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蒡甘桔汤治疗急性喉炎1例
2011-02-09汪雅詹萍刘翔刘小凡
汪雅, 詹萍, 刘翔, 刘小凡
喉喑指声音不扬,甚或失音的一种病证。《内经》称无音或者喑,《素问·宣明五气篇》:“五邪所乱,……搏阴则为喑。”至明·《医学纲目》始有本病名,并与中风失语之“舌喑”加以区别。笔者跟随刘小凡教授在临床中遇1例急性喉喑,用“牛蒡甘桔汤”加味治疗而见速效,在较短的时间内痊愈,现将其治疗和体会总结如下。
1 病案举例
患儿肖某,男,6岁2个月,因发热、咳嗽1d,于2010-11-03入院。症见:精神可,发热,咳嗽,咽痒,无寒战、呕吐、腹泻、喘息、气促、惊厥等症。纳可,二便调。舌红苔黄,脉浮数。查体:体温37.4℃,脉搏80次/分,呼吸26次/分。颈部可扪及淋巴结,质软,活动,边界清楚。口唇红,唇周无绀,咽部充血明显,扁桃体Ⅰ~Ⅱ度肿大,无脓点及异常分泌物。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啰音。辅助检查:白细胞7.89×109/L,中 性 粒 细 胞 54.5%,淋 巴 细 胞29.8%。中医入院诊断:乳蛾、风热搏结咽喉。西医诊断:急性扁桃体炎。入院后查体温38℃,咳嗽,咳声呈犬吠样,咽痒,声音不扬,舌红苔薄黄,脉滑数。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啰音。予头孢西丁钠抗感染,喜炎平清热解毒,中医予咽扁贴天突穴外用,口服柴芩颗粒清热解毒。因患儿家属不同意服用中药,故暂未予中药。二诊:2010-11-04。患儿发热,体温37.4℃,咳嗽,咳声呈犬吠样,咽痒,声音不扬,舌红苔薄黄,脉滑数。查体同前,中医修正诊断:喉喑、风热犯肺。西医诊断:急性喉炎。先后予布地奈德、沙丁胺醇、双黄连、地塞米松雾化,川芎嗪以改善肺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治疗5d,患儿症状无明显缓解,予牛蒡甘桔汤加减治疗:川芎、焦栀子、辛夷、牛蒡子、川射干、桔梗、枳壳、玄参各10g,芦竹根30g,板蓝根、夏枯草、蒲公英各15g,蝉蜕、胖大海各6g,甘草5g。每日1剂,水煎服,每日3~4次,每次80mL。1d后患儿热退,体温36.8℃,咳嗽较前明显缓解,未闻及犬吠样咳嗽,余无其他不适,咽微红,扁桃体Ⅰ度,双肺(-),舌红苔腻,脉细数,复查血常规:白细胞5.0×109/L,中性粒细胞33.9%,淋巴细胞56.1%,C反应蛋白(-),予敷胸散敷背,上方加前胡10g,服法同前。三诊:2010-11-12。患儿无发热,体温正常,无咳嗽,无其他不适,咽微红,扁桃体Ⅰ度,双肺(-)。中医药治疗3d痊愈出院。
2 讨论
小儿急性喉炎多为在病毒感染的基础上合并细菌感染,常见细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故临床治疗应选择足量、敏感抗生素及时控制感染。病案中选用头孢西丁为半合成第二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阴性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小儿喉腔较小、喉软骨支架弱、喉内黏膜松弛、黏膜下淋巴组织丰富及咽喉部有丰富的淋巴及腺体组织,发生炎症时易于肿胀,传统的治疗方法多采用泼尼松口服,或地塞米松静脉滴注等,但全身副反应大。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地塞米松超声雾化吸入治疗方法得以推广和应用,但地塞米松起效慢,常需在肝内转化后才能发挥作用,而且患儿气道上皮细胞中含丰富的羟基类固醇氢酶,能使地塞米松迅速失活[1]。
喉喑一病相当于现代医学急慢性喉炎,以声哑,咽喉疼痛不适为表现,在儿童以声音嘶哑,咳声如犬吠为主要特征。本医案为小儿喉喑。历代医家有“咽喉诸证皆属于火”之说[2]。病案中患儿感受风热之邪,侵袭肺卫,则见咳嗽,发热,喉为肺之外候,邪正相搏壅结于喉,肺失宣降,金气不行而喑。予牛蒡甘桔汤加减以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牛蒡甘桔汤出自:《麻症集成》卷三;主治:毒火上升,火郁在肺,咽喉肿痛,不饮食。原方为:桔梗、牛蒡、连翘、射干、甘草、黑栀、京参、山豆根、酒炒黄连、酒炒黄芩。本病案中随症加减,方中牛蒡子、桔梗、射干、玄参甘草解毒利咽,消肿散结;栀子、板蓝根、夏枯草、蒲公英清热解毒;桔梗配枳壳,一升一降,宣肺下气。蝉蜕疏散风热,胖大海清热润肺,利咽解毒;辛夷辛温发散,芳香通窍,其性上达,升达清气,川芎辛散温通,走而不守,上行巅顶,下走血海,两药相合,相须为用,通窍之性大增;芦竹根“性凉能清热,中空能理肺气”(《医学衷中参西录》)全方共奏清热解毒,利咽消肿之功。二诊加一味前胡,增强其降气之效。
[1] 郑玉明.小儿急性喉炎72例治疗体会[J].当代医学,2011.l7(6):56-57.
[2] 强建华,王湘.老中医治疗喉喑经验[J].河北中医,2006,28(6):407-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