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手足口病疫情分析及中医药诊治体会※
2011-02-03唐金模陈国良
● 唐金模 陈国良
厦门市手足口病疫情分析及中医药诊治体会※
● 唐金模*陈国良▲
手足口病 厦门 疫情分析 中医药诊治
手足口病(Hand-food-mouth disease 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婴幼儿常见传染病之一,最早在1957年由新西兰Seddno首次报告,1958年加拿大Robinson从患儿粪便和咽拭子标本中分离出柯萨奇病毒,1959年在英国伯明翰流行时Alsop氏等首先提出HFMD命名,1969年由美国首次确认肠道病毒EV71,1969~1970年日本曾暴发过大流行。欧洲、美洲和亚洲多个地区相继发生大流行;我国自1981年在上海首先报道,其后北京、河北、天津、吉林、山东、湖北、青海、广东、台湾等都有发病,除西藏自治区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病例报告。2008年春季手足口病在我国安徽局部范围引起了大流行,少数重症患儿死亡,引起了政府和社会高度关注,于当年5月2日把手足口病列入丙类传染病,制定了防治指南,并认识到中医药防治手足口病有明显优势,我们在临床实践中也体会到运用中医药辨证论治普通型的手足口病,确实有良好效果。
手足口病的最常见的病毒为柯萨奇病毒A16(coxsackievirus 16,CoxA16)和肠道病毒71(enterovirus71,EV71)[1],多发生于 5 岁以下的婴幼儿,临床以发热和手、足、口腔及臀部等部位的皮疹、溃疡为特征[2]。少数患者可引起心肌炎、神经源性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严重并发症,可危及患儿生命。根据我国卫生部的统计数据,2009年,中国大陆HFMD报告病例数1155525例,死亡353例,死亡率30.55/10万[3]。2010年1月1日至7月31日,我国共报告手足口病例1346504例,死亡736例,死亡率54.66/10万,不仅仅发病人数远远超过2009年全年,且病死率为2009年的1.79倍。手足口病疫情并未得到理想的控制,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已成为我国最为严重的传染病疫情之一。2010年3月,我院作为主要参研单位之一,参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9年度传染病行业重大专项“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普通型)临床方案及诊疗规律研究”科研项目。本文就2010年1月1日至7月31日厦门市手足口病疫情及我院中医药诊治手足口病体会简述如下:
1 疫情概况
1.1 发病率 2010年1月1日~7月31日全市6个区均有报告,共报告3520例手足口病病例,其中重症病例44例,死亡2例(均为EV71阳性);报告发病率为141.37/10万;实验室确诊病例1223例,实验室确诊率34.7%。
1.2 时间分布 见图1,发病从3月初开始呈逐周上升趋势,第20周报告病例数最多,之后呈下降趋势,各周报告病例数均高于去年同期
1.3 疫情特点 ①我市手足口病防控形势仍然比较严峻;②手足口病疫情主要流行于流动人口密集地区;③表现为分布广、疫点多;④婴幼儿比例大,以学龄前散居儿童为主;⑤持续时间长,全年均可发病;⑥与往年比较疫情正处于上升阶段;⑦每年在4月至7月份间达到高峰,尤其在第20周前后出现明显的高峰期。
图1 厦门市2010年手足口病发病时间分布情况
2 病原谱分析
全部3520例临床诊断病例中,2024例送检了肠道病毒,阳性者1223例,送检阳性率60.4%。本文以2024例送检了肠道病毒的病例为对象,对厦门市2010年1~7月份手足口病病原谱做简要分析。
2.1 病例与方法
2.1.1 病例来源 全部2024例患儿均为2010年1月1日~2010年7月31日厦门市各医疗机构接诊或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其中44例为重症型(含死亡2例),其余均为普通型,患儿来源地覆盖厦门全市,包括位于厦门岛内的2个行政区和厦门岛外的4个行政区。临床诊断标准均依照卫生部颁发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所规定的临床诊断标准,即:发热伴手、足、口或臀部皮疹。全部病例均有发疹,部分病例无发热。
