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纪念昆曲申遗十周年“苏州昆剧传习所教师剧团”进京演出

2011-02-09翟风俭

艺术评论 2011年7期
关键词:昆剧杜丽娘汤显祖

翟风俭

今年是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世界首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十周年,又恰逢苏州昆剧传习所成立九十周年,为庆祝昆曲界这两大盛事,6月18日、19日,由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策划实施,苏州昆剧传习所教师剧团成员分别在北京恭王府大戏楼和中山音乐堂演绎传统昆曲。6月18日在恭王府大戏楼演出昆曲传统折子戏《双珠记·卖子》、《燕子笺·狗洞》、《西楼记·楼会》。6月9日在中山音乐堂演出传统昆曲叠头戏《牡丹亭》上本,包括《惊梦》、《慈戒》、《寻梦》、《写真》、《诘病》、《离魂》等六出戏。

1921年,苏州拙政园主人、狮子林主人等名流,眼见昆曲几近灭亡,便在苏州流浪儿童或穷人弟子中精选了50名9至14岁的少年,创办了“昆剧传习所”,培养了一批继承传统、能演能教、行当齐全的昆剧“传”字辈演员,使昆剧艺术得以薪火相传,“传”字辈演员在近现代昆曲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苏州昆剧传习所也成为近代昆剧的复兴基地。新中国成立后,仅存的几位昆剧前辈(年龄在七十左右)和“传”字辈师兄弟们(年龄在四十岁上下)重又挖掘、抢救、继承、整理昆剧遗产,培养新生代昆剧演艺人员,苏州于1953年至1960年间,先后分几批招收了“继”字辈、“承”字辈学员,1978年又招收有“弘”字辈学员,他们都曾得到“传”字辈老艺术家的悉心培养。20世纪80年代,苏州著名昆曲编剧、导演顾笃璜重组“昆剧传习所”,邀请“传”字辈艺人及其弟子为年轻演员授艺。而今,由“继”字辈和“承”字辈演员为主组成的“昆剧传习所教师剧团”,以挖掘、抢救、传承昆剧传统折子戏为中心任务,并力求昆剧的原真态为标准来演出昆剧。

现在,“继”字辈、“承”字辈大都已年过七旬,期望他们在舞台上再现辉煌已不可能,但他们身上承载着值得珍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昆剧传习所所长顾笃璜先生,已是83岁高龄的耄耋老人,他一直“顽固”地坚守着昆曲的传统,他认为,“加了太多现代元素的昆曲不是遗产,原汁原味的昆曲才是遗产”。“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剧本,也不是曲谱,而是舞台表演的一招一式。这个不能诉诸物质,只能通过人来传承。”顾笃璜先生对待昆曲的态度与理念和著名昆曲艺术家丛兆桓先生以及从事多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一贯坚持以“传承”、“保护”为主的田青先生很是契合,顾笃璜、丛兆桓两位老先生均已年过八旬,田青先生也已是六旬翁,在三位翁叟的坚持下,诞生了这两场演出。

近年来,昆曲在京城还是比较火热的,演出也很频繁。此次在恭王府大戏楼演出的三个传统折子戏《双珠记·卖子》、《燕子笺·狗洞》、《西楼记·楼会》等完全恪守传统,都是昆曲前辈徐凌云以及“传”字辈艺术家沈传芷、倪传钺、王传淞、薛传钢、朱传茗等亲传的看家戏,参加演出的“继”、“承”两辈老艺人平均年龄超过七十,他们在继承老一辈昆曲艺术家深厚功底的基础上,努力保持昆曲的原汁原味。

这次演出的《牡丹亭》是完全按照当年“传”字辈的表演来排演的。舞台布置比较简单,严格尊重旧制,呈现的是最别致的昆曲旧形式。五个演员、六人乐队。1983年,这个版本曾由原来的江苏省苏昆剧团首演,一代名伶张继青担纲主演,轰动海内。这部戏当时就是由顾笃璜导演,将近30年之后,83岁的顾笃璜再度把该戏搬上舞台,一招一式更有心得。顾笃璜力求按照汤显祖原著的旨意来排练此戏,他说:“我们的《牡丹亭》上集演出本节选整理的原则便是凡发现通行演出本有不当的改动,一律按原著改回来。”因此,在剧情处理上,有些地方与通行的版本是有不同的:

《游园》结尾处,通行演出本是:杜丽娘唱完【好姐姐】一曲,春香(念):“小姐,留些余兴明日再来耍子。”杜丽娘(念):“这园子委实观之不足!”汤显祖原著是:杜丽娘游园伤春,便要回房,(念):“去罢!”(现改为“春香,回去吧”)而春香贪玩,不愿回去,(念):“这园子委是观之不足也!”杜丽娘(念):“提他怎的也!”接唱【隔尾】,并绕场回房。很明显,这才是汤显祖的原意。又《惊梦》中通行演出本有十二月花神歌舞一节,汤显祖原著无此,我们亦据原著免去不演。

……

正如杜丽娘所言:“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也许,看了这两场戏,能让北京的观众了解最传统的苏州昆曲表演,此已足矣!

猜你喜欢

昆剧杜丽娘汤显祖
罗周昆剧创作论
《牡丹亭》梦境对杜丽娘人物形象的塑造与解读
昆剧新编戏《顾炎武》创作得失刍议
古典之美——古本昆剧《红楼梦传奇》学术研讨会综述
《牡丹亭》: 在每个人的心中,播种一颗美的种子
异域风光恰如故,一销魂处一篇诗
异域风光恰如故,一销魂处一篇诗
抚州市积极推进汤显祖名篇进教材
汤显祖《邯郸记》的喜剧色彩
汤显祖为戏成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