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才在北京建设世界城市中的作用
2011-01-29韩文琰
韩文琰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北京100102)
在对北京经济快速发展的慎思中,北京市政府和国内学者们认识到北京应该和谐协调发展,依据“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建设思想,北京市政府在2010年政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将北京建设成为世界城市的战略目标。与此同时,国内学者们也在积极思考北京建设什么样的世界城市和怎样建设的问题,笔者在梳理世界城市的相关文献时,意识到世界城市建设中的资源积聚问题,结合“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点,探索青年人才在世界城市建设中的作用,以期能够抛砖引玉,引起学界和政界对青年人才的重视,从而正确引导青年人才成才的同时,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做出更大贡献。
一、对世界城市的重新解读
Patrick Geddes从经济和商业两方面提出“世界城市”的概念——“世界最重要的商务活动的绝大部分都须在其中进行的那些城市”,在世界商务中具有异乎寻常优势的那些城市[1]42。辛梅尔认为,公司的决策机制在全球经济之中至关重要,而代表公司决策机制的跨国公司总部往往集中在世界的主要城市中,因此,应选择拥有跨国公司总部的数量来对世界城市的重要性进行排序[2]113-140。彼得·霍尔用范围的大小和强度两个概念来衡量城市的功能,认为“世界城市”应该是“主要政治权力中心、国际最强势政府和国际商贸等全球组织的所在地、各类人才聚集的中心”。弗里德曼和沃尔夫认为世界城市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控制和服务中心,是跨国金融机构、跨国公司总部的集中地[3]。弗里德曼(1986)认为全球性企业创造了新的国际劳动分工,并从新国际劳动分工的角度,提出“世界城市假说”理论,他根据跨国金融机构、跨国公司总部的位置划分世界城市,把世界城市的特征概括为:主要金融中心、跨国公司总部(包括地区性总部)、国际化组织、商业服务部门的高速增长、重要的制造中心、主要交通枢纽和人口规模[4]。1995年,弗里德曼又增加了人口迁移目的地这一指标[5]78。综合上述研究成果,多数学者认为世界城市应该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且更加强调世界城市的经济功能和经济地位,试图通过一些评价指标来界定世界城市。笔者认为一个城市绝非仅仅通过指标评价就能够确定是否是世界城市,世界城市实际上是全球人的一种认同感,在这种被世人认同的过程中难以离开人力资源的创造性劳动,因此,世界城市的竞争从本质上讲是隐藏在其经济、文化竞争背后的人力资源竞争。正如世界城市研究者戈特曼所言:“脑力密集型产业是世界城市最重要的标志。”[6]342而脑力密集型产业自然离不开优秀的脑力劳动者。有鉴于此,笔者认为世界城市理应是人才城市。
二、青年人才的特征及优势分析
青年是人生的特殊时期,正处于身心趋于成熟的阶段。青年人才的生理特征表现出健壮的体力和旺盛的精力,在记忆力和反应力上有明显优势。而其心理特征上则表现为积极向上,敢于突破常规、超越前人,喜欢接受新事物,勇于探索和创新,有强烈的发展欲望和立业成才的愿望等。进一步分析,青年人才的优势如下:
(一)青年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精力充沛。据有关研究,人的学习能力30岁以前逐步上升,30岁左右进入或达到顶峰期,35~50岁以后开始缓慢下降,进入60岁以后显著下降。年轻人由于其年龄优势,并完成了基本知识的学习与积累,在此期间理解问题的能力增强,因此,青年人才的能力有进一步开发的可能性。爱迪生29岁发明留声机、电灯,居里夫人31岁发现镭、钍、钋三种元素的放射性,爱因斯坦26岁提出狭义相对论等,这些重大的发明成果都说明青年是成才的最佳时期和关键时期。
(二)青年时期是人生的最佳创业期。青年处于人生的探索时期,而这种探索精神正是他们丰富的创造性和想象力之来源,因此,青年时期也是人生最富于创造性的时期。根据中央农业频道和清华大学中国创业研究中心2007年5月17日发布的对全国28个省区市2006~2007年度中国百姓创业致富的调查报告,18~25岁年龄段的创业者占20.55%;26~35岁的创业者人数超过一半,占55.17%;36~45岁的创业者占24.28%。结果不难看出,26~35岁是创业者的最佳时期;创业呈现明显的年轻化趋势。
三、青年人才在世界城市建设中的核心地位
(一)青年人才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后备力量。青年人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曾起过积极而且重要的作用,中外领导人对青年给予了高度评价。列宁在1919年曾经明确指出,大胆提拔年轻的新人,是一本万利的事情。梁启超先生则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孙中山也曾说过:“中国的将来,中国的命运,这些重大的责任,完全落在你们这一代青年的身上。”毛泽东对青年人更是寄予殷切希望和深厚感情,曾感言到,“你们好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世界是属于你们的。中国的前途是属于你们的。”此后,我国领导人都高度评价了青年在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从青年人力资源的供给上看,青年是可开发人力资源中的最大群体。由2007~2009年的数据可见(见表1),北京市青年人力资源的供给量占人力资源总量的比重超过50%。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正如国务院2005年1月12日的常务会议上通过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将北京的发展目标确定为“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2021年至2025年左右进入世界城市行列。由表2北京市高校建设和大学生的培养情况可见,在这个建设过程中,会有大量高素质的青年人才投入到劳动力大军中。
