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城乡统筹下的农村住区规划设计方法的探讨——以重庆市江津区为例

2011-02-09田玲张兴国

重庆建筑 2011年1期
关键词:住区江津用地

田玲,张兴国

(1重庆市江津区规划局 重庆 420060 2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重庆 400045)

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分治,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典型的二元结构,城乡差距不断扩大,“三农”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的社会进程。为此,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从解决“三农”问题入手,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可以说,这里的“城乡统筹”是城市化的一个阶段,也是城市化的一部分重要内容,其实质是通过构筑城乡互动发展的产业模式,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实现城乡的共同发展。其做法的核心,一方面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进城,农村村镇建设用地逐步转变为城市建设用地,另一方面城市资本、技术、管理流向农村,构架城乡社会、经济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

1 城乡统筹下的农村住区模式

2007年6月7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发《关于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重庆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正在积极探索统筹城乡的发展之路。

1.1 重庆城乡统筹之路

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于一体,全市共有3100万人口,80%在农村,近800万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城乡居民收入比达4∶1。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重庆采取了“三管齐下”的措施[1],即:加快工业化发展进程,推动城市化;统筹推动城乡的一体化。

在重庆一揽子统筹推动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和措施中,妥善解决好农民工转移问题、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质化是这一方面工作的重点。善待进城农民工,系统保障他们的户籍、养老、医疗、住房、子女入学等问题,使他们能在城市中留下来、生活好。同时,改善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条件,加快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公共事业向农村覆盖的进度。

1.2 农村住区的发展

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要求将农民新村建设好,将教育、文化、医疗和公共设施安排到农村去。实现农民的集中居住是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前提。同时,农民集中居住还为村镇建设用地转变为城市建设用地提供了可能[2],即:建设农民新村,再将农民以前宅基地进行复耕,与建新地块占用的农用地进行等量置换;通过使原本相对分散、占地较多的农民住宅建设用地的相对集中,从而在总量上减少农民住宅占用的建设用地,再将其增加部分转变为城镇建设用地。

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住区的发展出现了新的模式。

1.3 城乡统筹下农村住区的模式

目前,城乡统筹下的农村新居从其基地现状和生成动力来看,大致可分为三种模式[3],即迁移积聚;产业升级和同化改造。其中:迁移积聚主要是针对较大范围的土地整理项目和生产条件差、农业产业发展缺乏有效支撑的情况;多在城区、镇区极其附近,形成类城市居住小区的居住模式。产业升级模式一般出现在区位条件较好和聚居面积较大的“空心村”、“路边村”。同化改造则主要在城市建设用地内的“城中村”和中心城镇扩展范围内的城郊村,重点是更新改造,完善基础设施和社会配套设施,就地实现“城市化”。

2 城乡统筹下农村住区实例

江津区地处长江上游的四川盆地南部边缘,位于重庆直辖市西南部,是长江上游一个以丘陵山地为主的城市,全市共计人口148万人。江津是农业大区、人口大区,同时也是渝西地区的经济强区和工业强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大重庆的缩影。

与重庆大多数地方一样,江津区的城乡统筹也正处于的探索阶段,以土地改革为核心的制度建设也正处于试水阶段。江津区政府出台了 《关于实施集体建设用地复垦切实保护耕地全力推进城乡统筹的意见》,在全区范围进一步推进集体建设用地复垦,促进城乡统筹。规划建设适应农民集中居住的农民新村,为农村居民提供方便生产、有利生活的居住环境就成为重要的任务。

2.1 “迁移积聚”模式——李市“天华锦苑”

李市镇位于长江以南,由于区位和交通优势,位于江津南北交通干线城镇产业发展轴上,为传统的江津中部的交通物流集散地,同时也是江津总规中确定的中部特色经济发展区。李市是重庆中心镇之一,以农副产品加工集散为主导。规划城镇人口规模为3.5万人,建设用地2.8km2。从目前情况看,李市城镇带动力不强,大量农村劳动力还滞留在乡村地区和农业经济中,城乡面貌、城乡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呈现较大的落差(图1)。

如前所述,“天华锦苑”的建设基于江津区全面推进集体复垦的前提和土地整理的大背景,建设该工程的主要用于安置从既有宅基地迁出的农户。这部分农户大多已不再从事农业耕种,选择在离既有居住地不远的城镇置业居住,此类农民新村的居民可不基本考虑其从事农业生产的需要,亦即可不考虑其耕种的服务半径和房屋服务农业生产的功能。其住区规划的可基本依据城市规划住区的相关技术规范执行,但需充分考虑这部分人群的居住习惯,比如:习惯相对宽敞的居住空间、习惯较为密切的邻里交往等(图2)。

