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解文言实词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011-02-08曹保顺
曹保顺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掌握文言实词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文言实词数量多,大多数文言实词具有多义性,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难点,也是高考文言文考查的热点,每年高考必考。
文言实词的考查,命题十分灵活,一般采用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的方式主要有:(1)判定所选的几个词语的解释哪一个错误或正确;(2)题干举例提出某种实词现象(如偏义复词、古今异同词等),要求从选项中找出与这一现象符合的项;(3)与现代汉语比较,找出所选的加点的文言实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或不同的一项;(4)通过句子翻译或选择正确的句子翻译来考查对关键实词的理解等。
推断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时可采用如下一些方法和技巧:
一、结合课本联想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当考场上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文言实词时,我们可以联想课文中有关语句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例如“扬州辟从事吏”中的“辟”的解释,就可以与课文《张衡传》中的“连辟公府不就”的“辟”相比照,就容易得出“征召”的意思。
【高考真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010年高考广东卷)
【解析】本题答案为D。A项中的“语”是动词,读作yù,一般有告诉、告诫两种义项,无“谈论”之意,结合语境此处应为“告诉”之义。该义项在语文课本中很常见,如粤教版教材《郑伯克段于鄢》中的“公语之故,且告之以悔”。B项中的“委”字作动词时有如下几个义项:①顺从;②托付,交付;③丢弃,抛弃;④放置;⑤推卸,推脱;⑥积蓄,累积;⑦坠,下垂。根据语境,此处应取“丢弃,抛弃”之义。这种义项虽在课文中并未出现过,但“委”字对考生来说并不陌生,如《过秦论》中有“委命下吏”,《琵琶行》中有“委身为贾人妇”等。C项中的“识”在例句中应是“认识,辨识”的意思,此义项在课文《孔雀东南飞》“新妇识马鞍”、《游褒禅山记》“独其为文犹可识”等句子中出现过。
二、紧扣语境推敲
语境就是语言环境,它可分为句子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所谓内部环境是指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环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每个词语虽然都有它自己的含义,但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往往含义不同,或为本义或为引申义或为比喻义,只有紧扣语境,才能确切地解释词语。如课文中的例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联系全篇及背景看,渔工水师虽知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但因文化水平低,不能用文字记载下来,因此这句中的“言”可推断为“记载”之义。
【高考真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0年高考全国卷Ⅰ)
【解析】本题答案为B。B项中的“宠”字,可以解释为宠爱、荣耀、骄纵等义,但这个词的语境是王祎做南康府的同知时,多有惠民措施,皇帝赐他金带以使他荣耀。因此“宠”在句中为使动用法,是“使……荣耀”的意思,因此B项的解释是不符合文意的。A项的“报”字是一个多义词,可以表示报答、报复、答复等意义,结合词的语境,此处解释为“答复”是正确的。C项中的“祈”解释为恳求,D项中的“法”解释为效仿,是这两个词的基本用法之一,也是符合语境要求的。
三、对称结构互训
古人喜欢讲究对称美,古诗文中的对偶句、排比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非常多。这些结构相似的句子或词组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相对或相反。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词语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通过已知词语的结构或词性,推断未知词语的结构或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如课文中“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这两句中以“而”表并列,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为并列关系,“圣君治国”当翻译成“圣明之君,治平之国”。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对应。全句可译为:亡国破家的事件一个连着一个,而圣明的君主和清平的国家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过了。
【高考真题】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2010年高考湖北卷)
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
【解析】文言文翻译的基础是理解,而对文意的理解又取决于对文中实词与虚词的理解。需要翻译的这个句子由对仗句组成,“耕”与“用”相对,“督”与“计”相对。 “耕者”,无疑是“耕种的人”,由此可推知下句“用者”即消费的人;“督”是督责,此处结合语境应是被督责,由此可推知下句“计”应为计算之义。因此此句可译为:被耕种的人不再被督责尽力耕种,消费者不再根据收入确定支出。
四、语法分析定性
