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交变磁场联合温针灸治疗老年颈性眩晕的近期疗效
2011-02-08顾晓美孙志成
顾晓美 孙志成
颈性眩晕又称椎动脉压迫综合征、椎动脉缺血综合征等,其以头颈部位置性眩晕为特点,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采用弱交变磁场联合温针灸治疗老年颈性眩晕32例,观察近期疗效,并与单纯温针灸及单纯弱交变磁场治疗进行对照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96例患者均为我院康复医学科2008年6月至2010年10月确诊的老年颈性眩晕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3组,每组32例。治疗组男15例,女17例;年龄62~81岁,平均(70.34±6.51)岁;病程7 d至5年。对照Ⅰ组男14例,女18例;年龄61~79岁,平均(68.76±6.89)岁;病程5 d至3.5年。对照Ⅱ组男16例,女16例;年龄62~80岁,平均(69.55±6.32)岁;病程6 d至4年。3组各项配对因素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1]:(1)以眩晕、头痛为主症,伴有颈项部疼痛不适,活动受限,可有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甚至猝倒;(2)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示不同程度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X线摄片示颈椎退行性病变,并可见颈椎正常生理弧度消失,节段性不稳定或钩椎关节增生,CT、MRI检查示颈椎间盘病变;(3)排除耳源性眩晕、眼源性眩晕、脑干小脑部非缺血性疾病以及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症所致的眩晕。
1.3 治疗方法对照Ⅰ组采用弱交变磁场治疗:采用清华德人公司生产的以弱交变磁场为治疗作用的SKB脑病生理治疗机,患者取坐位按要求佩戴治疗帽,治疗帽上有能产生低频负极性交变磁场的5个导子,导子放置于双侧额、颞及枕叶对应的头皮投影位置,磁场强度17 mT,每次30 min,每日1次,10 d为1疗程。对照Ⅱ组采用温针灸治疗:取穴:大椎、风池、颈椎夹脊穴(C3~C7)。患者取坐位,穴位常规消毒后,选用一次性针具,大椎穴向上斜刺0.5~1寸,捻转,平补平泻,以得气为度;风池穴以针尖朝向鼻尖斜刺1寸左右,提插捻转,平补平泻,以得气为度;C3~C7夹脊穴向脊柱方向斜刺0.5~1寸,提插捻转,平补平泻,以得气为度。后选取2~3个穴位将一段1寸长艾条套于针柄上进行温针灸,燃尽一段为1壮,每针各灸1~2壮,留针30 min,每日1次,10 d为1疗程。治疗组先采用温针灸治疗,仪器、方法同对照Ⅱ组,后采用弱交变磁场治疗,仪器、方法同对照Ⅰ组。以上3组治疗期间停用其他治疗方法,2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
1.4 疗效评价采用王楚怀等[2]所制定的颈性眩晕患者症状与功能评价量表,该量表包括眩晕、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和社会适应等5大项,每项分5个等级,满分30分。3组患者于治疗前及治疗2疗程后进行量化评分。
1.5 统计学处理所有计量资料以¯x±s表示,应用SPSS 14.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组老年颈性眩晕患者治疗前症状与功能评估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对照Ⅰ组与对照Ⅱ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照Ⅰ组与治疗组及对照Ⅱ组与治疗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见表1。
表1 3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与功能评估分值比较(n=32±s,分)
表1 3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与功能评估分值比较(n=32±s,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治疗组比较,△△P<0.01
组别治疗前治疗后对照Ⅰ组14.74±2.4524.68±2.41**△△对照Ⅱ组15.08±2.4323.55±2.44**△△治疗组15.12±2.4526.97±2.46**
3 讨论
目前对于老年颈性眩晕的研究很多,导致眩晕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方面:(1)颈椎间盘退变,缩短了颈椎长度,致使椎动脉发生扭曲;(2)颈椎肥大性增生,骨赘突入椎动脉管,压迫椎动脉使其管腔弯曲狭窄或骨刺等刺激交感神经系统,引起交感神经异常兴奋导致椎动脉痉挛[3];(3)椎动脉本身随着年龄增大,颈部活动屈伸牵拉过多,伸展性和弹性降低发生延长、弯曲等退行性变化,使椎动脉供血减少[4];(4)颈本体感觉敏感性改变[5]。目前治疗主要有针灸、理疗、封闭、手术、牵引等。封闭、手术属创伤性治疗因而不易被老年患者所接受;牵引又因老年人多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而较少被采用。针灸、理疗不良反应小,费用低,易于为老年患者所接受,而临床研究发现多种疗法综合治疗颈性眩晕较单一疗法效果更为显著[6-7],因此我们采用弱交变磁场联合温针灸治疗颈性眩晕观察近期疗效,并与单纯温针灸及单纯弱交变磁场治疗该病作比较,以寻求最佳治疗效果。
