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六项改革任务
2011-02-09裴长洪
裴长洪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836)
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六项改革任务
裴长洪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836)
我国“十二五”规划正在紧锣密鼓地制定中,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其今后的改革和发展令人关注。笔者从当前服务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出发,提出了服务业发展的六项改革任务:市场准入改革、要素与一部分服务产品的价格改革、产业内分工改革、企业事业单位改革、商业模式改革和流通技术改革。通过提出以上六项改革措施,以期为服务业的“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
服务经济;服务业;服务产品
DO I:10.3969/j.issn.1671-2714.2011.01.006
中共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指出,要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为此,要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可见,“十二五”服务业的发展,取决于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从当前服务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来看,需要着力推进以下六项改革。
一、市场准入改革
“建议”指出,要建立公平、规范、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目前的现实情况是,对生产性服务业管制过多、市场化程度低的问题较为突出,且市场准入门槛普遍高于工业,银行、保险、电信、铁路、教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行业,至今仍保持着十分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所有制结构单一,造成服务业部门只依靠国有经济的投入,社会资源流入不足,而且弱化了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在产业发展中调节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1]目前全社会 80个行业中,允许外资进入的有 62个 (占77.5%),允许民间资本进入的仅 41个 (占51.25%)。民间资本在垄断行业占比很低,在电、热生产供给行业占 13.6%,在教育中占12.3%,在卫生和社保社会福利行业占 11.8%,在金融业占 9.6%,在交通、仓储和邮政业占7.5%,在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占 6.6%,在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中占 5.9%。[2]为了加快发展服务业,应当切实贯彻落实 2010年 5月国务院颁发的关于促进民间资本投资的“新非公 36条”,并总结 2005年“老非公 36条”贯彻落实效果不明显的教训,提高政策贯彻落实的执行力。
二、要素与部分服务产品的价格改革
“建议”指出,要调整税费和土地、水、电等要素的价格改革。由于在税费征收上,服务业对比工业项目往往负担更重,影响了服务业企业的积极性,而土地、水、电等要素价格由于不能反映其稀缺性,实际上又鼓励了许多耗地、耗水、耗电的工业项目,而不利于节约土地、水电要素的服务业项目的发展。因此要进行这方面的改革,税费征收应体现对服务业的激励,要素价格改革应使消耗资源项目受到节制,节约资源项目受到激励。
在目前服务业中,诸如教育、文化、媒体、医疗、保健、住房和体育等均有经济活动,但由市场机制导向的产业竞争并未充分展开,产业化的形成依然任重道远。产业化的推进有待于体制机制的创新展开,这一创新的要点在于,通过制度规范划定公共品与私人品之间的边界,推进私人品的产业化。而公共品与私人品的界限则在于,后者的价格是由市场决定,而不是由政府决定的。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是市场化取向改革,工农业产品和生产要素进入市场,扩大了商品生产和交换,增加了供给和消费。现在要发展服务业和服务消费,同样要实行市场化改革,所以有文化体制改革、教育改革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但是,教育和医疗卫生改革的认识很不一致,甚至其实际进程是向福利化方向转变,这种结果不可能发展服务业和服务消费。因此,“十二五”期间这些服务业和服务消费向何处去,仍有待于人们的认识与实践的进一步探讨。
三、产业内分工改革
服务业的发展,从本质上说是分工扩大或细化的表现和结果。我国第二产业的发展,为分工的扩大和细化已经打下了坚实基础,关键是要研究产业内分工的路径。外包是现代产业分工的重要路径。所谓外包,就是将企业内非核心的、次要的或辅助性的业务活动分离出去 (外部化),交给外部专业服务机构来承担,企业以市场交易方式来购买其业务活动或产品,从而提高整体效率和竞争力。换言之,就是“取得外部来源”或“外部采购”。[1]外包模式作为产业分工的新现象,发达国家在 20世纪 80年代就已经流行,90年代以后许多跨国公司实行了经营战略调整,把原先由企业内部提供的生产和服务环节转移到外部,重组企业的生产体系,通过合约来购买企业外部的优质资源以及原先由内部生产的产品和服务,以达到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竞争力的目的。这种外部化的经营战略调整,促进了新的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发育成长,生产性服务业日趋成熟壮大。[1]
我国以外包为特征的产业分工改革还处于起步阶段。从实践来看,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的制造产业集群区中的企业,不少是实行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企业集群,不过这种专业分工协作的市场交易安排多数是由境外公司或外商投资企业为主导,不仅在专业分工协作上属于被动型,而且许多服务环节也是由境外公司提供,没有在境内发展服务供应商,如在研发设计、物流、供货与销售、广告和贸易融资等环节。因而在外商投资较少的地区,或是开放型经济有待发展的地区,专业化分工更不发达,企业的价值取向仍然是朝着大规模、综合化、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我国市场化改革取得很大进展,但还很不完善。我国产业分工不发达的原因很多,但属于市场管理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
首先是市场交易成本较高的因素。市场交易成本高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营商环境有待改善,企业交易关系缺乏诚信现象颇不少见,债务拖欠屡见不鲜;公共服务缺乏或质量不高,如投资咨询、法律中介和会计事务服务等,除了存在质量问题,还存在虚假问题;政府服务中也存在营私舞弊的现象。这些问题都导致市场交易成本较高,甚至导致市场失效。
其次是设立专业化外包新企业的交易成本很不确定。设立新企业,要通过许多行政审批,要与政府各个部门打交道,交易成本极不确定,人们都把它视为畏途。同时,新设立企业要有新的纳税账户,如果内置于原企业,就只要共用原企业的纳税账户,从税务成本看,对新设立外包企业很不利。这些就是我国企业外包或外部化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也是难以通过企业外包发展服务业的原因。
