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玉2号玉米的推广措施及效益分析
2011-02-09邵立斌
邵立斌
(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昆明 650201)
1 积极申请项目
玉米是保山市的主要粮食作物,又是养殖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饲料作物。2008年全市播种玉米98.4万亩,比2007年增加2.1万亩,占粮食作物面积的29.8%;平均单产359.0千克,总产35.34万吨,比2007年增1.44万吨,占粮食总产量的34.9%。因此,玉米产量的高低,在全市粮食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多年来,全市玉米存在单产偏低,且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总产增加缓慢,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畜牧业用粮要求。尤其是2002年以来,玉米灰斑病暴发流行,当地缺乏高抗灰斑病的玉米品种,导致2003年、2004年全市玉米灰斑病发生面积达78.6万亩,产量损失达6039.4万千克,其中26497亩绝收。为了解决保山玉米抗病的种源问题,尽快避免灰斑病给全市玉米带来更大的经济损失,保山市农科所积极申报项目,成为2000~2010年 “云南省八市(州)玉米优质、高产新品种选育示范推广协作项目”的成员单位,使保山市农科所杂交玉米新品种的选育、引进和推广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玉米新品种的产业化开发应用逐渐步入正轨。
保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通过承担省预备试验、区试试验、生产示范,在众多参试组合中筛选出北玉2号。该品种抗灰斑病、大小叶斑病及锈病,稳产性好,适应性广,特别适宜在海拔700~2200米的区域种植。因此,2003年引进20千克种子,2004年分别在腾冲、昌宁和施甸三点示范10亩,平均亩产658千克,比保玉7号增产15%;2005年扩大到全市五县(区),示范2500亩,平均亩产599千克,比保玉7号增产14%,同时为北玉2号的审定观摩提供了现场,当年12月份通过省级审定。北玉2号的引种成功,缓解了我市缺乏抗灰斑病品种的被动局面,促进了良种更新换代步伐。通过扎实有效的示范推广,北玉2号已成为我市玉米生产上的主推品种之一。
2 完成项目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2.1 组织措施
2.1.1 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由保山市农业局副局长李其邦任组长,市局种植业科长黄正新和市农科所书记段家友任副组长,全市五县(区)农业局主管粮油的副局长任成员。主要职责是制定“示范推广北玉2号”项目的管理方案,抓好项目的组织协调和领导,项目资金的管理,检查和督促项目进展情况,研究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1.2 成立了项目技术指导小组。由市农科所玉米室主任邵思全任组长,全市五县(区)种子公司经理(现为管理站站长)及有关种业经理任成员。主要职责是制定项目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研究制定北玉2号的丰产栽培技术方案、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推广技术培训和生产技术指导及咨询服务。
该项目的实施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市、县农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一是项目承担单位及协作单位均将该项目实施工作作为本单位的重中之重,由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协助抓,认真组织,周密部署,合理安排,为项目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项目实施组有关人员每年年初都会同各县召开会议,签订合同,进行任务分解,将责任落实到点,任务落实到人,上下联动,做到行政上有人管,具体工作有人抓,确保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同步进行。
2.2 工作措施
2.2.1 具体分工与种子调剂。三年来,项目组把玉米科技创新摆在工作的首要位置,坚持不断选育和引进综合抗性强、适应性广、高产稳产的玉米杂交种,为全市玉米生产发展服务。引种成功的北玉2号新品种经多年多点试验示范及逐步扩大应用的实践证明,这个品种适应性广,抗病性和丰产性好,特别适合我市广大玉米产区种植。市农科所玉米室的主要职责一是新品种的选育、引进、试验、示范和县级的技术指导、技术培训;二是把好制种、进种质量关,应用科学的检测程序堵截劣种进入市场。县级种子公司(管理站)及有关种业经理的主要职责,一是对乡镇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二是举办新品种展示样板,促进品种示范推广,并把种子分发到各乡镇,要求不误农时,按最佳节令播种。市县乡基本形成了健全的新品种示范推广网络体系。
2.2.2 开展技术指导与服务。2007年市农科所拟定下发了 “保山市杂交玉米丰产栽培技术方案”、“保山市2007年杂交玉米新品种推广意见”、“青岗坝2007年水改旱种植杂交玉米示范样板技术方案”,还提供了北玉2号品种简介。项目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项目承担单位确定一二名懂技术、有组织计划及管理能力的科技人员主持项目推广工作,及时解决农民在种植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2.2.3 举办示范样板,促进大面积推广。(1)除各县积极举办玉米新品种展示样板外,市农科所在市农业局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在青岗、小堡子、小官市、沙坝等村种植北玉2号新品种中心样板田1834亩,为全市的大春观摩会提供现场。(2)抓培训,办样板,培植典型,推动全局。(3)将示范推广任务认真落实到各县、乡,形成市、县、乡层层签定目标责任书。(4)采取“政、技、物”配套,措施、人员、资金三到位。(5)依据不同生态条件设置样板,做到不同生态类型区都有农民科技户及样板田作示范。(6)针对玉米不同生育期的特点多次进行现场培训,并印发相应的栽培技术资料,有效地促进北玉2号的推广。
