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威市水土保持工程抗旱减灾效益分析
2011-02-01沈祥斌何丽华
沈祥斌,何丽华,郭 赟
(宣威市水务局,云南 宣威 655400)
宣威市水土保持工程抗旱减灾效益分析
沈祥斌,何丽华,郭 赟
(宣威市水务局,云南 宣威 655400)
水土保持;抗旱减灾;效益;分析;宣威市
2009年 7月至2010年4月,宣威市境内发生了自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特大干旱,通过对本次特大干旱下水土保持工程抗旱减灾成效调研分析,掌握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区农经作物损失减产情况。调研分析结果表明,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区在自然灾害中经济损失小,在特大干旱下对防止粮食、经济作物、果品减产效益十分明显。
1 问题的产生
2009年 7月至 2010年 4月,云南省宣威市境内发生了自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特大干旱,给全市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损失,并持续影响群众生活和工农业生产。截止到 2010年 4月,全市受旱作物面积 940.0 km2,其中绝收 679.33 km2。受旱作物主要是小麦、油菜、蔬菜及其他大春作物,粮食减产 3 800万 kg,损失蔬菜、饲草、果品、中药材、花卉等其他作物 15亿 kg。因旱造成 36万人、112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受旱人口涉及宣威市 26个乡(镇、街道)354个村(居)委会。干旱造成 18座水库、80个塘坝干涸,34眼机电井出水不足,水利工程蓄水比多年同期减少 30%。因严重缺水造成水电发电量减少 38%,新增缺粮人口 19.389万人,全市因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9.61亿元。
灾情发生后,水保部门迅速派出工程技术人员深入治理区指导群众抗旱,并对受灾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水保综合治理区受灾程度远远低于未治理区,水土保持工程起到了明显的抗旱减灾作用。为了清楚掌握水保工程的抗旱减灾功效,总结水土流失治理的成功经验,特对 2009—2010年宣威特大干旱水保工程抗旱减灾情况进行了调研分析。
2 区域概况
宣威市地处云南高原东北部,位于东经 103°35′30″— 104°40′50″、北纬 25°53′30″— 26°44′50″之间,全市土 地 总面 积6 053.20 km2,其中西部和西北部主要属长江流域,面积1 606.27 km2;其余属珠江流域,面积 4 446.93 km2。境内属云南高原向贵州高原过渡的斜坡地带,以高原中、低山剥蚀地貌为主,海拔 920— 2 868m,相对高差大。全市辖 26个乡(镇、街道)356个村(居)委会,总人口 144.2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9.94万人,少数民族人口 9.44万人。
区域内夏秋和冬春分别受海洋性和大陆性气团影响,形成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多种气候带并存的低纬高原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水集中,干湿分明。多年平均气温13.4℃,多年平均降水量986mm,雨季为 5月下旬至 10月底,期间降水占全年的 83%。当地农作物主要有玉米、稻谷、薯类、小麦、豆类,经济作物以烤烟、油菜为主。
2004年全省水土流失遥感调查结果显示,宣威市水土流失面积 3 167.7 km2,占其土地总面积的 52.33%。在水土流失面积中,轻度流失1 729.73 km2,占流失面积的 54.61%;中度流失1 164.6 km2,占 36.76%;强度流失 238.8 km2,占 7.54%;极强度流失 31.96 km2,占 1.01%;剧烈流失 2.62 km2,占 0.08%。由于特殊的地质、土壤条件,项目区水土流失较强的主要是坡耕地、荒山荒坡和疏林地,侵蚀类型以面蚀为主,有面蚀—细沟侵蚀—浅沟侵蚀—深沟切割—破沟的形成过程。每当暴雨过后,河道淤积,河床抬高,沟道两侧崩塌严重,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加剧了洪涝、干旱、风沙、滑坡、泥石流灾害,成为宣威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3 水土保持工作开展情况
宣威市从1998年开始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先后开展了“长治”工程、“珠治”工程、“国债”项目等,截止到 2009年底,各项工程完成情况如下。
(1)“长治”工程。“长治”工程从 1998年开始实施,至2009年,共开展了“长治”四期、六期、七期工程,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 312.81 km2,其中:坡改梯 1 866 hm2,水保林5 662.45hm2,经果林 2 678 hm2,植物篱 12.0 hm2,实施封禁治理 16 725 hm2,保土耕作 4 337.4 hm2;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包括整治塘堰 21座,建蓄水池(窖)1 830个、沉沙池 94个、谷坊1 452座、拦沙坝 75座,修沟渠、引水管路276.49 km,治理沟道6.5 km;辅助措施包括建沼气池 120个、省柴灶 40口,修田间道路29.68 km。
