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脂古城
2011-02-05杨永存姬铖
◎文/杨永存 图/姬铖
提起陕北米脂,人们总会想到貌倾天下的美女貂蝉,总会想到名扬天下的闯王李自成,也会想到秀甲天下的“米脂婆姨”。然而,在这些名人的背后,具有浓厚历史文化的米脂古城却鲜有提及。在历经数百年的岁月剥蚀和人为损毁之后,这座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古城,仍然保存了完好的整体格局。林立的店铺,规整的四合院,雄浑的殿堂透出的古风古韵,向世人诉说着它的历史沉浮。
古城古街古窑洞
米脂古城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主要以东大街、北大街为主骨架,其它巷道呈不规则网状分布于大街两侧,形制保存基本完好。其中东大街由十字口至东门长约480米,两侧店铺林立,是风貌保存最为完整的古街;北大街由十字口至北门长约340米,两侧建筑多以住宅为主。全城设有东、南、北3座城门,现仅存北门。
米脂具有近千年置县史,古城街道上最具特色的就是窑洞,因其营造形态独特,从而成为了米脂文化的象征,这些窑洞以四合院为主格局,面积达2平方公里,皆依山就势而筑,庭院布局奇巧,工艺精湛。
米脂古城一条街现住人口3.8万,几百年过去了,东大街的枣园巷、儒学巷、安巷子、北城巷等巷道,格局未变名称未改,风貌依旧。散落其间的高家、杜家、常家、冯家、艾家等众多明清窑洞式大院,每个院落的影壁、廊檐、抱石鼓、月亮门、垂花门、窗棂花、门楼样样精彩,虽历经世事变迁,保存仍较完好。
人才辈出的小城
这次探访米脂古城,是从东门开始的。行走在古老街区,每挪动一步很可能就会拾到一段动人的历史故事。建于1496年的东大街文庙大成殿,后为东大街小学占用,从这所小学走出了刘澜涛、马文瑞等老一辈革命家。而城内的米脂女校更是培养了高佩兰等数十位妇女解放运动的杰出代表。在东大街19号的一座老图书馆,还可以看到由林伯渠于1948年亲笔题写的“斌丞图书馆”馆名石刻。
70岁的米脂中学退休教师高治元住在东大街新民巷的一座四合院里。在他看来,这院落是高家后人引以为豪的资本。祖先高庆曾起兵数万抗元,后归顺明朝受封将军,这支高姓成为当今人数庞大以米脂县为核心的陕北高氏族群的主体部分。清代有高增融等4位进士,以及后来的共和国第一批少将高维嵩等,都是来自古城的几个高家大院。高治元翻着宗谱说,史实全部记载在里面,过去家族里有权倾一方的官宦,有经商的富户,而更多的是教书育人之辈。
沿着高家院落东侧巷道的缓坡向上走,四合院一座接一座,其中有光绪年间曾任四川知县的李蕴华进士故居,与其为邻的是历史小说《永昌演义》的作者李健侯故居。李健侯因当年得到毛泽东的赏识,聘请他当了边区的参议员,但故居被其后人变卖,年久失修,面临塌落。
据史料记载,在米脂古城的窑洞大院内,明清两朝共走出了9位官宦,24位文武进士,这些散发着黄土文化的古老民居,足以显示那时当地社会的富足,也是米脂人民对中华“民居文化”的重大贡献。
百年民居今安在?
位于米脂古城北大街的51号高家大院主人高宏恩说,据祖辈相传,他家的四合院是由修建李自成行宫的工匠亲手营造,距今有300多年历史。正面5孔砖石窑外搭木质廊檐,甚是壮观,可惜年久失修,2008年已被拆除,拆除前拍摄了照片以保存资料。
高宏恩认为,这些窑洞古建筑群一旦被认定为文物,那么政府就应该承担一部分维修费用,如果仅靠住户自己来修复实在力不能及。类似上述现状,在米脂古城里均属普遍现象,因住户没有能力按照修旧如旧的标准来修复古建,为安全起见要么搬离任其塌毁,要么随意加固新建,对原有的遗存造成了人为破坏。有的居民将古窑洞拆除后,在原址建起了现代房屋,这极大地毁灭了原有的院落风格和聚居环境。
随行的文化部门干部高海银说,有的四合院民居曾有高大的门楼,或年久失修自然倒塌,或遭受战争炮火而消失。一些屋角的精美脊兽在后来的文革“破四旧”中也遭劫难,现在保存完好的已经不多。
期待人文精神复苏
据了解,米脂窑洞古城一条街(东大街、北大街)内的柔远门、大成殿、杜斌丞故居、常平仓(县衙)先后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米脂古城一条街被省政府公布为第五批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安美院院长杨晓阳认为,米脂窑洞古城是中国建筑环境文化艺术中不能少的一个环节,并且希望把窑洞古城做成国家项目。
目前,按照大文化大旅游大经济的理念,米脂县提出了一套保护管理对策,通过加强对窑洞古城一条街旅游资源的挖掘、开发、利用,着力打造旅游目的地,并计划编制“米脂古城一条街专项保护规划”,对古城进行整体保护。其次,将窑洞古城整体申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地政府还计划将古城一条街包装成一个大项目,进行引资融资,采取由点到线再到面的递进修复保护措施,并将古街投入保护与管理纳入全县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之中。不论哪一种保护与管理思路,只要能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利用,米脂古城一条街定会在酣睡中苏醒,也会为米脂带来人文精神的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