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就可以较顺利地绕过我国自身市场交易成本较高这个问题,利用国际市场交易来发展我国的服务业和服务贸易,这也就是为什么当前我国需要努力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原因。可见,要促进产业内分工改革,就要如“建议”中所指出的那样,要探索适合新型服务业态发展的市场管理办法。
四、企业事业单位改革
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存在改革企业经营管理模式问题。企业的发展方向可以是做大做强,也可以是做专做强,但是还有相当数量的企业还在采用传统乃至陈旧的生产模式,大多实行“大而全”或“小而全”的经营管理模式。这样就不利于专业分工和协作的发展,从而不利于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成长。因此要研究企业的生产与服务环节的外部化问题,创造有利的外部化环境促进企业向专业分工和做专做强方向发展。
发育服务业微观主体还应当把事业单位的改革考虑在内。我国许多事业单位事实上承担了许多生产性服务的功能,但没有向市场化转型,削弱了微观主体和市场发育的潜力。其中,行业协会转型是微观主体发育的一个现实途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和体育等行业的事业单位都有转型发展为现代服务业企业的空间。
五、商业模式改革
市场交易障碍是市场经济中经常遇到的困难,而商业模式改革通常是克服市场交易障碍的措施。20世纪 90年代以后跨国公司克服市场交易困难创造的经验是:一方面,不断剥离自己的非核心、次要和辅助业务,不断外包各种产品和服务的生产环节;另一方面,不断强化和巩固以自身为核心或为龙头的供应链体系,形成供应链体系内部市场,对该体系市场实施供应链管理。[3]参与该供应链体系的制造商和服务供应商,既可以通过股权安排,也可以是非股权安排,并更多向非股权安排发展。
供应链管理的企业实践提供了克服市场交易不确定性的新思路,把实行专业分工、减少企业内部成本与减少市场交易成本结合起来、统一起来,成为 20世纪 90年代以后西方跨国企业经营战略的新理念并极大地影响了市场竞争的格局。市场竞争从企业之间的竞争演变为供应链体系之间的竞争;竞争优势往往不取决于个别企业的特定优势和效率,而取决于整个供应链体系的质量和效率。跨国企业的影响力也往往不取决于核心企业的资产规模和股权控制状况,而取决于核心企业所管理的整个供应链体系的交易规模和辐射范围。[3]
这种新的商业模式,我国已有成功的案例。如娃哈哈矿泉水,是一个营业额超过五百亿元的企业,他们就是运用了供应链原理,把矿泉水生产外包,并不断地在全国各地建立营销网络。尽管将生产和营销都外包,但都使用娃哈哈的品牌,并由杭州的娃哈哈核心企业来管理整个供应链体系,从而在节省投资和企业成本的条件下,极大地提高了娃哈哈品牌的影响力。南京中网通讯公司也是一个成功的服务型制造企业。通过专业分工和外包,再通过供应链整合生产组织体系,构建新的商业模式,这是我国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又一个重要途径。一般来讲,先进制造业,其产品具有信息化、智能化、个性化的特性,必然伴随产品客户需求,更易于发展服务型制造企业。组织供应链通常是核心企业,它依靠优势资源成为核心企业,这种优势资源不一定是资本或技术,它可以是品牌、甚至可以是最终用户的认可和信任。除了制造业,商贸企业也同样可以创造新的商业模式,如香港利丰集团就是从商贸企业转变为组织管理供应链的大型服务企业。
六、流通技术改革
发展电子商务,不仅是创造新的技术条件和提高管理水平的需要,也为创新贸易方式、发展新型业态的服务供应商拓展了新的空间。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国电子商务已有很大发展,涌现了如阿里巴巴之类的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如何运用电子信息和互联网技术手段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创新贸易方式,更大范围拓展国际市场份额,成为政府指导下的企业的新实践。福建省国际电子商务平台是国内首家“区域电子商务平台”,2008年 5月18日开通后,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至 2009年 9月底已有 1万多家企业加入该平台,有 2 300多家企业通过平台建立了客户网络,单个会员结交客户数最多达 40家,为开拓国际市场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全国共有34个省市共同参与了区域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一个全国范围、互联互通的区域电子商务平台体系正在形成。[4]电子商务的发展,不仅创造了新型的服务业业态,而且还将促进现代物流业、现代商贸业的发展,因此,在加快发展服务业中,应当把流通技术的改革,即生产手段的改革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加以考虑和解决。
[1] 裴长洪.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经验与理论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0(1):5-15.
[2] 徐策.解除民间投资瓶颈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N].上海证券报,2010-06-17(13).
[3] 裴长洪,李程骅.论我国城市经济转型与服务业结构升级的方向[J].南京社会科学,2010(1):15-21.
[4] 福建平台为企业缝制“过冬棉衣”[N].国际商报,2009-10-16(A 8).
Abstract:“Twelfth Five-Year Plan”in China is intensively under development.As service industry isoneof the strategic focuses in industrial structure op timization,its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s being well attracted.After analyzing the constraintsof the current service industry development,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ix service industry reform tasks for its development:reformsof market access,reformsof priceson elements and partsof servicesproducts,reformsof laborswithin the industry,reformsof enterprises and institutions,reformsof businessmodels,and reformsof distribution technologies.It is expected that the proposed six reform strategies can be some supportive suggestions for the“Twelfth Five-Year Plan”.
Key words:service economy;service industry;service product
Six Reform Tasks for Acce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ervice Industry
PEIChanghong
(Econom ic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100836,China)
F719
A
1671-2714(2011)01-0030-04
2010-12-27
裴长洪 (1954-),男,山西阳城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责任编辑 孟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