图1 李市镇规划图

图2 “天华锦苑”效果图

“天华锦苑”基地紧邻李市城镇规划建设用地,城镇的市政设施可全面、有效的覆盖该地块。基地用地规模为98322m2,由于没有控制性详细规划,该地块指标由修建性详规确定。最后确定的方案中,建筑面积105482m2,商业、社区用房等配套设施占18369m2,约17%;住宅建筑面积88227m2,共计886户,户均面积约100m2。

在该项目中,建筑高度和停车位标准的确定值得一提。农村既有的住宅多为院落式,基本是2层或1层,为尊重居民的居住习惯,同时考虑到土地和建设成本以及后期管理的需要,“天华锦苑”住宅基本为低层和多层,其中低层基本占到40%,部分四层、少量5层,没有高层。停车位标准主要考虑到入住农民需要和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规模综合确定:住宅部分停车位参照重庆市经济适用房及拆迁还房的停车标准综合确定,即每5户一个停车位;而公建部分的停车位,由于紧邻城镇建设用地则执行的是《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2年)即每200m2设计一个停车位,该小区共设计停车位253个。

2.2 “产业升级”模式——德感花果山城乡统筹示范村

德感和几江共同构成了江津中心城区的主中心,德感地区与重庆西部片区中的西永组团、北碚组团、西彭组团、走马功能区等同属缙云山与中梁山之间的槽谷地带,也是城市未来的重点拓展区域之一。

花果山城乡统筹示范村位于德感与九龙坡西彭之间,涉及中渡高坪、圣泉两个村社。“花果山城乡统筹示范村”是“花果山都市生态农业园项目”的组成部分。花果山都市生态农业园项目建设的总体设想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把项目区内农户的房屋宅基地进行置换,农户全部集中安置,集中建设新型社区,改善村民的居住条件;二是对项目区进行统一规划,把项目区打造成集生态农业、乡村体验、都市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精品农业生态园,为江津、重庆的市民提供高品质的休闲、观光旅游场所,为村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建成重庆二环沿线最具特色的生态休闲园区之一。“花果山都市生态农业园项目”占地约5600多亩,初步规划有50多个项目,5个功能区。根据预期,项目建成后,项目区内农民可以实现集中居住并在区内实现就业,成为农业产业工人或进入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图3,图4)。

图3 花果山城乡统筹示范村规划图

图4 花果山城乡统筹示范村效果图

“花果山城乡统筹示范村”位于项目区的中部,方便日后村民继续在项目区从事生产和其他服务业。建设用地91090m2,安置了项目区内191户农民,户均用地477m2,约半亩地,基本和农村住宅占地面积规模持平。住宅全部为低层,最高的3层。套型户型面积基本按照农户需要进行设计,包括了单间配套38户,一室一厅48户,两室户61户,三室及以上户44户。

“花果山城乡统筹示范村”项目总建筑面积22850m2,其中住宅建筑面积21089m2,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考虑了村委会和社区服务中心,共计1762m2。该项目市政基础设施和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将于 “花果山都市生态农业园项目”建设中统筹解决。建筑风格采用了传统的民居风格,穿斗挑檐,带有浓烈的川渝民居风格,具有强烈的新型农民社区的可识别性,有别于城市,使村民既有乡村生活的外部环境,又有现代设施的内部结构。

2.3 “同化改造”模式——支坪“花圃新苑”

花圃村位于重庆市江津区支坪街道,地处长江和綦河的交汇处,位于支坪街道办事处的西北面,距江津城区26km,重庆主城区58km。全村幅员面积约10km2,有耕地3386亩,河滩地约3000亩,人均耕地仅0.51亩(不含河滩地),辖8个经济合作社,总户数2608户,总人口6522人,由原老花圃村、涂家村、中山村和椒湾村合并组建而成(图5)。

图5 花圃村规划图

2009年花铺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6096元,村经济总产值近1亿元,人均产值约1.5万元。花铺村历来是远近闻名的先进村,富裕村。该村东南高,西北低,但高差不大(海拔195~270m之间),大部分地势平坦。本次拟规划建设的集中居民点“花圃新苑”位于老花铺村——现花铺村村委会处,花铺村尖山顶郊野公园山脚(江津区总体规划的公园),地势平坦,规划用地面积约200亩,拟建住户400户,主要解决老花圃村——现花铺村的1、2社的社员集中居住问题。这一规划的重点是如何实现在不改变农民生产方式的情况下,提供更为适宜的居住条件。

