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后下极肿瘤切口及面神经解剖方式的选择
2011-02-09黄婉红
黄婉红
河南开封市中医院口腔科 开封 475000
腮腺后下极肿瘤切口及面神经解剖方式的选择
黄婉红
河南开封市中医院口腔科 开封 475000
目的通过对50例腮腺后下极肿物的区域性切除术治疗,探讨切口的选择及面神经的解剖方式。方法对50例腮腺后下极肿物分别采用常规的S形切口、颌后切口,分别从下颌缘支或颈支进行解剖,进行常规的肿物及腮腺区域性切除术。结果颌后切口+面神经颈支的解剖组,较常规S形切口+面神经下颌缘支解剖组,其术后味觉出汗症、感染及面神经功能障碍、面部畸形明显降低。结论对腮腺后下极肿物行腮腺区域性切除时,宜选择颌后切口及从面神经颈支逆行解剖的方式。
腮腺肿瘤;面神经解剖
腮腺后下极肿物多为W arthin氏瘤及腮腺混合瘤,目前在临床上多倾向于采用区域性切除术的方式治疗[1],其与肿物及浅叶切除术在肿瘤的治愈率方面无明显差异,而在行区域性切除术时,仍采用常规的耳前颌后颌下切口,不但增加了病人的损伤及术后并发症,同时也是不必要的。本文通过采用颌后切口及寻找面神经颈支的解剖方式,行腮腺区域性切除术,认为对腮腺后下极肿物的手术不适为一较好的方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50例,男32例,女18例;年龄18~70岁,平均43岁。其中 W arthin瘤 35例,腮腺混合瘤 15例,肿瘤全部位于腮腺后下极,均界限清楚,动度良好,其中最大直径3.5 cm,最小1 cm。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全麻。常规仰卧位、垫肩。A组20例采用常规的S形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颈阔肌,电刀翻起皮瓣至腮腺前缘固定,向后翻至胸锁乳突肌前缘,于下颌角后上方、嚼肌表面寻找面神经下颌缘支[2],逆行解剖至颈面干或总干处,将后下部位腮腺及肿物切除。B组30例,采用颌后切口,自耳垂下至嚼肌前缘约7 cm长,翻起皮瓣,自腮腺浅叶的下端寻找出面神经颈支[3],逆行解剖至颈面干,再顺行解剖出面神经下颌缘支,于解剖的过程中就可将肿物及附近的腮腺完全游离予以切除,术中偶可暴露下颊支,术后分层缝合,置负压引流,2~3 d拔除负压引流后局部加压包扎,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
2 结果
共完成腮腺及肿物区域性切除50例,A组出现暂时性下颌缘支功能障碍5例,占25%,术后伤口感染2例,味觉出汗综合征3例,暂时性涎瘘2例;B组暂时性下颌缘支功能性障碍2例,占6.7%,术后感染1例,无味觉出汗综合征及暂时性涎瘘,A组术后瘢痕较B组明显为大。
3 讨论
腮腺肿瘤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的肿瘤,发生于腮腺后下极的肿瘤,临床上多为Warthin氏瘤及多形性腺瘤。以往对此多采用肿瘤及浅叶切除术。而随着人们对疾病的认识,认为行浅叶切除术或区域性切除术在肿瘤的治愈率及复发率上无明显差异。同时对于腮腺的良性肿瘤,目前倾向于采用区域性切除术。尤其是发生于腮腺后下极的肿瘤,其采用区域性切除术有着较为方便的解剖条件。
对于腮腺后下极的肿瘤行区域性切除时,由于需暴露的层面较低,上部的大部分腮腺不需要切除,因此也就不需要显露。而以往常规的S形切口,自耳屏前切口就显得多余,徒增加了面部的瘢痕长度及术后形成味觉出汗综合征的几率,同时在行S形切口时,耳垂转折处往往是最容易形成感染及难看畸形位置,而单纯的颌后切口无此尖端,因此感染及畸形位置的几率也明显降低。在行颌后切口时,切口的长度可依肿瘤的大小及面神经的解剖方式作不同的调整,若肿瘤较小时可适当缩短。同时若从面神经颈支开始解剖,也可适当减少切口的长度,因颈支恰位于切开暴露处的正中位置,由于面神经颈支的功能与下颌缘支相比,其重要性明显较低,因此在寻找面神经颈支时,即使损伤造成的功能障碍也较轻,而一旦寻找颈支至颈面干时,再顺行解剖出面神经下颌缘支,则其损伤几率明显降低。本文通过对50例腮腺后下极肿物行区域性切除术的应用,认为对此部位的手术采用单纯的颌后切口及从面神经颈支解剖的方法,不但可以减少患者的手术损伤,也明显降低了术后的并发症,不失为一较好的方法,以供临床参考。
[1]王涛.区域性腮腺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2010,11(9):84-86.
[2]王竞鹏,柳大烈,陈兵,等.下颌角区域主要血管神经解剖学研究与临床意义[J].中国美容医学,2009,18(11):19.
[3]刘靖,张秋红,张春瑞,等.腮腺区面神经的解剖及临床意义[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4,22(5):24.
R739.8
B
1673-5110(2011)08-0064-01
(收稿2011-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