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杨宪益、戴乃迭的文化翻译观
——以《关汉卿杂剧选》英译本为例

2011-02-09胡燕娜

关键词:戴乃迭杨宪益译文

胡燕娜

(浙江树人大学,浙江杭州310015)

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对于中国翻译事业所作出的贡献在国内学界受到一致赞扬。他们早年在牛津大学求学,一个主攻古希腊罗马文学、中古法国文学及英国文学,一个主修中国文学,这使得他们的中英文水平均极高。杨宪益对中西方文化的了解以及对中英两种语言的熟练掌握为他们的翻译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再加上有以英语为母语的戴乃迭的协助,这样的合作使他们的翻译成果蔚为壮观。在中译英领域,他们的译作主要有《老残游记》《鲁迅选集》(1-4卷)《儒林外史》《关汉卿杂剧选》《史记》《红楼梦》等;在外译中领域,译作主要有荷马史诗《奥德修纪》、法国古典史诗《罗兰之歌》、萧伯纳的《卖花女》等等,译作达百余种之多。但遗憾的是和很多翻译大家一样,他们终日埋头于翻译作品的实践中,并未用翻译理论对他们的翻译经验进行有效的提炼和总结。笔者通过仔细研读杨宪益、戴乃迭的译作,发现他们所遵从的翻译观与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具有许多相通之处,因此,笔者在分析他们的《关汉卿杂剧选》英译本的基础上,试图阐释他们的文化翻译观。

一、杨宪益、戴乃迭的翻译观

上个世纪,中国诞生了很多翻译实践大家,但在翻译理论和翻译研究上,几乎没有什么实质性、标志性的建树,杨宪益、戴乃迭就是很好的例子。纵观他们百种翻译作品、学术著作,很少论及翻译理论,我们只能从他们对于翻译工作只言片语的体会中和后世学者对他们学术成果的总结中领悟他们的翻译思想。1994年应香港中文大学金圣华教授之约,杨宪益谈到了自己从事翻译工作的体会。“翻译是沟通不同民族语言的工具。不同地区或国家的人都是人,人类的思想感情都是可以互通的。”[1]338从这点看出,杨宪益深信翻译实际操作的可能性。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毛泽东接见杨宪益时,他的回答也印证了这一点。当毛主席问:“你觉得《离骚》可以翻译吗,嗯?”杨宪益不假思索地回答:“主席,谅必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可以翻译的吧?”[1]213邹广胜在《谈杨宪益与戴乃迭古典文学英译的学术成就》一文中也强调了这一点:“他更为坚信伟大的文学作品可以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从而成为整个人类文明的共同财产,虽然在不同文化间的转化中某些东西发生了变化,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可能。这种信念乃是不同文化互相交流与对话的基本前提。”[2]正是因为深信文学作品异化翻译的可能性,杨宪益所持的翻译观是努力把中国文化全盘介绍给西方,通过异化的翻译策略,使西方读者感受到对异质文化的惊异,来实现他的文化影响目的。在自传中,他讲到“‘信’和‘达’,在翻译中则是缺一不可。‘宁顺而不信’和‘宁信而不顺’都是各走极端,不足为法。要做到‘信’和‘达’兼备不是很容易的事。总的原则,我认为是对原作的内容,不许增加或减少。把‘一朵花’译成‘一朵玫瑰花’不对;把‘一朵红花’译成‘一朵花’也不合适。”[1]339无独有偶,戴乃迭的翻译作品从内容到精神也都高度忠实于原作。她不满足于追求中英文字与字的相对应,而是致力于让西方读者认识到作品所包含的深刻文化内涵。在翻译作品的同时,戴乃迭写了若干类似“导言”的文章,对作品的写作背景与作家的家庭背景、学习历程、创作起因等做了深入的介绍,以期英语语境的读者们能更好地理解作品深邃的文化内涵,这些“导言”分布在《一个西方人对〈红楼梦〉的看法》《新出女作家谌容及其小说〈人到中年〉》《〈权与法〉——一个勇敢的、切中时弊的话题》《〈新凤霞回忆录〉前言》《〈北京的传说〉前言》《〈神鞭〉前言》中。[3]37-69