花圃村历来是无公害蔬菜基地,江津远近闻名的先进村,富裕村,村民对改善居住条件等有较为迫切的需要。按在支坪进行的需求座谈,农民靠种菜为生且收入颇丰,在生产中,基本没有饲养畜禽的习惯,但仍需要较大的地方堆放农(车)具。此外,花圃村地处近郊,村民受城市生活影响较大,生活习惯上更接近市民,对集中居住的生活方式较为接受。

“花圃新苑”户型确定为:5人户以上21户,3至5人户117户,2人户118户,1人户83户;其中,1人户、2人户原则采用多层住宅的形式。鉴于“花圃新苑”为花圃村首期建设的农民新村,公共服务设施参照《城市居住区设计规范》,依据《重庆村规划编制办法》、《重庆市村规划技术导则》进行了修正,综合考虑该村村级服务设施的需要,考虑了村级和社区级两级服务设施。其中村级服务设施,设计了村委会、文体活动室、幼儿园、商业、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并同时配置了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设计了物管、社区活动、商业金融、行政管理等公共服务设施。

3 关于农村住区规划设计的建议

3.1 规划以人为本,设计尊重民意

农村住区规划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广大农民是否认同、拥护和支持规划,是在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农村住区与我们熟知的城市住区不同,有其自在的运转体系。在农村住区规划建设中,在强调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必须突出农民在村庄规划中的主体地位[4],需要更加注重自下而上和村民参与,不能自以为是的“教育”、“引导”。从调研到方案,都需要以农民为主体,需要深入了解村民在村庄内的生产生活,要注重对既有生产、生活习惯的尊重,可采用问卷调查、入户访谈等形式,听取他们对住区的布局、对住宅的设计的建议,并设计与之各种活动相顺应、适应的空间,以免出现“规划热闹、建设花哨、农民折腾”的尴尬场面。

3.2 注重基础设施,完善公共配套

由于我国城乡长期二元制结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滞后。缺乏相应的、有效的市政基础设施,是农村住区居住条件长期得不到提高的重要原因。在农村住区的规划设计中,要注意选择适宜的地点,充分考虑基础设施的接入,亦可以针对农村住区的实际,在保证基本功能的前提下,采用一些实用、简便、生态的技术,完善基础设施。在有条件的地方,尤其是与城镇较为靠近的地方,使城市基础设施覆盖至农村住区,是更好的选择。加快公共服务向农村辐射、促进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其物质载体是建设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应配套建设规模适宜的村级社会服务中心,可包括标准化卫生(计生)室、治安室、图书室、多功能活动室(文化活动及培训)、生活超市、农资门市等及体育运动场地。考虑配置相应的教育资源,如中小学校和幼儿园。

3.3 传承地域文化,营造乡土特色

随时间的推移,农村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积聚了大量人文景观资源。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形成了自己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民俗活动等。规划设计时应保护当地的习俗、民俗,使之更好更广地延续下去。建筑风格应符合规划区整体环境要求,体现地方农村气息,并富有时代感和现代感。

4 结语

城乡统筹尚属于探索阶段,基于城乡统筹农村住区的规划设计也是一个随着城乡统筹发展而逐步总结探索的过程。在新型农村住区的规划设计中要以农民需求为核心,要需要深入了解村民在村庄内的生产生活,要注重对既有生产、生活习惯的尊重,并设计与之各种活动相顺应、适应的空间,在功能上,要更加注重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和产业的发展需要。以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为目标,从经济、产业、土地、社会伦理、环境等多角度综合思考和入手,同时结合乡村、地域文化特色的创造,规划设计配套完善的新型农村住区。

[1]鲁春阳,文枫.农村居民点用地问题及对策分析——以重庆市为例[J].经济与人居环境,2010(1):37-38

[2]刘雪,刁承泰.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探讨——以重庆江津市为例[J].中国地产市场,2006(9):19-21

[3] 王延川.浅析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 [J].山西建筑,2010,36(7):36-37

[4]王婷,新农村居住环境及住宅设计的思考[J].艺术与理论,2010(1):23-25

猜你喜欢

住区江津用地
江津区科协全新打造《科普江津》栏目
一山一水皆诗情——重庆市江津区蔡家真开展诗教工作纪实
混合功能住区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影响初探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研究进展综述
基于最小开发单元模型的住区紧凑度测算与评价
三峡库区县域土地生态红线划定研究
——以重庆市江津区为例(内文第 52 ~ 58 页)图版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演变
江津区经信委关工委的爱心篮球板让山区孩子更快乐
住区适老化改造的困境与规划管理对策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实践与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