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扶阳学派理论基础与核心思想

2011-02-10余天泰

中医药通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核心思想扶阳学派

● 余天泰

论扶阳学派理论基础与核心思想

● 余天泰*

任何一个学派的形成,都有它的理论基础和核心思想,而且是维系和推进其存在与发展的基石。扶阳学派作为中医学众多学术流派之一,与其它学派一样,其理论基础无疑是《内经》的重要思想,并与《易经》、《伤寒论》等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其核心思想就是重视阳气,推崇阳气,力主阳主阴从。深入研究扶阳学派理论,对于繁荣中医学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维护人民健康,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扶阳学派 火神派 郑钦安

在中医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诸多各具特色的学术流派,正是由于有这些学术流派的形成和存在,促进了中医学术的繁荣,并推动着中医学术的发展。然而,任何一个学术流派的形成,都有它的理论基础和核心思想,而且是维系和推进其存在与发展的基石,扶阳学派(俗称火神派)也不例外。深入研究探讨其理论基础和核心思想,对传承和弘扬该学派是大有裨益的。因此,本文拟就扶阳学派之理论基础与核心思想作一探讨,以作引玉之砖。

1 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它所创立的中医学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基础,始终指引着中医学的发展并指导着其临床实践。扶阳学派作为中医学众多学术流派之一,与其它学派一样,其理论基础无疑是《内经》。此外,与《易经》、《伤寒论》等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诚如“火神派”开山宗师郑钦安所云:“学医于止唐刘太老夫子,指示《黄帝内经》、《周易》太极、仲景立方立法之旨。余沉潜于斯二十余载,始知人身阴阳合一之道,仲景立方垂法之美。”(《医理真传·自序》)

《易经》为古代哲学著作,乃中国哲学的总源头,更是《内经》阴阳学术思想之渊源。《易经》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经·系辞传》),“道”包含阴阳,阴阳就是道,就是规律和方法,天地万物之理,大而宇宙,小而一草一木,皆不外阴阳而已。并且认为阴阳是运动变化的,而推动其运动变化的动力则是阳气,即阳气起主导作用。因而开篇即言:“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此后又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周易·本经》)此外,《易经》在八卦排列次序上,特将乾卦列为卦首,并以“元亨利贞”作卦辞,而坤卦乃位其后,意在昭示阳气既是一切万物肇始之源,又是其坚固善终之根,而阴从属于于阳,须待阳动而后动等,充分体现了“阳”为主导,“阴”为从属的重阳思想。由于阳气的主导推动作用,使阴阳不断运动发展变化,从而化生万事万物。受其影响,《内经》从“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灵枢·岁露论》)角度出发,把宇宙万物之一的人放到天地自然界里考察研究,发现阳气在人的生命活动过程中至关重要,而且是贯穿其生命全过程的。人之生命孕育、生长壮老已、健康寿夭与疾病等,无不与阳气有关。如关于生长壮老,《素问·上古天真论》认识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气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此中所言“肾气”即包含肾阳,也就是说人之生长发育乃至衰老整个过程,是由于肾中阳气盛衰变动而主导的结果。关于正常生理状态,亦是以阳气为主导的。若阳气能固密,阴气便能平和,则可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境界,人体才有健康可言,即所谓“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素问·生气通天论》)否则阳气一旦破散,阴气便随之消逝。所以《素问·阴阳别论》说:“阴之所生,和本曰和,是故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淖则刚柔不和,经气乃绝。”

阳气之重要,犹如太阳与天体的关系,不可或缺,是生命的根本和动力。因此,《素问·生气通天论》明言:“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生动形象地喻示阳气于人体生命活动的极端重要性。这一论断,成为后世扶阳学派之重要理论依据。阳气如此重要,故在养生保健、防病治病及康复调养中均不可忽视。

