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高校学生对游泳课的态度研究
2011-01-29叶晓阳
叶晓阳
(宁德师范学院 体育系,福建 宁德352100)
在高校游泳课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特别是学生。学生既是教学活动的对象,又是自我发展的主体,同时还是一个具有社会性的独立个体。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又是学习的主体,更是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体。[1]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参与者,又是成果的体现者。教育的价值是从学生身上来体现的。所以研究学生的问题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人类的教育史证明:不了解学生的教育是盲目的教育,不尊重学生的教育是专制的教育。[2]可见学生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游泳教学是在特殊的水环境中进行的,必须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其中学生的兴趣、需要、动机、认知、心理倾向及对游泳课的评价等因素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起到巨大的作用。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福建省部分高校学生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实地调查法。
对福建省部分开设游泳课的高校进行实地调查,初步了解目前福建省高校学生对游泳课的开展所持的态度。
2.问卷调查法。
对福建省部分高校学生1500人(其中公体学生1100人,体育院系学生400人)发放问卷,并对回收的1320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力求较全面地掌握福建省高校学生对游泳课的态度。在问卷发放前分别对问卷的信效度进行检验,结果得知该问卷的信效度均在8.5以上,说明问卷的设计较为合理。
3.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所得数据,运用spss16.0等相关软件进行统计。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福建省高校学生对游泳运动的认知、兴趣及学习动机
有了对事物初步的认知,我们才会产生兴趣,产生兴趣后我们才会萌生学习的动机。三者是紧密相连的,是影响学生上好游泳课的重要因素。
1.福建省高校学生对游泳运动的认知情况。
认知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其中认识因素是人们对社会事物或社会现象的一种评价性的叙述。在游泳教学中表现为做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对游泳运动的态度,即理解、赞成和反对。为了解福建省高校学生对游泳运动的认识程度,特对1500名学生发放问卷,并对回收的1320份有效问卷进行了统计,结果见图1。
由以上的统计可知,福建省高校学生对游泳运动达到了解程度的仅占三分之一,而三分之二的学生对游泳运动认识比较模糊,甚至有大部分学生还不了解游泳运动,可见游泳运动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还远远不够。另外,据统计他们认识游泳运动的方式各异,有39%的人是通过媒体认识的,主要是网络、电视、书刊等;有16%的学生是通过父母或身边相处较近的人认识的,通过游泳课、课外游泳活动、培训班来了解游泳运动的各占23%、15%、7%。说明高校关于游泳运动的宣传力度有待加强。
图1 福建省高校学生对游泳运动的认知情况图
2.福建省高校学生对游泳课的兴趣表现。
兴趣是力求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使人对某些事物给予优先注意,积极地探索,并且带有积极的情绪色彩。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3](P216-217)学生对于游泳课的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有鉴于此,笔者对福建省高校学生参加抽样的学生进行了相关统计(见图2)。
通过调查分析可知,福建省高校学生对游泳运动的兴趣还是较浓厚的,只有少数表示不喜欢,这与当前福建省高校游泳课的开设不理想的现状有一定的出入。结合上面的分析,就当前福建省高校游泳课的开展状况还是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另外,通过对男女生的问卷分别统计可得,在所统计的825名男生中,喜欢游泳的人数为673人,占男生总数的81.60%;在495名女生中,有178人表示喜欢游泳,占女生总人数的40%。从男女性别差异性来统计分析得出,男生对游泳运动的兴趣比例要远远高于女生。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体育习惯,进而为终生体育奠定基础。只有把兴趣衍化成一种需要,才可平衡男女生对高校游泳课的兴趣差异性。