(2)“珠治”工程。“珠治”工程从 2003年开始实施,先后开展了“珠治”试点工程和“珠治”二期工程,至 2009年底,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 149.07 km2,其中:坡改梯 1 229.2hm2,水保林 3 444.2hm2,经果林 1 432.13 hm2,封禁治理 8 266.93 hm2,保土耕作 534.67hm2;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包括整治塘堰 4座,建蓄水池(窖)165个、沉沙池 37个、谷坊 149座,修沟渠、引水管路 132.95 km,整治沟道 9.11 km;辅助措施包括建沼气池268个,修田间道路 32.7 km。
(3)“国债”水土保持项目。“国债”水土保持项目从 1999年开始实施,先后开展了 6条小流域治理,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 87.49 km2,其中:坡改梯 632.2 hm2,水保林1 879.8 hm2,经果林 1 536.2 hm2,实施封禁治理 3 179.6 hm2,保土耕作1 521.2 hm2;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包括建蓄水池(窖)1 252个、沉沙池 6个、谷坊 156座、拦沙坝 9座,修沟渠、引水管路 42.23 km;辅助措施包括修田间道路 5.75 km。
4 抗旱减灾调查
为了摸清 2009—2010年宣威特大干旱水保工程抗旱效益,我们对项目区进行了调研,由于水保工程点多面广,要对水保工程抗旱效益进行全面调查,工作量非常大,因此采取典型分析法进行分析。
4.1 典型小流域选择
宣威市先后实施了“长治”、“珠治”、“国债”水土保持项目,其中“长治”工程从 1998年开始实施,“珠治”工程从 2003年起开始实施,“长治”工程实施时间较早,部分工程已产生了明显效益,“珠治”工程实施较晚,治理效益尚处于起步阶段。考虑到治理效益存在差距,结合项目实施情况,对“长治”工程和“珠治”工程各选择 1条小流域作为典型小流域进行抗旱减灾调查。选择的典型小流域分别是长江流域的杨梅山小流域和珠江流域的摩布小流域。
杨梅山小流域位于宣威市热水镇境内,流域面积 29.99 km2,治理前水土流失面积 24.33 km2。杨梅山小流域治理属于“长治”六期工程,于 2001年启动实施,共完成治理面积 15.62 km2,其中:完成坡改梯 107.9 hm2,水保林 528.7hm2,经果林82.1 hm2,封禁治理 680.0 hm2,保土耕作 163.2 hm2,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包括修建谷坊 62座、蓄水池(窖)50口,修机耕道 2 km,沟洫、管道 7.5km。
摩布小流域位于宣威市宝山镇境内,土地总面积 26.64 km2,治理前水土流失面积 18.09 km2。摩布小流域治理属“珠治”试点工程,于 2004年启动实施,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14.42 km2,其中:完成坡改梯 98.7 hm2,水保林 348.7 hm2,经果林110.0 hm2,保土耕作 71.7 hm2,封育治理 813.6 hm2。建水池 3个、谷坊 31座,整治沟道 267m,修引水管路 12.8 km、作业便道3.01 km、排水沟 11.81 km。
4.2 调查内容
(1)对坡改梯、保土耕作和治理前具有相同条件的坡耕地进行比较,对比遭受同样旱灾情况下,治理措施增减产粮食、经济作物情况。
(2)对经果林和治理前具有相同条件的坡耕地进行比较,对比遭受同样旱灾情况下,经果林和农作物经济效益、综合治理的经果林和当地自发栽种的果树效益。
(3)对减轻和解决人畜饮水情况进行调查。
4.3 调查方法
(1)粮食生产调查。对选取的典型小流域走访项目所属主要村委会和村民小组,分别与乡、村、社干部及部分群众进行座谈,了解粮食生产情况,并结合宣威市统计年鉴,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合理选择。
(2)经果林效益调查。对经果林效益调查以承包人和当地经验丰富的经果林技术人员为调查对象,选取的典型为开展了多种经营,种植面积大、品种多的经果林种植大户。
4.4 调查结果
4.4.1 粮食生产
宣威本地小春作物主要有大麦、小麦、豆类、马铃薯等,大春作物主要有玉米、豆类、马铃薯、其他杂粮,主要经济作物是烤烟。本次旱灾时限从 2009年 7月至 2010年 4月,影响最大的是本地的小春作物,旱灾对小春作物影响已基本成为定局,通过调查可以较准确地获得粮食减产的基础数据;而旱灾对大春作物的影响主要是推迟种植期而造成粮经作物减产。在2009—2010年特大干旱情况下,典型小流域粮食单产调查结果见表 1。
表 1 典型小流域受旱粮食单产调查结果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未治理的坡耕地小春作物大麦、小麦、豆类全部绝收,其他作物产量减产严重,而大春作物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减产。在干旱影响下,种植相同品种的作物,开展综合治理的坡耕地(坡改梯、保土耕作)和未治理的相同坡耕地相比,其平均产粮的抗旱效益为避免减产:小麦 1 350 kg/hm2,大麦 1 275 kg/hm2,豆类 1 305 kg/hm2,马铃薯 29 325 kg/hm2,玉米 990 kg/hm2,其他杂粮 420 kg/hm2,烤烟 420 kg/hm2。