阴阳失调或失衡是人体基本病理变化之一,而其个中缘由则是以阳气受损和阳气失常为先导的。所以,阳气受损与失常,乃疾病或死亡之根源。因而《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造成阳气受损为病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风寒暑湿之邪、饮食不节及情志劳倦等均能损伤阳气而引起不同类型的病证。其中以寒邪伤阳为最,故曰:“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四维相代,阳气乃竭。”(《素问·生气通天论》)综观《内经》在阐述外感内伤等诸多疾病时,每每以寒邪立论,由此凸显了其重阳思想的病因观和发病观,而阳气虚则易招致外邪而成疾,如“开合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素问·生气通天论》),认为阳气先虚,外邪乘虚而入,可引发“大偻”等多种疾病。反之,若人体阳气充实调顺,则外邪难犯,于是说:“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素问·生气通天论》)然而,尽管阳气贵为至宝,但“亢则害,承乃制”,如果阳气过于亢盛,或运行失调,阻隔不通,亦可为邪为害,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壮火之气衰……;壮火食气……;壮火散气……”;《素问·生气通天论》更进一步指出:“阳气者,烦劳则张,精气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故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则当写,不亟正治,粗乃败之。”

医圣张仲景深谙重阳之理,在实践中极其重视阳气,堪称重阳典范,感言“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认为人若能保持五脏“元真”(实指阳气)运行通畅,即可得以安和健康。其不朽经典名著《伤寒杂病论》之所以冠以“伤寒”二字,意在示人阳气至重而易伤,必须时时顾护阳气,因而书中姜、桂、附的使用频率极高,《伤寒论》113方,其中有34方用附子,43方用桂枝,24方用干姜,温扶宣通阳气之方药约占大半,处处展现着重阳思想的智慧和光辉。

2 核心思想

核心者,中心也。所谓核心思想即是中心思想。大凡一个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或许由若干部分组成,但必定有其中心者,此中心就是核心思想,是该学派区别于其它学派的关键性特征性标志,更是其生命力所在。因此,认真研究并准确理解掌握学派的核心思想,对传承和弘扬该学术流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于振兴中医药事业更是大有益处。

综观扶阳学派之学术思想,其核心就是重视阳气,推崇阳气,力主阳主阴从。也就是说不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在生命观、疾病观和防病治病及养生保健等方面,都极其注重阳气,特别强调阳气的作用和重要性,视阴盛阳衰为病势观。因而在判断疾病时总以阴阳为纲,突出阴阳总纲地位,善辨阴火识假热。在临证立法上以扶阳为要务,主张扶阳抑阴,用阳化阴。在处方用药上擅用附子,广用附子,对姜、桂、附等温阳通阳方药运用别具一格,独树一帜。郑钦安先生认为,“人身一团血肉之躯,阴也,全赖一团真气运于其中而立命。”(《医理真传》)“万病总是在阴阳之中”(《医法圆通·自序》),提出“子不知人之所以立命者在活一口气乎,气者阳也,阳行一寸,阴即行一寸,阳停一刻,阴即停一刻,可知阳者阴之主也,阳气流通,阴气无滞,自然百病不作。阳气不足,稍有阻滞,百病丛生。”“仲景立四逆,究竟是专为救这点元气说法,……此方不独专为少阴立法,而上中下三部之法具备。得知此理,便知得姜附之功也。今人不知立极之要,不知姜附之功,故不敢用也。”“余非爱姜附,恶归地也,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医理真传》)