3.福建省高校学生从事游泳运动的动机。
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动机也可称之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一个人从一举手、一投足到科学上的发明创造,无一不是在动机驱使下进行的活动。动机产生的两个条件是需要和诱因,即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3](P207)依此看来,动机是直接引导和维持学生学习或从事游泳运动的主观条件,是激发学生实现某一目标的动力。高校游泳课是否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动机。为此,通过问卷对福建省高校1500名在校学生进行相关方面的调查,特对回收的1320有效份问卷进行统计并结合上文关于学生对游泳所表现的兴趣统计可知,其中有851名学生表示愿意参加游泳课的学习,117人表示不愿参加游泳课的学习,352人表示不确定。其中不确定因素为对水产生恐惧、担心学不会、怕影响学习等。为了了解学生参加游泳学习的动机,对该部分学生进行了统计分析(见图3)。
图2 福建省高校学生对游泳运动所表现的兴趣分布图
由以上调查统计可知,目前福建省高校学生选择游泳课的动机主要体现为爱好需要、健身需要、学习技能需要、娱乐需要、获取学分需要、安全需要等。从统计的数据看,有214名学生因为自己喜爱而选择游泳课,占总人数的25.15%,排列在各种动机的首位。这种情形说明福建省高校学生还是比较愿意上游泳课的,高校游泳课一定程度上还是能够满足学生的爱好需求,这对于高校的游泳课的开展及教学是非常有利的,同时可加强爱好方面的开发与培养,为培养终生体育意识奠定基础。选择学习技能需要的学生人数为156名,占总人数的18.33%,位列所有动机的第二位,该情况说明高校的学生求知倾向还是比较强的,特别是对游泳技能的学习渴望。有150名学生表示选择上游泳课是为了健身需要,占总人数的比例为17.63%,此亦说明高校学生对游泳运动的价值有一定的认识,选择游泳课学习的出发点是正确的,学生的学习目的性较为明确,同时其对健康的意识观念在增强。有124人参与游泳课的学习是为了娱乐需要,占总体的14.50%,表明游泳课教学和学习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很大的娱乐价值。有88人表示为了获取学分而选择游泳课的学习,占总体人数的10.34%。有57人表示为了安全需要而选择游泳课的学习,占总体的6.70%。此现象说明,自从长江大学事件之后,高校学生更加看重游泳课的价值,通过游泳课的学习不仅可以掌握游泳技能,而且亦可以实现在危急时刻达到自救和救人的目的。通过游泳课的学习不仅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力,而且可以从学习和相关的教学比赛中达到实现自我的需要,故有3.17%的人为了实现自我的需要而选择游泳课的学习。其中有4.11%的学生选择了其他,即自己选择游泳课的动机不是太明确。依此看来,大部分同学选择游泳课的动机还是比较明确的,但是仍存在一些学生对游泳课的选择动机不是很明确。
(二)福建省高校学生对游泳课的评价和要求
1.福建省高校学生对游泳课的评价。
高校学生对游泳课的评价包括学生对课程的评价和对教学的评价,这两个方面也是游泳教学质量能否提高的关键影响因素。
(1)福建省高校学生对游泳课程的评价。要透视学生对游泳课程的评价状况,首先要明白课程的定义及课程的范畴。课程,作为一个教育科学概念,我们现在大体上用来表示学校的“教学内容和计划”。广义的理解,是泛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甚至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的理解,是一门学科的各种活动总体计划,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限、课内和课外活动等。[4](P161)本文要研究的游泳课是指狭义的理解。来自调查数据分析可知,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评价为:认为教学目标明确的占72%,认为一般的占17.30%,有10.70%的学生认为教学目标不太明确。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评价方面,有61.30%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合理,20%的同学认为一般,认为欠合理的同学的比例为18.70%。认为教学时限合理的同学的比例为68.20%,有7.10%的同学认为偏长,认为偏短的同学占24.70%。关于课内和课外活动方面,认为合理的占45.80%,有41.30%的学生认为一般,有12.90%的同学认为不合理。从以上的统计分析可知,目前福建省高校游泳课程的安排(特别是课内外活动的安排)还有待于改进和完善。