4.4.2 经果林生产
选择摩布小流域和杨梅山小流域经果林大户作为经果林生产调查对象。摩布小流域治理时间较短,目前果树还未进入盛果期,杨梅山小流域已经进入丰产初期,两条小流域都栽有梨、桃、李、杏等树种。其中梨有翠冠、丰水、红香酥等 17个品种,桃有油桃、千年红等 32个品种,李有黑宝石、日本李王等 11个品种,杏有金太阳等 4个品种。
本次旱情对经果林的影响调查是在当前已成灾的基础上,通过有经验的技术人员估算水保工程实施的经果林措施和本地自发栽种的相同树种产值。两条小流域经果林产量调查结果见表 2。
根据调查结果,按照算术平均法,求得采取综合治理的经果林的平均果品产量比自发栽种的抗旱效益为避免减产:摩布小流域 3 292 kg/hm2,杨梅山小流域 11 205 kg/hm2。
表 2 典型小流域经果林产量调查结果
5 水土保持措施抗旱成效分析
5.1 综合指标分析
根据典型小流域受旱粮食、果品单产调查结果,结合实际,粮经种植比例以 7∶3计,小春种植比例以当地种植习惯计算,马铃薯折算成细粮,根据当前市场价折算成经济效益,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得出典型小流域单位治理面积抗旱减灾各项效益指标,见表 3。
表3 单位治理面积抗旱效益指标
5.2 效益计算
按照表 3中的指标,对全市多年来水土保持工程效益进行计算,结果见表 4。
表 4 宣威市水保工程抗旱效益计算结果
宣威市自 1998年开始实施水土保持重点工程以来,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 549.37 km2。从表 4可以看出,全部水土保持工程在 2009—2010年特大干旱情况下,共可避免粮食减产16 217.40 t、烟叶减产 950.41 t、果品减产 23 452.61 t,可产生直接经济效益 17 244.73万元,减少饮水困难人数 3.29万人。
效益调查结果表明,水土保持工程综合治理区在自然灾害中不仅经济损失小,在特大干旱情况下对防止粮食、经济作物、果品减产效益十分明显。治理区内经过治理的坡耕地,土壤保土保水能力强,抗旱能力也强,尤其是梯坪地旱情并不严重。未经治理的坡耕地,小春作物基本绝收,大春作物种植期滞后,有不同程度减产。
6 经验总结
宣威市水土保持工程在 2009—2010年特大干旱情况下发挥了巨大作用,主要经验如下:
(1)科学规划是基础。坚持在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的基础上,措施配置与改善农村基础条件和发展地方经济有机结合,坚守人均 0.067 hm2(1亩)以上基本农田的底线,注重坡耕地的治理改造,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规划。
(2)水系配套是关键。宣威市在水保工程治理中,对坡耕地改造、经果林种植等经济效益明显的措施,有条件的地块几乎全部进行水系配套。对有山泉水源的地块采取管池配套进行自流灌溉,对缺水地区采用水窖集雨灌溉。多年来,全市水保工程共建成蓄水池、窖 3 247个,共计蓄水 16.23万 m3,对抗旱减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科技创新是出路。宣威市从四期“长治”工程开始,开展了“土埂坡改梯生物护埂”和“侵蚀沟强化治理”等科研课题研究,在六期工程实施中,与西南林学院合作在杨梅山小流域内开展了“红壤区侵蚀影响因子与土壤侵蚀量关系及模型研究科研项目”。在“珠治”工程中,摩布小流域被列为“珠治”试点工程典型监测小流域,后来被列为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公告项目典型小流域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建成流域卡口站 1处,坡面径流小区 12个,简易气象观测点 1处。监测点建成后,按照上级部署开展了监测工作。在田间水系配套中,不断总结、改进,摸索出灌桩取水的节水灌溉技术,投资省、占地少、运用方便,很快在全市乃至全省范围内推广运用,社会影响十分广泛。
(4)开发治理是方向。宣威市在开展综合治理中,围绕农民增收的主题,通过引导、扶持大户参与开发性治理,发挥经济效益的杠杆作用,激发群众的治理热情,带动水土保持经济不断发展。
(5)强化管护是保障。按照水土保持责、权、利统一和治、管、用结合的原则,实行“谁治理、谁管护、谁受益”的产权确认制。加强检查监督力度,强化水保执法,避免人为破坏,实现治理一片,发挥效益一片。
7 结 语
宣威市在多年水保工程的实施中,通过坡耕地治理,加大水系配套力度,发展经果林,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耕地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为粮经作物的高产稳产奠定了基础。对 2009年入秋至 2010年 4月特大旱灾情况下水土保持工程抗旱减灾的成效进行调研分析的结果表明:水土保持工程综合治理区在自然灾害中经济损失小,在特大干旱情况下对防止粮食、经济作物、果品减产效益十分明显。
S157
B
1000-0941(2011)02-0022-03
沈祥斌(1970— ),男,工程师,云南宣威市人,长期从事水土保持工作。
2011-01-15
(责任编辑 李艳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