表1:北京市近三年青年人力资源供给比重表①数据根据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站统计整理得出(http://www.bjld.gov.cn/xwzx/gqgx/);根据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站的统计数据青年人力资源的年龄为16~34岁。
表2:北京市普通高校建设和大学生的培养情况表②资料来源: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综合以上三点,普遍认可的是“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而青年是可开发人力资源中的最大群体,他们处于智力、身体、身心发育走向成熟的阶段,具有充沛的精力、敏捷的思维、勇敢的创新精神和极强的可塑性,担负着创造、使用、保存并转让知识的重任。因此,如果说人才是第一资源,那么青年人才是形成第一资源的核心资源和潜在资源。
(二)青年人才是推动北京科技进步的中坚力量。科技进步是人类凭借其想象力,进行创造性劳动的结果,可见科技进步离不开创新和想象力。而在全部人力资源中最富想象力和创新精神的群体就是青年人才。首先,从人生成长的规律来看,青年群体靠其体力和智力方面的独特优势,拥有丰富的想象力,是推动科技进步最有潜力和活力的资源。其次,科技进步的实践也证明了,30岁左右的青年,正是发挥人力资源效用的最佳阶段,他们是社会中最富创新的群体。有人对1500年至1960年全世界的1249名杰出科学家和228项重大的科研成果统计后发现:科学发明的最佳年龄都在25至45岁之间,峰值年龄为37岁;对1901年至1960年全世界215位诺贝尔奖得主的年龄统计看,有所成就的最佳年龄是30岁至45岁,峰值年龄为39岁。对1901年至1989年305位获得自然科学类诺贝尔奖的获奖者的年龄进行统计,发现获奖者取得成果的年龄在25~40岁之间的有187人,占总数的61.31%,其中25~35岁的有119人,占总数的39.02%[7]6。也就是说,一个人在25岁至45岁做出贡献的可能性最大。此外,据有关统计,北京地区的高科技人才的数量在逐年上升,而平均年龄却有下降趋势,这说明青年人才一方面承担着承继北京科技进步的任务;另一方面,青年人才凭借其较为优越的生长环境、良好的教育背景,从思维的敏捷性和想象力上看,无疑是推动北京科技建设与发展的活跃因素和关键力量。
(三)青年人才是北京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关键因素。尽管文化往往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作用,但文化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长时间的积淀,而青年正处于人生的生机勃发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是整个社会中最少保守思想、最具创新精神的群体。并且,现代青年群体的整体文化水平比较高,具有打破条条框框、追求自我超越、不断创新的内在品格。因此,青年人才文化价值理念的形成过程也将是该地区文化积淀的过程,他们的文化价值取向将在某种程度上代表该城市的文化发展方向。可见,对于可塑性极强、价值观正在形成阶段的青年人在其面对中西文化、积极文化和消极文化等多种文化时,正确教育和引导青年人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吸收多元文化的营养是形成有中国特色主流文化的关键,也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文化创新之源泉。
综上所述,北京作为中国政治文化中心,面对经济、科技、知识与人才全球化的社会发展形势,将全球人才聚集于北京无疑会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注入新的活力,而处于人生之关键阶段的青年在北京建设世界城市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可以说青年人才是影响当前、决定未来的力量。
[1](英)Geddes,Patrick.Citiesin Evolution[M].London:Williams and Norgate,1949.
[2](美)Hymer.S.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and the Law of Uneven Development[M].New York:J.N.Bhagwat.i Macmillan,1972.
[3](美)Friedmann.J,WolffG.World City Formation:An Agenda for Research and Ac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1982,(6).
[4](美)Friedmann.J.The world cityhypo thesis[J].Development and Change,1986,(17).
[5](美)Friedmann.J.Where We Stand:ADecade of World City Research.Cambridge[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6]金元浦.北京:走向世界城市——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7]罗刚,周道柱,戴玉忠.青年人才学[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