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某区建筑农民工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效果分析*
2011-02-09杜佳校熊鸿燕
杜佳校,熊鸿燕
(第三军医大学流行病学教研室,重庆 400038)
人口流动的本身与艾滋病并无因果关系,而是与艾滋病病毒
(HIV)传播因素相结合,才真正导致了艾滋病的加速传播[2]。
我国的流动人口主要来源于农村。据报道,建筑施工业是农民工进入的主要行业,农民工已成为中国建筑施工业从业者主体,总数已达3 200万人。在建筑工地有包工头或建筑管理方对他们进行管理,上级管理单位有居委会和建委,这些条件有利用于对农民工开展干预。有研究表明,对流动人口进行健康教育时,还应注意反复性和干预材料的设计,在干预后的几个月内要进行再次的干预,防止知识的过度遗忘[3]。本研究在南岸区建筑工地农民工中开展了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等方面的长期持续反复多次的健康教育干预,现将干预效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建委提供的名单中随机抽取3个在建且工期超过1年的大型工地作为干预场所,场所内的农民工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调查方法 使用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流动人口调查问
卷,由经过统一严格培训的调查员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调查过程严格遵循自愿、知情、同意和结果保密原则,由调查员根据被调查者的回答填写问卷。督导员负责现场控制,避免调查过程中出现偏倚。干预前后调查均涉及630人,干预前收回有效问卷606份,干预后收回有效问卷600份。
1.2.2 干预方法 完成干预前调查后,用现有的针对建筑工地农民工的干预方法[4-5]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南岸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员在各个建筑工地中定期反复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干预活动,活动前后持续1年。干预活动采用多种形式,包括举办知识讲座,召开工头、项目经理和农民工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开展同伴教育,张贴宣传画,发放宣传资料、小折页、安全套,播放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片,展出浅显易懂生动的宣传图板,举办有奖问答等形式。
1.2.3 统计学处理 对两次调查所收集的资料进行严格的检查、整理,将有效的基线调查问卷和干预效果调查问卷应用EpiData3.02录入数据,建立数据库。采用双录入进行质量控制,及时发现和更正错误。采用SPSS12.0进行统计分析。对分析阶段发现的异常值进行复核,以减少信息偏倚。
2 结 果
2.1 一般人口学特征 根据对干预前后调查的建筑工地农民工一般人口学特征的统计分析,干预前后农民工在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和文化程度等一般人口学特征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排除了上述指标对干预效果可能的干扰,使干预前后的结果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干预前后农民工一般人口学特征比较[n(%)]
2.2 艾滋病基础知识的知晓情况 根据联合国大会艾滋病特别会议(United Nations General Assembly Special Session on HIV/AIDS,UNGASS)指标,将艾滋病基础知识设计成8个问题,其中1、4、5、7、8五个问题均回答正确评价为对艾滋病知识知晓(UNGASS指标)。
干预后农民工对8个问题的正确回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按照UNGASS指标进行评估,艾滋病防治知识总知晓率由干预前的7.59%提高到干预后的12.83%,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干预前后农民工均表现出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知晓率高于非传播途径。“共餐”和“蚊虫叮咬”这两个涉及艾滋病非传播途径的问题的知晓率干预后也有明显的提高,但仍然在50%以下,处于较低水平。尤其是对“蚊虫叮咬不传播艾滋病”,大部分人仍不能确信。这和以往的调查研究结果[6-11]基本一致。
2.3 性行为和安全套使用情况
2.3.1 与配偶或同居者 调查对象是婚姻状况为已婚和同居的农民工。干预后,农民工最近一次与配偶或同居发生性关系时使用安全套比例从12.55%提高到14.60%,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低于魏莎莉等[12]在重庆另几个区的调查结果。干预前后,农民工最近一年在配偶或同居者发生性关系时“每次都用”、“有时使用”、“从未使用”安全套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干预前后均低于魏莎莉等[12]的调查结果。干预没有改变农民工与配偶的安全套使用情况。
2.3.2 与女性性工作者(FSW) 调查对象为男性农民工。干预前,最近一年与FSW发生了性行为的男性农民工的比例为5.78%。干预后为5.5%。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均低于魏莎莉等[12]的调查结果,干预没有改变农民工与FSW发生性行为的情况。
表2 干预前后农民工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比较
对发生过商业性性行为的农民工的调查结果显示:干预后最近一次发生商业性行为时使用了安全套的人占87.88%,较干预前的57.14%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最近一年发生商业性性行为使用安全套的频率如下:从未使用占9.09%,较干预前34.29%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时使用的占24.24%,较干预前28.57%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每次都用占66.67%,较干预前37.14%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干预后商业性行为中安全套使用率高于魏莎莉等[12]的调查结果。干预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工发生商业性行为的安全套使用率,但坚持每次都用的比例仍然不高。
2.3.3 与临时性伴 调查对象为所有农民工(n=35<40),用直接计算概率法计算P值。干预前,最近1年与临时性伴发生过性关系的人的比例为3.14%。干预后为2.67%,较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没有改变农民工与临时性伴发生性行为的情况。
