-10周宝宽
● 周宝宽
慢性胃炎是常见病、多发病,由于症状与体征不明显,往往被患者忽视,出现并发症时又延误了治疗时机。中医药在治疗慢性胃炎方面有一定优势,笔者常采用养阴益胃,温中健脾,疏肝理气,化痰散结,和胃止痛之法治疗慢性胃炎,取得了显著疗效。
案1 冯某,女,29岁。2010年6月26日初诊。主诉:胃脘胀痛,痛连两胁6年。现病史:6年前因郁怒而出现胃痛,痛连两胁,心情好转后减轻,未治疗,近3年病情加重。曾在市某医院诊断为浅表性胃炎,投予法莫替丁20mg,2/d,药后症状缓解,停药后反复,现求中医诊治。刻诊:胃脘胀痛,痛引两胁,情志不遂诱发或加重,嗳气,自觉咽中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吐之不出;胃镜示黏膜色泽较红,呈斑片状,充血的边缘模糊渐与邻近的黏膜融合;耳鼻喉科检查无器质性病变;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西医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抑郁症。中医诊断:胃脘痛;梅核气。辨证:肝胃不和,痰气郁结。治法:疏肝理气,化痰散结,和胃止痛。方药:自拟疏肝化痰汤。药用:柴胡 5g,郁金 10g,香附 10g,木香 10g,佛手 10g,玫瑰花 5g,绿萼梅 5g,制半夏 10g,陈皮 10g,茯苓10g,白术 10g,麦冬 10g,炙甘草5g。水煎服,2/d。二诊(2010年7月3日):上方用7剂,胃痛减轻,胁痛消失。守方继服。三诊(2010年7月17日):上方又服14剂,胃痛消失,咽中梗塞明显减轻,二便通畅。上方去郁金、木香,加厚朴15g,继续口服。四诊(2010年7月31日):上方又服14剂,咽部梗塞几近消失,精神爽,食欲增。上方去柴胡、制半夏,又服28剂愈。随访1年,未见复发。
按 情志内伤,肝失疏泄,气机阻滞,损伤脾胃,胃失和降,形成肝胃不和证;肝气郁结可导致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谷精微,聚湿为痰,痰气互结,形成梅核气。治宜疏肝理气,化痰散结,和胃止痛。方中柴胡性善条达肝气,疏肝解郁;郁金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香附主入肝经气分,芳香辛行,善散肝气之郁结,味苦疏泄以平肝气之横逆,为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之要药;木香行气止痛,健脾消食;佛手疏肝解郁,理气和中,燥湿化痰;玫瑰花疏肝解郁,活血止痛;绿萼梅芳香行气,化痰散结,治疗痰气郁结之梅核气;制半夏、陈皮燥湿化痰;茯苓健脾渗湿;白术健脾补气;麦冬养阴生津;甘草解毒和中,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疏肝理气,化痰散结,和胃止痛之功。
案2 王某,男,59岁。2010年4月8日初诊。主诉:胃部隐隐灼痛5年。现病史:5年前胃部不适,继而灼痛,胃镜示单纯萎缩性胃炎,曾服雷尼替丁,150mg,2/d,效果不显著,放弃治疗,近期有所加重,求中医诊治。刻诊:胃部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消瘦乏力,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大便溏泻;舌红,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数。西医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断:胃脘痛。辨证:胃阴亏耗,湿邪困脾。治法:养阴益胃,健脾祛湿,和中止痛。方药:自拟益胃化湿止痛汤。药用:北沙参 15g,麦冬15g,石斛 15g,太子参 10g,白术10g,薏苡仁 10g,葛根 20g,秦皮10g,延胡索 15g,白芍 10g,炙甘草10g。水煎服,2/d。二诊(2010年4月15日):上方用7剂,胃痛、溏泻减轻,食欲增。守方继服。三诊(2010年4月29日):上方又用14剂,胃痛消失,溏泻止,咽干烦热减轻。上方去延胡索、秦皮,又服21剂,诸症悉除。随访1年,未见复发。
按 素体脾胃不健,或久病损伤脾胃,胃阴亏虚,津液不能上承而出现胃阴不足,阴虚内热之象;脾气不足则运化无力,湿浊内生,阻遏气机,又现脾虚湿困证。治宜养阴益胃,健脾化湿,和中止痛。方中北沙参、麦冬、石斛滋养胃阴,生津止渴,清胃热,可用于胃阴虚有热之舌干、胃脘疼痛、饥不欲食等症;太子参补气健脾,养阴生津,属补气药中的清补之品,可用于气阴两虚、倦怠、饮食减少、口干少津之症;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尿;薏苡仁利水消肿,渗湿健脾;葛根解肌退热,生津止渴,升阳止泻;秦皮清热燥湿,收涩止痢;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白芍、炙甘草缓急止痛。本方滋养胃阴与健脾祛湿同用,既不伤胃阴,又可运脾,使胃阴得补,脾虚得健,胃痛可止。
案3 金某,女,65岁。2010年3月2日初诊。主诉:胃痛喜温10年。现病史:10余年每因饮食生冷,或感受外寒,胃部作痛或加重。2年前在某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做多项检查,诊断为浅表性胃炎,口服过多种中西药物,时轻时重,未完全治愈。近期因饮用寒凉之品,胃痛加重,求中医治疗。刻诊:胃痛隐隐,喜温喜按,神疲纳呆,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胃镜示浅表性胃炎;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西医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断:胃脘痛。辨证:脾胃虚寒,胃络失于温养。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方药:自拟温中健脾和胃汤。药用:吴茱萸3g,小茴香 10g,干姜 5g,延胡索 15g,白术15g,黄芪 20g,薏苡仁 20g,炒麦芽20g,莱菔子 10g,白芍 10g,炙甘草10g。水煎服,2/d。二诊(2010年3月9日):上方用7剂,胃痛明显减轻,四肢渐温,溏泻止。上方去吴茱萸,加木香10g,继续口服。三诊(2010年3月23日):上方又用14剂,胃痛止,食欲增,四肢温,大便成形,每日1次。上方去干姜,又服14剂,诸症悉除。随访1年,未见复发。
按 饥饱失常,劳倦过度,久病不复均可引起脾胃损伤,进而,脾阳不足,寒自内生,胃失温养,形成脾胃虚寒证;而寒邪内侵,内客于胃,胃脘气机阻滞,既可引起寒邪客胃实证,又可加重脾胃虚寒证。本例为脾胃虚寒证,感寒加重。治宜温中健脾,和胃止痛。方中吴茱萸辛散苦泄,性热祛寒,善能散寒止痛,疏肝解郁,降逆止呕,兼能制酸止痛,又有助阳止泻之功;小茴香温中散寒止痛,并善理脾胃之气而开胃、止呕;干姜温中散寒,健运脾阳,为温暖中焦之主药;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白术苦温,健脾燥湿;黄芪健脾补中,为补中益气要药;薏苡仁利水消肿,渗湿,健脾;炒麦芽消食健胃;莱菔子消食除胀,降气化痰;白芍、炙甘草缓急止痛。全方共奏温中健脾,和胃止痛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