二、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

在翻译学领域,自上世纪80年代起,出现了“文化转向”的视角,其代表人物是苏珊·巴斯奈特。苏珊·巴斯奈特是英国沃瑞克大学著名的翻译家、诗人和文学理论家。作为“文化翻译观”的领军人物,她的“文化翻译观”在翻译界刮起了与以往翻译研究截然不同的清新之风。廖七一总结了这一“文化翻译观”的主要内容:“第一,翻译应该以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而不是停留在以前的语篇之上;第二,翻译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译码——重组的过程,更重要的还是一个交流的行为;第三,翻译不应局限于对原文文本的描述,还在于该文本在译语文化里功能的等值;第四,不同的历史时期翻译有不同的原则和规范,这些原则和规范都是为了满足不同的需要。翻译就是满足文化的需要和一定文化里不同群体的需要。”[4]362根据“文化翻译观”的要求,翻译重在文化交流,文化是第一位的。王宁在《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中也重申了这一观点:“在文化研究的语境中,翻译正在从字面转述走向文化阐释。”[5]“文化翻译观”指出译文的读者在通常情况下是能够感受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别的,他们通过阅读译文,来了解异域文化和异域风土人情。持“文化翻译观”的学者认为文化因子不可直接字对字的硬译,只能通过巧妙移植,因此,翻译策略上需采用“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由于中西传统思维习惯、价值取向和审美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性,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独特语言表达在译入语中找不到相对应的表达方式,而这些具有特色的语言正是该民族人民长期以来的智慧结晶,它们深深地植根于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翻译此类文本时就应该使用适当的异化策略以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如果一味为了迎合目的语读者的审美要求,将译文改成“原汁原味”的译入语语言风格,那么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就会消失殆尽,这是世界文化的莫大损失。

三、杨宪益、戴乃迭的翻译观与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的相通之处

杨宪益、戴乃迭从事中译英工作成果最丰硕的时期主要是在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虽然在理论上他们没有提出系统的翻译思想,但是通过分析他们的译作,可以发现,他们的翻译实践和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不谋而合。众所周知,给杨宪益、戴乃迭带来国际、国内声誉的三卷本《红楼梦》的英译本处处体现着异化翻译的特色。而企鹅出版社1973年出版的霍克斯的译本则是高度归化的典型。[6-10]杨宪益、戴乃迭译本中高度异化的翻译策略正是他们的高明所在。杨宪益从小国学基础深厚,在上小学期间就已经跟着家庭塾师诵读了《论语》《左传》《唐诗三百首》《离骚》《楚辞》和《庄子》等古典作品,十一二岁时阅读了许多古代笔记小说以及数量可观的明清通俗传奇和长篇小说。他“喜爱中国的古典语文……非常喜爱周作人和鲁迅这些作家的作品,这是因为他们作品的思想内容以及简洁、明晰的语言”。[1]14戴乃迭在她的自传中也深情地讲到:“不同于许多的外国友人,我来中国不是为了革命,也不是为了学习中国的经验,而是出于我对杨宪益的爱、我儿时在北京的美好记忆,以及我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仰慕之情。”[3]11杨宪益、戴乃迭崇尚中国文化,他们的译本最大限度地将中国文化原汁原味地传递给外国读者。他们的译本以中国本土文化作为参照,保留了中英两种文化的差异性,彰显了中国文化的特色,这与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的翻译思想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杨宪益、戴乃迭文化翻译观在《关汉卿杂剧选》英译本中的体现

杨宪益、戴乃迭对中国文化的推崇是不言而喻的。他们以中国文化为参照,积极地影响英语世界中人们的价值观。在中英两种语言的转化过程中,他们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把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完整地呈现给西方读者,并因此来影响西方世界的文化样式。在半个多世纪的翻译事业中,他们向西方传达了一个真实的中国形象,并向西方昭示了长期在西方话语霸权阴影下被扭曲、被改写的中国文化的真实面貌。翻译作为一种交流的手段和方式,对中外文化的沟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杨宪益、戴乃迭是优秀的译者,在古今中外的译坛上,几乎不能找到像他们那样既精通目的语又有扎实的源语文化功底的译者,他们在译作中体现的“信”和“达”的标准,对于中国文化的向外输出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一)“信”的标准——译文准确传神以求忠实

所谓“信”,是指译文必须准确忠实地传达原文的内容和风格。杨宪益博学多才,在中英文两方面都有极高的造诣,这对于他们的翻译事业是至关重要的。杨宪益在回顾自己学习英语经历的一篇文章中讲到:“我在中学和大学读书时,课余看的书比较多,中外古今都有……因涉猎方面比较多,也获得了一些广泛文化知识,这在翻译工作中也还是有用的。我遇到不少爱好翻译工作的年轻朋友,他们在翻译中感觉苦恼的,往往是由于知识面太窄,缺乏各方面的广泛知识,这样英文语法再好,也翻译不出来原意。”[11]20-21正是因为扎实的中文功底,在翻译过程中,杨宪益才能充分理解作者的真实意图和原文的行文风格。

例一:

ST:坟头上土脉犹湿,架儿上又换新衣。(《窦娥冤》,第二出)