2.1.2 检测方法 检测单位:厦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方法是以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的肠道病毒71型(EV71)核酸检测试剂盒(PCR-荧光探针法)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 A16)核酸检测试剂盒(PCR-荧光探针法)进行检测,所有检测均在ABI7500型荧光PCR仪上进行,具体操作方法、循环条件和结果判定依照试剂盒使用说明书。
2.2 结果
2.2.1 肠道病毒阳性率 2024例患儿中,1223例肠道病毒阳性,总体阳性率60.4%。其中,EV71阳性率42.6%(863/2024),Cox A16阳性率 17.8%(360/2024),未检出EV71和Cox A16同时阳性者。
2.2.2 不同类型标本肠道病毒阳性率 咽拭子肠道病毒阳性率61.1%(1214/1986),粪便肠道病毒阳性率78.1%(121/155),疱疹液肠道病毒阳性率12.9%(12/93),粪便标本阳性率较高、疱疹液标本阳性率最低(χ2=108.269,P=0.000)。
2.2.3 肠道病毒谱分析 全部1223例肠道病毒阳性者中,EV71阳性者863例,构成比70.6%;Cox A16阳性者360例,构成比29.4%,提示EV71是2010年1月~7月厦门市流行的手足口病优势病原体。
2.2.4 不同病程日肠道病毒阳性率 第1病程日阳性率 3.9%(78/2024),第 2病程日 29.2%(592/2024),第3病程日21.2%(430/2024),第4病程日以后6.1%(123/2024),提示第2和第3病程日肠道病毒阳性率较高(χ2=703.663,P=0.000)。
2.3 特点分析 第一,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个血清型,如Cox A4型、Cox A5型、Cox A7型、Cox A9型、Cox A10型、Cox A16型,Cox B2型、Cox B5型、Cox B13型,埃可病毒和EV71等,其中以EV71型及Cox A16最为常见,但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每年流行的病毒型别并非固定,而是常有改变[4,5];再者,尽管肠道病毒的理化和生物学特性相似,但毕竟不同的肠道病毒其致病力等生物学特性各异,如,重症患者和病死者中,多数患者感染的肠道病毒是EV71[6]。因此,了解某时期、某地手足口病病原谱,对指导制定防治方案、科学防控手足口病、以及重症病例预警等均有实际意义。第二,结果显示,EV71是厦门市2010年1月~7月间手足口病的优势病原体,在临床诊断病例中阳性率高达42.6%,占肠道病毒谱构成比高达70.6%,这种病原谱特征与2008年江苏省[7]、2008年广州市[8]和2008 年 ~2009 年广东省[9]手足口病病原体分布特征相似,也与全国范围内手足口病病原谱特征一致。本组患者中,未检测到EV71和Cox A16同时感染,这一病原谱特征有别于我国其它省份和地区[6-9],这一特征的流行病学意义和临床意义尚待进一步研究。第三,本组资料中,手足口病临床诊断病例肠道病毒阳性率(实验室确诊率)较高,至34.7%(1223/3520),显著高于2009年全国平均1.69%的实验室确诊率和部分兄弟医疗机构的实验室确诊率[7-9],其原因可能有:①随着手足口病相关知识在医护人员中普及和深入,临床诊断效率提高了;②肠道病毒检出率在第2病程日最高[7],本文病例中,49.1%(993/2024)的病例是在病程第2和第3日采集标本;③本组资料标本送检率较高。因此,应该尽可能在第2和第3病程日采集标本,最好在不同病程日多次采集标本送检,并进一步提高标本送检率,以提高临床诊断病例的实验室确诊率。
3 中医药诊治体会
中医古代文献中没有手足口病的专门记载,但在宋代《小儿药证直诀》中载有“其疮出有五名,肝为水疱,以泪出如水,其色青小。”“病疱者,涕泪俱少,譬胞中容水,水去则瘦故也。”基本概括了本病的疱疹特点。后世温病学派将皮疹类疾病列为温病的重要内容。故目前国内学者多数认为本病当归属中医“时疫”、“春温”、“温病”、“湿温”范畴[10]。《温病条辨·解儿难》指出:“小儿肤薄神怯,经络脏腑嫩小,邪之来也,势如奔马,其传变也急如掣电。”故有极少手足口病患儿起病即见气分证候,甚则出现气营两燔,或热陷心包等重危证。