干预后有56.25%的人最近1次与临时性伴发生性行为使用了安全套,较干预前21.05%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近1年发生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的频率如下:从未使用占18.75%,较干预前57.89%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时使用的占50.00%,虽较干预前31.58%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每次都用占31.25%,虽较干预前 10.53%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干预后与临时性伴的安全套使用率略高于魏莎莉等[12]的调查结果。干预有限地提高了与临时性伴发生性行为时的安全套使用率,但大多不能坚持使用。
表3 干预前后农民工与配偶的安全套使用情况比较[n(%)]
表4 干预前后男性农民工商业性行为安全套使用情况比较[n(%)]
表5 干预前后农民工临时性伴性行为安全套使用情况比较[n(%)]
3 讨 论
我国的艾滋病防治工作需要采取一些综合而系统的措施[13],健康教育干预是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从而遏制艾滋病感染流行的有效措施[14]。通过普及艾滋病知识,提高农民工对艾滋病的认识和了解,改变和消除容易感染艾滋病的高危行为,促进安全行为[15]。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建筑工地农民工群体中开展健康教育干预,可以一定程度的提高农民工的艾滋病基础知识知晓率,但仍然很低,尤其是对不传播途径知晓情况差。针对这一情况,应重点加强如“共用餐具、蚊虫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等农民工知晓率较低的知识的宣传教育。针对建筑工地农民工文化程度低、理解力较差,工作时间长,休息时间少,娱乐方式单调,注重实惠和实用等特征和需求,采用适宜的干预策略和干预方法对提高干预效果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大众传媒亦应在建筑工人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中发挥重要作用[16-17]。
当前,性传播已成为我国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18]。本研究显示,建筑工地农民工外出务工期间配偶多不在身边,性需求得不到满足,有非婚性行为存在,通过干预不能改变非婚性行为的发生,虽能一定程度提高安全套使用率,但效果有限,感染艾滋病的风险仍然较高。往返于农村和城市之间的现状[19]使其感染艾滋病后成为HIV从高危人群传播到一般人群的桥梁[20]。农民工一旦感染艾滋病,若自己没有及时发现并加以约束,一方面由于夫妻间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很低,即使通过干预也不能有效提高,将极有可能传染给配偶,给家庭带来巨大灾难,另一方面由于非婚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低,干预效果有限,将可能传染给除配偶外的其余性伴,成为流动传染源,在各地区间广泛传播,给社会带来巨大危害。
本研究表明,虽然现有干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该人群对AIDS的知、信、行水平,但效果有限,干预措施仍需加强。
[1]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0[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0.
[2]武俊青,王瑞平,周颖,等.流动人口艾滋病传播与流行危险因素文献分析综述[J].人口与发展,2008,14(5):105-108.
[3]陈潇潇,卫平民,黄明豪,等.流动人口多种艾滋病健康教育方法的干预效果及知识遗忘的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2):397-400.
[4]曾艺,贺加.以社区为基础的流动人口艾滋病干预作用与对策探讨[J].重庆医学,2008,37(18):2128-2129.
[5]丁贤彬,易辉容,潘传波,等.以社区为基础的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干预模式探讨[J].疾病控制,2007,11(1):91-92.
[6]李少芳,钟朝晖,雷迅,等.重庆市农民工艾滋病/性病知识、态度和行为现状研究[J].重庆医学,2009,38(16):2002-2003.
[7]许辉,王育斌,宋世震,等.建筑工人预防艾滋病知识行为调查及健康教育干预研究[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6,17(5):127-128.
[8]任金马,Calzavara L,康来仪,等.上海地区建筑工人安全套使用的知信行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0,16(1):22-25.
[9]贺莉萍,黄晓,段云飞,等.郴州市建筑工地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的干预效果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0,14(3):219-222.
[10]罗晓英,石仁其.378名建筑工人艾滋病知识和态度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2010,22(3):84-85.
[11]李永振,唐桂林,李伟,等.广西南宁市流动建筑民工STD/HIV知识、态度、行为调查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6,12(1):24-26.
[12]魏莎莉,周生健,覃致远,等.重庆市主城区建筑农民工性病防治认知度的调查[J].重庆医学,2010,39(18):2128-2129.
[13]Grusky O,Liu HJ,Johnston M.HIV/AIDS in China:1990-2001[J].AIDS Behavior,2002,6(4):381-393.
[14]曾毅.宣传教育与干预是控制艾滋病流行的主要策略[J].中国健康教育,2003,19(11):846-848.
[15]徐韬,胡俊峰,侯培森.艾滋病健康教育研究进展[J].中国健康教育,2002,18(2):111-114.
[16]王豫林,丁贤彬,易辉容,等.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感染率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6,22(11):1285-1287.
[17]范杉,周国甫,魏尊,等.进城务工人员艾滋病知识传播来源和获得需求的调查[J].重庆医学,2010,39(11):1475-1476.
[18]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生部介绍中国艾滋病疫情现状[EB/OL].(2009-11-30)[2010-06-05].http://www.moh.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hbgt/s35 82/200911/44754.htm.
[19]Zhang L.Migration and privatization of space and power in late socialist China[J].Am Ethnol,2001,28(1):179-205.
[20]Li X,Fang X,Lin D,et al.HIV/STD risk behaviors and perceptions among rural-to-urban migrants in China[J].AIDS Educ Prev,2004,16(6):538-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