(1)效果显著:临床症状全消失,无并发症;(2)效果一般:临床症状部分缓解,无并发症,评定为效果一般;(3)无效:临床症状未改变,患者病情甚至会加重[3] 。(4)调查患者手术的生活情况,分别评判术前、手术1个月后、手术3个月后生活质量,通过打分形式,以分数表示患者的生活质量。
2.2.4 科技培训与宣传。为了切实做好北玉2号推广的宣传工作,项目团队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到各县举办了技术培训8期,先后印发各种彩色技术资料28万份,并且充分利用报刊杂志及电视媒体宣传,加快成果转化速度。
2.3 栽培技术措施
2.3.1 及早搞好备耕工作,适时早播,并因地制宜采用各种抗旱齐苗措施。如在清明、谷雨节内,有浇水条件的在清明节内采用营养袋育苗或催芽播种等办法,无浇水条件的及早搞好备耕工作,待降水量一次达40mm以上时抢墒播种。如采用地膜覆盖,播期可提早10~15天。同时用营养袋育一部分预备苗,以备查苗补缺,保证达到设计株数要求。
2.3.2 合理密植,规范栽培。采用等行距或宽窄行种植,春播集约化高产栽培样板亩留苗4500~5000株,一般中上等肥力地亩留苗4000~4500株,土壤肥力较差的地块亩留苗3600~3800株,中等肥力地亩留苗4000株。在海拔1700米以上夏播栽培,一般中上等肥力地亩留苗4000~4500株,土壤肥力较差的地块亩留苗3700株左右。
2.3.3 科学施肥管理。根据玉米不同生育阶段对肥料的需求,做到施足种肥,巧施苗肥,重施穗肥。在氮、磷、钾及微肥配合施用的同时强化田间管理,充分发挥肥效。
2.3.4 综合防治病、虫、鼠害。低温高湿寡照玉米产区近几年为害较严重的主要有四病三虫,即玉米灰斑病、大小斑病、玉米锈病、穗粒腐病和地下害虫(以地老虎为主)、蚜虫、玉米螟虫。由于北玉2号品种是抗病高产良种,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需要防治病害,只需对种子包衣处理,一方面防止土壤、肥料、种子带菌而使幼苗感病,另一方面对防治地下害虫也有一定效果。对于鼠害,用敌鼠钠盐等药剂制成毒饵在田边地头灭鼠1~3次,以减轻鼠害。
3 项目实施效益
按四川省农科院关于农业科技成果经济效益计算方法进行分析,项目实施三年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
3.1 经济效益
项目三年共完成推广收获面积35.5万亩,按全市五县(区)农业部门统计加权平均亩产达473千克,总产达1671.5万千克。商品玉米按2006~2008年保山市粮食部门的中等收购价的加权平均价值每千克1.53元计算,总产值25617.62万元,扣出新增生产投入后,新增纯收益3705.33万元,平均亩产值721.6元。在示范推广区域相同的条件下,比对照保玉7号等同类玉米杂交种三年加权平均亩产395千克、亩产值602.6元亩增产值119.0元,每亩新增纯收益104.0元,农户新增生产费纯收益率为1.0:5.2,科技投入收益率为1.0 :6.9。
3.2 社会效益
该项目以品种为龙头,配套栽培技术措施为主线,在全市五县区72个乡镇实施,提高了单产,增加了总产。一方面,对保障全市粮食安全,缓解玉米供求矛盾,加快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提高了农村综合生产能力和科学种田水平,扩大了抗病、高产、优质玉米新品种的覆盖面,带动了畜牧业及饲料加工业的综合发展。
3.3 生态效益
推广抗病品种,减少了农药用量,降低了农药残留,有效减少了环境污染。种植的抗病品种能够活秆成熟,在收获籽粒的同时,还可获得具有较高饲用价值的茎叶,实现玉米的综合利用,拓宽了饲料来源,提高了玉米的附加值,节约粮食,对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建设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4 保山市玉米生产总体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4.1 总体存在问题
4.1.1 基础设施脆弱,水利化程度低。我市耕地面积84%为山地,其中旱地约占总耕地的2/3,水浇地仅占5%,高产稳产农田所占比例小,“雨养农业”的现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
4.1.2 生态类型复杂。农民对各海拔层次生态类型地区因地制宜的选择品种能力不强,品种多乱杂现象突出,规模生产能力低,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部分地区投入相对不足,没有发挥其生产效力。
4.1.3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速度慢,科技推广相对滞后。特别是一些高寒贫困地区,耕作粗放,管理水平较低。
4.2 解决办法
4.2.1 加强信息交流,拓宽育种推广思路。在品种选育、引种目标上,对于低温、寡照、高湿生态区,土壤瘠薄、投入不足的山区或丘陵地带,主要选育抗病(重点要求抗玉米灰斑病和穗粒腐病,兼抗大小斑病和锈病)、中产(亩产600千克左右)、耐瘠、耐旱的品种;对于土壤肥力较好、栽培水平较高的坝区,应往优质、高产(亩产700千克以上)、耐密植栽培的方向发展。
4.2.2 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提高科研、推广队伍素质。分层次开展技术培训,广泛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
4.2.3 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加大坡改梯和小水窖工程建设,逐步实现人均一亩以上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