磁疗作为物理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早已在神经精神科领域被应用。弱交变磁场穿透性好,可以很容易透过皮肤和颅骨达到深层组织,作用于双侧额叶、颞叶及枕叶,通过影响相应脑区域神经细胞的生物电活动[8],从整体上调节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过程。一定强度的磁场可以干扰和抑制异常脑电和脑磁的发生并增加脑细胞膜的稳定性;改变多种生物活性的物质,改变神经细胞的代谢,影响血流量,从而调整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9];通过加快微循环、促进神经营养因子表达和神经细胞的分化与再生、减少自由基生成等综合因素发挥其神经保护作用[10];降低上行激活系统的兴奋性,有利于大脑细胞的重整;利用其对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明显改善颈性眩晕的症状。
大椎穴为督脉经的要穴,与手足三阳经相交会,颈夹脊穴亦靠近督脉。督脉为阳脉之海,其脉入髓,上达清阳之窍,下及元气之根,统摄周身的阳气。针刺大椎及颈夹脊穴可鼓舞人体正气,振奋阳气。风池穴为手足少阳与阳维脉的交会穴,阳维又可维系诸阳经脉,使气血循于经脉。针刺风池可生发阳经之气,使之上注于脑,髓海得养则眩晕渐消。艾灸的温热作用,可通过毫针直达椎动脉及周围组织,使椎基底动脉供血加速,缓解软组织对椎动脉的压迫,解除椎动脉的痉挛,以消除眩晕症状。
为了比较3组老年颈性眩晕患者的近期治疗效果,我们应用颈性眩晕患者症状与功能评价量表作了对比观察,该量表重测信度及准测效度较好,内容及结构基本合理可行[2]。从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3组老年颈性眩晕患者治疗前症状与功能评估分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前、后各组组内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对照Ⅰ组与对照Ⅱ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Ⅰ组与治疗组及对照Ⅱ组与治疗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因此我们认为弱交变磁场联合温针灸治疗老年颈性眩晕较单纯温针灸及单纯弱交变磁场治疗近期效果更为显著。
本研究结果说明弱交变磁场联合温针灸治疗老年颈性眩晕疗效显著、简单易行、易于让老年患者所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189.
[2]王楚怀,卓大宏.颈性眩晕患者症状与功能评估的初步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8,13(6):245-247.
[3]陈智新,陈远国.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颈性眩晕60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4,11(4):246.
[4]谭远超.实用骨科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65.
[5]许敬人,房敏,沈国权,等.颈椎病患者头回复至中立位的能力测定[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0,22(4):223-225.
[6]吕颖,蔡攀,周基松,等.针灸治疗颈性眩晕概况[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9):71.
[7]侯立皓,欧阳刚,顾晓美,等.耳压加经颅磁刺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实用老年医学,2010,25(1):65-67.
[8]Ossenkopp KP,Cain DP.Inhibitory effects of acute exposure to low-intensity 60Hz fields on electrically kindled seizures in rats[J].Brain Res,1988,442(2):255-260.
[9]王玉平,王德泉,崔莉莉,等.弱交变磁场缓解脑生理性疲劳[J].中国临床康复,2002,7(6):1922-1923.
[10]苗玲,蔡琰.磁场生物学效应在神经精神科领域的作用[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5,27(3):184-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