(2)福建省高校学生对游泳教学的评价。教学评价是指基于所获得的信息对教学过程及效果的价值做出客观、科学的判定。[4](P313)教学评价一般包括教师对学生及教学效果的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本研究主要探讨后者,其中包括游泳教师的教学态度、技能水平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通过问卷调查,现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如下(见表1)。
图3 福建省高校学生选择游泳课的动机统计图
由表1的统计可知,目前福建省高校学生对游泳教师的教态比较满意,但是仍有部分教师在教学中的教态不恰当,其中包括教师的言行举止和对学生的态度。为人师表要以身作则,关爱学生从一点一滴做起,态度决定一切。游泳教师只有端正了自己的态度,方能使游泳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在对教师的技能水平评价方面,满意程度不高,很多学生表示不太满意,主要原因是一些游泳教师在进行游泳教学时,只是理论说一说,根本不做动作示范,这有可能和许多游泳教师的专业有一定的关系。我们知道正确的动作示范有助于学生形成动作模型,进而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所以在游泳教学中陆地示范和水中示范都是十分必要的。在对游泳教师的教学方法使用方面,满意程度更低,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表示对游泳教师的教学方法表示不满意,他们认为教学方法不够新颖,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注意力比较分散,易引发一些教学事故。通过分析可知,目前福建省高校学生的要求与从事游泳教学的教师各方面水平还存在一些差距,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表1 福建省高校学生对游泳教师的评价
2.福建省高校学生对游泳课的要求。
要求是指提出具体愿望或条件,希望做到或实现。当人的愿望得到满足时,能激发人的求知欲望,往往使结果超出人的想象。学生对游泳课的要求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希望实现的愿望,是影响游泳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通过调查现将学生对游泳教师及同学性别的要求和对教学内容的要求评述如下。
(1)福建省高校学生对游泳教师及同学性别的要求。我们知道游泳的实践教学是在特殊的水环境中进行的,这就要求师生们穿泳装或比较少的衣服进行教学活动。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男女生同时上课或不同性别的教师教学,这样一来不同性别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想法,提出不同的要求。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如下(见图4)。
从以上的统计分析可得,福建省高校学生对异性游泳教师进行教学多数持认同态度,只有少数学生表示不认同,其中女生占的比例较大。
由表2的统计分析可得,目前福建省高校学生对不同性别的学生同时上游泳课表示接受的男女比例为69.30%和41.70%,表示无所谓的有20.50%和13.40%,表示不能接受的比例为10.20%和44.90%。由此可见,不能接受男女生同时进行游泳教学的女生比例远远大于男生。通过调查了解可知,其中主要的原因还在于传统思想、担心学习效果的差异性等。
(2)福建省高校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要求。高校游泳的教学内容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其中实践教学是重要的部分,它包括自由泳、仰泳、蛙泳、蝶泳,以及出发、转身和救生等相关内容。为了更好地了解目前福建省高校学生对游泳教学内容的要求,特对回收的1320份有效问卷中已普修或专修过游泳教学的851名学生进行了统计,其中包括非体育院系学生539份,体育院系312份。由统计结果可知,这些已修过游泳课的高校学生,他们所学的游泳技能主要包括自由泳和蛙泳,但是非体育院系的已修过游泳课的同学有63.50%的表示不能满足学习要求,体育院系的有67.10%的学生表示不能满足要求。从目前福建省高校游泳课的开设内容来看,远远没有达到学生的理想,学生们仍表现出要学习其他内容的强烈愿望。现将已修过游泳课的学生还期望学习其他内容的要求统计如下。
图4 福建省高校学生对异性游泳教师的态度统计图
表2 福建省高校学生对不同性别的学生同时上游泳课的态度统计表
图5 福建省高校学生仍期望学习游泳课教学内容统计图