3.1 对本病病机转归特点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手足口病是外感时邪疫毒与肺、心、脾经内蕴湿热(毒)相搏,“随其虚处而所著”,外泄郁结肌表所致。肺主表,人身之华盖,风、湿、疫邪首犯肺卫,肺气失宣,上逆则咳嗽,窍道不利则鼻塞流涕,邪正交争则发热;脾主肌肉四肢,运化水湿及水谷精微,时疫之邪与脾经内蕴湿热相搏结,外泄于体表,则可在其病变经气循行部位(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见手、足、口红斑或疱疹;咽喉为胃之门户,时疫之邪与内蕴湿毒相搏结,上蒸口腔、咽喉,故口腔黏膜、咽喉见疱疹或溃疡;舌为心之苗,足太阴脾经上行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心脾两经湿热与邪毒循经上犯,则见舌面疱疹。若毒热炽盛,内犯气营,则患儿热重而疱疹密集,根盘红晕显著。
3.2 临床辨证用药体会 厦门地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常年气候以湿为重,一旦气候转暖则出现湿热交蒸而酿生本病。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受邪易从热化,故辨证以湿热为主。春季以湿为重,多见舌质红或淡红,舌苔黄腻或白腻,指纹多浮红或浮紫;4月后气温渐高,热象渐显,症多见高热,舌质红,苔黄腻,指纹多浮红或沉紫。下面依据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中医辨证治疗手足口病普通病例的分型并结合厦门地区的病例特点,现将中医辨证治疗普通型手足口病经验总结如下:
3.2.1 肺脾湿热证 此类患儿多症见低热,鼻塞流涕,咳嗽,口痛厌食,口腔内可见充血性小疱疹或溃疡,位于舌、颊黏膜及硬腭等处最多,手足掌背有斑丘疹,舌质淡红,苔薄微腻,指纹红紫。病因多为外感温热病毒和时邪疫毒。温热病毒和时邪疫毒多从口鼻而入,自鼻而入者,先犯肺卫,肺气失宣,出现肺卫表证;从口而入者,先犯脾胃,出现纳运失调等脾系症状。由于时疫外邪,从口鼻而入,内引伏蕴之湿热,邪正交争,发于肌表,故表现为肺卫症状,因邪毒尚未太甚,故仅低热,出疹亦不多,仅见手足部,舌淡红,苔微腻,指纹浮紫,为毒邪郁于肺卫兼挟湿之表证。因湿热疫毒郁于肺卫,其时疫疹初现,透而未彻,宜辛凉解表,助疹透发,即“在卫,汗之可也”之意,疹透则邪有外达之路。疫毒挟湿,又宜辅以清热化湿,使湿热分消,不致胶结,如是则表解、热清、湿化。故治以辛凉解表、清热化湿为主。选用银翘散合六一散加减。常用金银花、连翘、淡竹叶、薄荷、荆芥、牛蒡子、大青叶、薏苡仁、滑石、甘草。咽痛甚者,加元参、射干;口渴甚者,加花粉;舌苔腻而白可加藿香、香薷。临证中对湿重热轻之证,见四肢困顿、纳呆厌食、大便溏薄等兼证者,可视其湿热之偏重,选用三仁汤或甘露消毒丹加减。
3.2.2 湿热郁蒸证 此类患儿多症见高热,烦渴,口痛,流涎,小便黄赤,大便干结,手、足部丘疹较多,臂、腿及臀部亦出现且多数发展为疱疹,以灌浆疱疹为主,圆形或椭圆形,较水痘少,局部瘙痒,渗液,口腔溃疡,吞咽疼痛,舌红,苔黄腻,指纹紫暗。由于患儿素有脾胃湿热蕴伏,复加湿疫毒邪入侵,两者互加,湿热毒气,熏蒸交结,留恋气分不解,外发肌肤,上炎于口,缘脾主四肢,开窍于口也。以疱疹为主,乃湿热之象。高热烦渴,溺黄便干,舌红苔黄腻,指纹紫暗为湿热充斥所致。因湿热蕴伏脾胃,疫邪引动,郁蒸而成本证。治宜泻火清热,使脾胃之热解除;更辅以解毒利湿,使湿去热清,不致交结熏蒸为患。泻火包括心、脾、三焦之火,苦寒直折;解毒,宜清热消散,以解除郁热之火毒。故治以清热泻火、解毒利湿为主。选用黄连解毒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选用黄连、黄芩、金银花、野菊花、紫花地丁、蒲公英、白术、茯苓、绵茵陈、生甘草。口腔疱疹多者,加用灯芯草、生地;下肢、臀部疱疹明显者,加用怀牛膝、黄柏;水疱瘙痒,渗液较多,加地肤子、白鲜皮以清热解毒,燥湿止痒;高热者,加知母、连翘以清胃热;便秘者,加火麻仁、大黄以泻火清热。