TT1:Before their husbands’graves are dry,

They set aside their mourning for new clothes.[12]25

TT2:The earth on the grave is not yet dry,

And the dresses on her stand are changed for new.[13]132

例一选自《窦娥冤》第二折,是对婆婆软弱动摇的讽刺,表现了窦娥的义重情深。根据顾学颉的注释,“坟头上土脉犹湿”指的是“古代传说故事:一个妇女用扇子扇死去不久的丈夫的坟土,庄周问她为什么这么扇?她说:丈夫曾对她说,坟上的土干了,她就可以改嫁别人,因此,她想赶快扇干坟土。这里是说,没等坟土干就想改嫁。”[14]26杨宪益显然对这一典故是了然于心的,因此译文1中明确了这里的坟头指的是婆婆已故丈夫的坟头,窦娥的公公早年已去世,而婆婆此时急于改嫁,这个事实刚好与典故相一致。虽然戏剧语言要求简洁明快,但是在翻译过程中,杨宪益、戴乃迭二人还是尽量将这一饱含中华文化特色的典故思想传达给了英语语境中的人们。而译文2显然没有明确这一点,使原文意思的传递大打折扣。

(二)“达”的标准——译文明白通顺以求晓畅

所谓“达”,是指译文要通顺晓畅,文法符合译入语的表达规范,这就要求译者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拘泥于源语的文法结构,把译文流畅地呈现给译入语语境中的人们。显然翻译必须达意、传神,符合译入语的语言习惯。如果翻译者们根本不考虑译入语读者的表达习惯,一味突出文化差异,不禁使人怀疑这样的翻译作品译入语读者究竟能理解多少。杨宪益具有深厚的中文文化造诣,戴乃迭以英语为母语,他们之间亲密无间的配合使他们呈现的译文流畅漂亮。在回忆戴乃迭的文章中,杨宪益曾经提到:“我们合译中国文学名著时,一般是由我翻译初稿,然后由乃迭修改英文,成为定稿。”[3]80可以想象,这样的译文能在最大程度上符合英语世界读者的语言特点和表达习惯。

例二:

ST:小子赛卢医的便是。自从赚蔡婆婆到郊外,欲待勒死,撞见两个人救了。(《窦娥冤》,第二出)

TT:I am Doctor Lu.I lured Mistress Cai outside the town and was just going to strangle her when two men rescued her.[12]21

汉语是重意合的语言,经常采用主题—述题(topic-comment)的句式,主语的句法功能弱,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句子意思的理解;英语则是重形合的语言,主语的句法功能强,是谓语讨论、描写或叙述的对象,因此是句子的关键成分。在例二中,原文第一句已经交代主语是赛卢医了,因此第二句的主语悉数省略。而在译文中,译者补上主句的主语I,并将最后一个动词降格为时间状语从句,主语换成了two men,句式实现了多样化,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意思也非常明确,不会引起丝毫的误解。

杨宪益、戴乃迭译文的忠实、晓畅是众所周知的。在2009年9月17日,中国翻译协会授予杨宪益“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时,中国外文局常务副局长、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郭晓勇在颁奖仪式上说:杨宪益先生翻译的中国文学作品,译文准确、生动、典雅,从先秦文学,一直到中国现当代文学,跨度之大、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影响之深,中国翻译界无人能企及。

杨宪益和戴乃迭的翻译观是超前的。在他们的眼中,翻译行为不再是一种单纯的译出语和译入语语码之间的转换,而是忠实晓畅地将中华文化移植到英语国家的跨文化活动。目前世界各国之间交流日益密切,全球文化的多样性特征越来越明显,单纯的字对字的语言翻译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各国之间的交流互动。人们渴望了解异域文化的差异性、多彩性,杨宪益、戴乃迭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用他们忠实、晓畅的文化翻译策略将他们的翻译事业定位在了文化输出的层面上,为中华文化走出国门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杨宪益,著.薛鸿时,译.杨宪益自传[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14-339.

[2]邹广胜.谈杨宪益与戴乃迭古典文学英译的学术成就[J].外国文学,2007(5):123.

[3]杨宪益主编.我有两个祖国——戴乃迭和她的世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7-69.

[4]廖七一.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362.

[5]王宁.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J].中国翻译,2009(5):20.

[6]刘泽权,刘超朋,朱虹.《红楼梦》四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初探[J].中国翻译,2011(1):60-64.

[7]刘晓琳.评价系统视域中的翻译研究——以《红楼梦》两个译本对比为例[J].外语学刊,2010(3):161-163.

[8]刘力语.析《红楼梦》两个译本中“小人物”名字的翻译[J].语文学刊,2010(2):55-56.

[9]周明芳,贺诗菁.《红楼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98-102.

[10]姜秋霞,郭来福,杨正军.文学翻译中的文化意识差异——对《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描述性对比研究[J].中国外语,2009(4):90-97.

[11]李赋宁,杨宪益,等著.识途篇——专家、学者、教授谈英语学习[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20-21.

[12]Yang Hsien-yi,Gladys Yang(translated).Selected Plays of Guan Hanq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1979:21-24.

[13]Liu,Jung-en.Six Yuan Plays: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M].London:Penguin Group,1988:132.

[14]顾学颉(选注).元人杂剧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26.

猜你喜欢

戴乃迭杨宪益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英译本后四十回底本考证
弟子规
弟子规
杨宪益与戴乃迭
《金丝小巷忘年交》
《五味人生:杨宪益传》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