来自右图的统计显示,目前福建省高校已修过游泳课(主要内容为蛙泳和自由泳)的学生仍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想学习其他项目的愿望。想学习仰泳、游泳理论和救生的学生所占比例较大。其中有62.90%的同学选择了对游泳救生技能的学习期望,正所谓求生乃人之本性。自从三峡大学救人溺水事件发生后,高校学生期望学习游泳救生技术的比例大大增加,说明学生们更加关爱别人和自己的生命,也期望所学技能在危急时刻能达到自救和救人的目的,为社会贡献一点绵薄之力。马克思哲学告诉我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正确的理论可以指导实践,实践又是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重要工具。所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使我们少走弯路,才能在实践中逐渐彰显其价值。因此,有51.40%的学生对能够继续学习游泳理论表现出极大的期望。有29.70%的学生表现出对游泳裁判学习的期望,他们认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通过游泳比赛来达到健身、娱乐和交流的人会逐渐增多,如果能很好地掌握游泳裁判的知识,对于促进游泳竞赛和游泳运动的开展是十分有利的。另外,有44.80%的学生表示对仰泳技术学习的期望,有36.80%的学生想继续学习蝶泳,有25%和31%的学生期望再学习出发和转身(该部分基本为非体育院系学生)。这一现象说明,学生期望学习更多知识,掌握更多技能的愿望还是比较强烈的,他们期望通过游泳课的学习能够较全面地掌握游泳运动的技能。从以上的比例分析来看,目前福建省高校游泳课所开设的教学内容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影响福建省高校学生对游泳课态度的因素分析
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参与者,又是成果的体现者,教育的价值是从学生身上来体现的。所以研究学生的问题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人类的教育史证明:不了解学生的教育是盲目的教育,不尊重学生的教育是专制的教育。[2]可见学生对游泳课的态度(包括兴趣、需要、动机、认知、心理倾向及对游泳课的评价等因素)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起到巨大的作用,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通过上面的统计分析,可将福建省高校在校学生对游泳课的态度分述如下:
首先,学生对游泳运动的认知程度不够,大部分学生主要通过媒介手段来认知,而通过高校宣传而接触和认知的比例不大,甚至有很多学生根本就不了解游泳运动,说明游泳运动在福建省高校的宣传力度和手段还远远不够。
其次,男女生对游泳运动的兴趣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男生的比例要远远高于女生,这不仅与学生的性别有一定的关系,而且与高校自身也有很大的关系。
再次,学生对游泳课的学习动机表现不一,一些学生仍不明确自己的学习动机,这样势必会影响教学和学习效果。
最后,学生对目前的授课内容、教师的性别、教师的技能及教师的教态表现出一定的不满。他们认为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学习需求,部分教师的技能不能完全胜任高校游泳课的教学,部分教师的教态不够端正。以上学生自身的因素及学生对教师的要求都将直接影响游泳教学的顺利开展,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加以引导,适当调配教师比例,提高教师的自身条件才是与时俱进的做法。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高校学生对游泳运动的认知程度不够,认知方式单一,高校的宣传力度还比较薄弱,说明游泳运动在福建省高校的宣传力度和手段还远远不够。
2.男女生对游泳运动的兴趣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一些学生仍不明确自己的学习动机,这样势必会影响教学和学习效果。
3.学生对目前的授课内容、教师的性别、教师的技能及教师的教态表现出一定的不满。他们认为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学习需求,部分教师的技能不能完全胜任高校游泳课的教学,部分教师的教态不够端正。
(二)建议
1.提高学生对游泳运动的认知度,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2.在校内和校间多举办关于游泳运动方面的讲座,规定学生要去听取并做详细的记录,以作为取得学分的重要依据。
3.可在校园网站、校报、壁栏等传播媒体上不定期地刊登关于游泳的相关有趣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关注度。
4.游泳课中更要积极引导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真正能够学到必要的游泳技能和理论知识。
[1]龚坚,张新.体育教育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91-92.
[2]罗明东,等.教育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156.
[3]张杰.高师心理学教程新编[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4]龚正伟.体育教学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