火神派传人或医家在继承郑氏学术思想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如卢铸之、卢永定先生强调“人身立命在于以火立极,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阴”,“病在阴者扶阳抑阴,病在阳者用阳化阴”(《扶阳讲记》);祝味菊先生在郑钦安及其传人卢铸之的影响下,对扶阳学说推崇备至,力主“阳为生之本”的理念,极端重视阳气在人体生理、病理、治疗及预后中之作用,认为人体免疫力、抵抗力和修复能力等皆与阳气密切相关,称“抗力之消长,阳气实主持之。阳气者,抗力之枢纽也。”“克奏平乱祛邪之功者,阳气之力也。夫邪正消长之机,一以阳气盛衰为转归。”(《伤寒质难》,下同)提出“阳常不足,阴常有余”之划时代论断,临证常用广用温法,并发前人所未发,大胆创新,创立了温散、温潜、温滋、温清、温化和温润等温阳方法。吴佩衡先生大力倡导经方学理,极为尊崇仲景、钦安学术,强调阴阳学说为中医理论精髓,善用附子和四逆辈,而且在剂量及应用范围等方面均有所突破,对阳虚阴寒证的治疗研究造诣颇深。徐小圃先生服膺祝味菊扶阳之论,认为“阳为体,阴为用,阳气在生理状态下是全身动力,在病理情况下是抗病主力。”(《徐小圃医案医论集》)。唐步祺先生尊奉郑氏之学,毕生研究钦安医学思想,著《郑钦安医书阐释》,忠实传播火神派。李可先生崇尚仲景学说,重视阳气,且尤重肾阳,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下焦一点命门真火发动,十二经循行不息,五脏六腑气化周行,生命欣欣向荣。此火一衰,诸病丛生;此火一灭,生命终结。先天之本肾,生命之本原,所凭者,此火。后天之本脾胃,气血生化之源,所凭者,此火。养生若损此火则折寿,治病若损此火则殒命。”(《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倡导“难症痼疾,师法仲景”,擅长以附子、乌头等峻药重剂救治急危重症,活人无数。卢崇汉先生推重“阳主阴从”,以为“人体生命的活动始终存在着阳主阴从关系”,阳气“是一切的主导”,“在治病立法时,以扶阳为核心”,肯定附子为“扶阳第一要药”(《扶阳讲记》)。

总之,扶阳学派在理论和实践上均推重阳气,擅长使用附子等温阳药物,而且风格经验独特,张存悌先生将其理论核心通俗地归纳为“万物生长靠太阳,百药之长数附子。”(《扶阳论坛·第二届论文集》)深得要旨矣。

3 研究意义

随着时境变迁,今人的体质和疾病谱已发生很大变化,心脑血管病、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为害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不少医家和学者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和大量的观察研究发现,“阴盛阳衰”确是今日多数疾病所呈现的重要病变机理和发展趋势。如祝味菊称:“余治医三十年,习见可温者十之八九,可清者百无一二。”李可说:“阳虚的人十占八九,真正阴虚的百不见一。”(《人体阳气和疾病》)。卢崇汉讲:“举目望去,现在有几个是阳实的啊?真正阳实的没有几个。……我的用方可以说99%都是纯辛温药物组成的。”(《扶阳讲记》)笔者临床所见,阳虚阴盛者十居其九,阴虚火热者约占一成,的确是“宜温者多,可清者少”(祝味菊语),故临证注重温阳扶阳,姜、桂、附之类温扶通达阳气药物在处方中的出现率在90%以上,疗效远胜于接受研习“火神派”之前。

医学产生和存在的根本目的价值与意义是维护生命,消除疾病痛苦,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并益寿延年,其中疗效最为重要。中医学也不例外,她来源于实践,根植于实践,发展于实践,创新于实践,其学术生命在于临床,在于疗效,疗效就是硬道理!因此,深入研究扶阳学派理论,对于繁荣中医学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维护人民健康,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郑钦安.医理真传[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

[2]张存悌.中医火神派探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3]卢崇汉.扶阳讲记[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

余天泰,男,主任医师,教授、医学硕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兼任中国老年学学会中医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委员、心病分会委员、内经分会委员,福建省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心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南平市中医药学会会长等。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42篇,出版专著1部。主要从事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诊疗研究和扶阳法治疗疑难杂病的临床研究。

福建省南平市人民医院(353000)

猜你喜欢

核心思想扶阳学派
扶阳罐疗法临床研究进展*
先上马,后加鞭——中国戏曲的演化路径与“前海学派”的深度阐释
对“京都学派”元杂剧曲词评点的诠释
西江月·庆祝国庆69周年
创建梵净山学派 培育梵净山学
国庆抒怀
基于政府统计视角下的大数据核心思想研究
中国法治实践学派的哲学基础
从人体阴阳本体结构谈扶阳派唐农教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经验
“百家新声·扶阳论坛”专栏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