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芝糖肽配合化疗治疗晚期肺癌临床观察
2011-01-29林志强
林志强
(河南省濮阳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河南 濮阳 457000)
祖国医学所载灵芝具有养精、益气、安神、补肺平喘的作用。薄芝糖肽注射液是由GC1菌株经液体发酵培养法制得的灵芝属薄树芝干燥菌丝体粉末中提取制得的灭菌水溶液,其组分为多糖和多肽。对肺癌患者应用薄芝糖肽注射液配合化疗药物进行治疗,取得了比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濮阳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2008年10月至2009年12月经病理确诊的61例肺癌患者,肺腺癌38例,鳞癌23例,年龄58~79岁,平均年龄68.5岁。所选病例按2009年国际抗癌联盟(UICC)制定的第七版TNM分期标准均属晚期(ⅢB~Ⅳ期),生活质量用KPS(Kamofsky)评分≥60分。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31例,男20例,女11例;对照组30例,男20例,女10例。两组病人的年龄、性别、肺癌病例分类、病期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观察组在化疗药物应用的基础上,给予薄芝糖肽8mL加250mL 0.9%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静脉滴注,连用2周,休息1周为1周期,共用4周期;对照组应用与观察组相同的化疗方案单纯化疗4周期。两组化疗方案均为紫杉醇 135 mg/m²,dl,顺铂75mg/m²,分3d应用,21 d为1周期。并配合抗过敏、止吐、保肝、护胃等减轻化疗反应药物治疗。
1.3 评价
①疗效评价参照1981年WHO对实体瘤近期疗效评价标准进行[1]。a.CR:所有可见病灶消失,并至少持续4周以上。b.PR:估计肿瘤总量减少50% 以上,并持续4周以上。c.NC:至少经2周期(6周)治疗后,病灶无明显改善,包括病灶稳定,或估计减少<50%及估计肿瘤增多<25%。d.PD:出现新病灶,或较原有病灶估计增大>25%。总有效率(RR)=CR+PR。②不良反应评价参照WHO抗癌药物毒性反应标准分为0~IV级。③生活质量变化参照KPS评分标准进行,增加10分以上为改善,增加或减少≤10分为稳定,减少10分以上为减退。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近期疗效比较
观察组中CR 6例,PR 17例,SD 5例,PD 3例,CR+PR为74.5%。对照组中CR 4例,PR 17例,SD 5例,PD 4例,CR+PR为70.0%。经检验(P>0.05),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2.2 不良反应
化疗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对骨髓抑制(血常规变化)和胃肠道反应。血常规变化见表1,观察组治疗前后变化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5)。胃肠道反应,观察组中均以Ⅱ级为主,未发现Ⅲ、Ⅳ级反应;对照组中以Ⅲ级反应为主,发现Ⅳ级反应3例。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2.3 生活质量评分变化情况
见表1。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KPS评分变化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中治疗前后KPS评分无明显增加(P>0.05)。
表1 两组患者化疗前后血常规和KPS评分变化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化疗前后血常规和KPS评分变化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
项目 对照组(n=30) 观察组(n=30)化疗前 化疗后 化疗前 化疗后WBC(×109/L) 6.8±0.15 4.15±0.61* 7.12±0.16 6.91±0.14 RBC(×1012/L)4.23±0.41 3.43±0.16* 4.03±0.11 3.96±0.12 Hb(g/L) 134±12 107±10** 133±13 129±12 PLT(×109/L) 215±18 157±22** 227±13 230±11 KPS 61.9±11 63.8±12 62.3±12.8 88.2±12.9**
3 讨 论
肺癌是世界上人类恶性肿瘤死因中最常见的疾病。化疗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但化学药物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对正常的组织细胞产生毒性,患者的痛苦较大,从而使患者难以接受。于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其生存期成为临床治疗和研究的独立的终末评价指标。本组研究观察了加用薄芝糖肽配合化疗可以减轻化疗的不良反应,并具有刺激骨髓增殖维持血象,大大减少因骨髓抑制所引起的严重感染、贫血及因血小板减少所致出血性疾病等,更好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了患者对化疗药物的耐受性[2],从而间接地提高了化疗的治愈率。现代研究已经证实[3],薄芝糖肽具有抗衰老、抗氧自由基、免疫调节、抗肿瘤的作用,是很好的抗癌辅助药物,具有广大的临床应用前景。
[1] 孙燕,周际昌.临床肿瘤内科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02-113.
[2] 宋立人,洪恂,丁绪亮,等.现代中药学大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114.
[3] 刘红亮.灵芝多糖的药理研究进展[J].广东药学,2000,10(1):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