根据如前所述的辨证加减用药我院收治64例手足口病患儿均治愈,疗程2~5天,说明中医药治疗普通型手足口病疗效满意,预后良好,与文献报道一致[11],无一例患儿向重型、危重型转化。我们认为从理论上说,发病早期运用中医药干预可以截断扭转病势,以控制病情进一步发展,服药后目前尚未发现副作用。但因本病病程多呈自限性,尚需做大样本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以获得中医药治疗本病安全有效的循证医学证据。
[1]Chatproedprai S,Theanboonlers A,Korkong S,et al.Clinical and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hand-foot-and-mouth disease in Thailand,2008 -2009.Jpn J Infect Dis.,2010,63(4):229 -233.
[2]Goksugur N,Hand,Food,and Mouth Disease.N Engle JMed.,2010,362;49.
[3]卫生部新闻办公室.卫生部公布2010年1月及2009年度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北京.
[4]Chang LY,King CC,Hsu KH,et al.Risk factors of enterovirus 71 infection and associated hand,foot,and mouth disease/herpangina in children during an epidemic in Taiwan[J].Pediatrics,2002,109(6):88.
[5]AbzugMJ.Nonpolio enteroviruses.In:Behrman RE,Kliegman RM,Jenson HB.Nelson textbook ofof pediatrics[M].17th ed.Philadelphia:Saunders,2003:1043 -1048.
[6]李 丽,郭正菊,谢 迪.2009年贵阳市住院儿童手足口病病原学及临床特点[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10,31(4):29 -41.
[7]李 亮,汪 华,史智扬,等.江苏省手足口病病原阳性检出率相关因素及病原学特征[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0(1):128-133.
[8]高璐璐,陈 清,钟小祝,等.广州市某定点医院2008年5~12月手足口病收治状况及病原学研究[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0,30(6):1333-1335.
[9]黎 薇,郭 雪,曾汉日,等.2008-2009年广东省手足口病病毒分离和鉴定[J].华南预防医学,2010,36(3):25 -27.
[10]汪受全,赵 霞.中医儿科学难点解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06-208.
[11]焦明花,文英花,徐晓维.手足口病209例临床分析[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09;3(4):124.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No:2008ZX10005-01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9年中医药行业专项计划项目(No:200907001-3)。
▲通讯作者陈国良,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唐金模,男,副主任医师。福建省中医药学会感染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主要研究方向:病毒性肝炎及新发、突发传染病的防治。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厦门市中医院(36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