文言文中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我们可以由语法结构来推断词性,进而推断词义。如“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的“应”如何解释?从词的语法结构来看,“应”与 “节”搭配,是“应节拍”即“和着节拍”的意思,“应”可作动词“和着,随着”讲。又如“(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中的“应”又当什么讲呢?依据词的语法结构,句中的 “应”与“对”连用,都处于谓语动词的位置,“对”为“回答”之意,故“应”可当“应答”讲。
【高考真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0年高考新课标卷)
【解析】本题答案为D项。我们可以根据语法结构来进行分析。“贼非吾主敌”的意思是“贼兵本来不是我主人的对手”,后一句中“盍”是表疑问的词,意为“为什么”,“降”为动词“投降”,因此“趣”应为一个修饰“降”的副词,结合语境可知此处“趣”应为“赶快”,试卷中用“归顺”来进行干扰,不符合原文意思。A项中的“杖”,B项中的“翼”,C项中的“徇”,后面所带的词语均为名词,根据语法结构分析这三个加点的词均应为动词,因此结合语境,A、B、C三项的解释是正确的,符合上下文文意。
总之,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求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掌握以上规则,积累一定量的文言知识,打好坚实的基础,掌握正确的方法和技巧,就可以达到目的。
【即学即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辛未,李愬命马步都虞侯、随州刺史史旻等留镇文城,命李祐、李忠义帅突将三千为前驱,自与监军将三千人为中军,命李进诚将三千人殿其后。军出,不知所之。愬曰:“但东行。”行六十里,夜,至张柴村,尽杀其戍卒及烽子。据其栅,命士卒少休,食干糒,整羁靮,留义成军五百人镇之,以断朗山救兵。命丁士良将五百人断洄曲及诸道桥梁,复夜引兵出门。诸将请所之,愬曰:“入蔡州取吴元济。”诸将皆失色。监军哭曰:“果落李祐奸计!”时大风雪,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天阴黑,自张柴村以东道路,皆官军所未尝行,人人自以为必死,然畏愬,莫敢违。夜半,雪愈甚,行七十里,至州城。近城有鹅鸭池,愬令击之以混军声。
自吴少诚拒命,官军不至蔡州城下三十余年,故蔡人不为备。壬申,四鼓,愬至城下,无一人知者。李愬、李忠义其城,为坎以先登,壮士从之。守门卒方熟寐,尽杀之,而留击柝者,使击柝如故。遂开门纳众。及里城,亦然,城中皆不之觉。鸡鸣雪止,愬入居元济外宅。或告元济曰:“官军至矣!”元济尚寝,笑曰:“俘囚为盗耳!晓当尽戮之。”又有告者曰:“城陷矣!”元济曰:“此必洄曲子弟就吾求寒衣也。”起,听于廷,闻愬军号令曰:“常侍传语!”应者近万人。元济始惧,曰:“何等常侍,能至于此!”乃帅左右登牙城拒战。
时董重质拥精兵万余人据洄曲,愬曰:“元济所望者,重质之救耳!”乃访重质家,厚抚之,遣其子传道持书谕重质。重质遂单骑诣愬降。
愬遣李进诚攻牙城,毁其外门,烧其南门。民争负薪刍助之。晡时,门坏,元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是日,申、光二州及诸镇兵二万余人相继来降。
——节选自《资治通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时大风雪,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
(2)元济尚寝,笑曰:“俘囚为盗耳!晓当尽戮之。”
(3)元济始惧,曰:“何等常侍,能至于此!”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算术求积尺之法,古法:凡算方积之物,有立方,谓六幂①皆方者。其法再自乘则得之。有堑堵,谓如土墙者,两边杀,两头齐。其法并上下广,折半以为之广以直高乘之,以直高以股,以上广减下广,余者半之为勾。勾股求弦,以为斜高。有刍童,谓如覆斗者,四面皆杀。其法倍上长加入下长,以上广乘之;倍下长加入上长,以下广乘之;并二位,以高乘之,六而一。隙积者,谓积之有隙者,如累棋、层坛及洒家积罂之类。虽似覆斗,四面皆杀,缘有刻缺及虚隙之处,用刍童法求之,常失于数少。余思而得之,用争童法为上位;下位别列:下广以上广减之,余者以高乘之,六而一,并入上位。假令积罂:最上行纵横各二罂,最下行各十二罂,行行相次。先以上二行相次,率至十二,当十一行也。以刍童法求之,倍上行长得四,并入下长得十六,以上广乘之,得之三十二;又倍下行长得二十四,并入上长,得二十六,以下广乘之,得三百一十二;并二位得三百四十四,以高乘之,得三千七百八十四。重列下广十二,以上广减之,余十,以高乘之,得一百一十,并入上位,得三千八百九十四;六而一,得六百四十九,此为罂数也。刍童求见实方之积,隙积求见合角不尽,益出羡积也。履亩之法,方圆曲直尽矣,未有会圆之术。凡圆田,既能拆之,须使会之复圆。古法惟以中破圆法拆之,其失有及三倍者。余别为拆会之术,置圆田,径半之以为弦②,又以半径减去所割数,余者为股;各自乘,以股除弦,余者开方除为勾,倍之为割田之直径③。以所割之数自乘倍之,又以圆径除所得,加入直径,为割田之弧。再割亦如之,减去已割之弧,则再割之弧也。此二类皆造微之术,古书所不到者,漫志于此。
——节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注]①六幕:指长方体的六个面。②径:圆弧的直径。弦:直角三角形的斜边。③直径:这里指圆弧的弧长。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似覆斗,四面皆杀,缘有刻缺及虚隙之处,用刍童法求之,常失于数少。
(2)履亩之法,方圆曲直尽矣,未有会圆之术。凡圆田,既能拆之,须使会之复圆。
【参考答案】
一、1.(1)但:只管。 (2)戍:防守。 (3)旌:旗类的总称。 (4)廷:同“庭”,院子。 (5)抚:安抚。 (6)谕:劝告。
2.(1)此时风雪大作,旌旗为之破裂,人马冻死者前后都看得见。(2)吴元济还在睡觉,笑着回答说:“俘囚作乱罢了,天亮后当杀尽这些家伙。”(3)吴元济才开始害怕,说:“常侍是什么样的人,竟然能够到达这里!”
二、1.D (D中的“微”依据文意应为“精微”的意思,其他各项均符合文中语意。)
2.(1)(它们)虽然像倒扣的斗,四个侧面也都是斜的,但由于边缘有残缺和空隙的地方,如果用刍童法来算它,得出的数目常常比实际的少。(2)丈量土地的算法,方、圆、曲、直的都有了,但没有会圆的算法。凡是圆形土地,既能够拆开它,又必须使它合起来能恢复圆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