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型移动猪舍与传统固定猪舍养猪对比试验
2011-01-29岑诗杰张松万李央群
张 翔 岑诗杰 张松万 李央群
(1.浙江省慈溪市畜牧兽医站,慈溪 315300;
2.浙江省慈溪市逍林镇农办,慈溪 315321;
3.浙江省慈溪市崇寿镇农办,慈溪 315334)
环保型移动猪舍与传统固定猪舍养猪对比试验
张 翔1岑诗杰2张松万3李央群1
(1.浙江省慈溪市畜牧兽医站,慈溪 315300;
2.浙江省慈溪市逍林镇农办,慈溪 315321;
3.浙江省慈溪市崇寿镇农办,慈溪 315334)
采用环保型移动猪舍冬季饲养肥育猪,对猪舍的保温性能、疫病发生情况、生产性能测定等试验表明:环保型移动猪舍比传统型固定猪舍的总体饲养效果较好,虽然舍温略低于固定猪舍,但动物疫病明显减少,生长快,日增重高,饲养效益提高。
养猪 环保 移动
目前,集约化养猪基本采用固定猪舍建筑,不但造成大量土地因耕作层破坏而不可复耕,也因范围集中、长期积累而极易造成粪污对养殖场本身和对周边环境的严重污染。为改变这一现状,浙江大学研制了适用于规模养殖场进行种养轮换生态养殖的现代化畜禽养殖专用设备——环保型移动猪舍。本试验进行了环保型移动猪舍与传统固定猪舍冬季育肥猪养殖对比试验,以探明冬季环保型移动式猪舍和传统固定猪舍养殖对猪生产性能的影响,为环保型移动猪舍的推广应用提供实践示范和理论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试验动物 选取慈溪市章志丰养猪场自繁自育的120日龄左右杜大长三元杂交猪,根据来源相同,体重相近(40 kg左右)、随机分组的原则进行试验。
1.1.2 猪舍 环保型移动式猪舍由浙江大学动物科学院提供,采用钢架结构和夹心彩板钢材料,长16 m,宽6.8 m。均匀分隔成4栏,1、2栏和3、4栏之间各放置1个干湿饲喂器。移动猪舍搭建在猪场闲置地,可拆卸、移动,不破坏耕作层。固定式猪舍由慈溪市章志丰养猪场提供,分栏方式、饲喂方式等和移动猪舍相同。
1.2 试验设计
1.2.1 分组 试验组为环保型移动猪舍,每栏20头,1、2栏为试验1组,3、4栏为试验2组,每组40头,总计80头猪;对照组为传统固定猪舍,设2个对照组,每组40头,共80头猪。
1.2.2 猪舍温度的测定 温度计悬于猪舍正中,紧贴走廊墙壁,离地面1.5 m高处,每天早上9时,读取、记录温度计度数。试验时间为2008年12月1日至2009年3月30日。
1.2.3 猪生产性能的测定 同时测定对照组和试验组的初始体重、耗料量、末重,计算出日增重、料重比。
1.2.4 及时记录发病情况和用药方法
1.3 饲养管理
常规饲养管理。猪场自配全价饲料,自由采食,自由饮水。试验组、对照组有同一饲养员喂养。
2 试验结果
2.1 猪舍温度测定结果
试验期内,试验猪舍的舍内平均温度为15.40 ℃,对照猪舍的舍内平均温度为16.65 ℃。10日平均温度最低值是试验猪舍的11.8 ℃,出现在试验期20~30 d之间,即2008年12月20~30日,此时对照组猪舍的温度为14.9 ℃。10日平均温度最高值对照猪舍的20.4 ℃,出现在试验期60~70 d之间,即2009年1月30日~2月8日。试验猪舍和对照猪舍的温度都控制在10~20 ℃之间。两者比较,试验猪舍保温能力略有下降,平均舍温比对照组猪舍低1.15 ℃。(详见表1)
2.2 猪生产性能测定结果
试验结果表明,试验1组、2组的平均日增重分别为605g,600g.料重比分别为3.77,3.80。对照1组、对照2组的平均日增重分别为551g,544g.料重比分别为3.99,3.96。
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平均日增重提高10.0%,料重比减少4.8%。(详见表2)。
2.3 发病情况
在试验期间,2组试验组无任何疫病发生。仔猪肌肉丰满、被毛光泽、食欲正常。
表2 移动猪舍与固定猪舍生产性能比较
在2月3日~2月6日,两组对照组均发生传染性胃肠炎。病猪水样腹泻、呕吐,采食量明显下降。用口服补液盐及黄芪多糖可溶性粉自由饮水,5 d后全场康复,未发生死亡。
3 结果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组猪群的日增重、料重比发病情况等均优于对照组;试验猪舍的保温性能略低于对照组猪舍。
环保型移动猪舍每半年拆建1次,有利于禽舍消毒,减少畜禽疾病发生。而传统固定猪舍所处的环境不可避免地存在累积的病原微生物,饲养的猪群容易染上疫病。动物疫病的减少,是猪群生长快,日增重高,饲养效益提高的重要因素。由于移动猪舍的门窗密闭程度不如传统固定猪舍,故其舍温略低于传统猪舍,有待于将来在保温材料方面作进一步的改进。
环保型移动猪舍不破坏土地耕作层,破解了养殖业用地限制的难题,环保型移动猪舍产生的粪污水,在配套面积内基本全部用作有机肥,不仅实现了农牧的有机结合,而且大幅度降低了养猪业对环境的污染,因此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