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原经济区区域居民收入差距的表现、成因及缩降策略分析

2011-01-29正,牛

中州大学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经济区中原城市群

扶 正,牛 琰

(1.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郑州450002;2.云南大学 外语学院,昆明650091)

一、中原经济区区域居民收入状况及差距比较

经过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原经济区得到了快速发展,区内四大经济区域也取得了显著成效,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区域经济的差异也越来越明显。从横向对比来看,区内四大经济区域综合经济实力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相互间的差异也日益明显,产业结构、地方财力相差悬殊,区域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拉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已逐渐凸显出来。

表1 中原经济区四大经济区域经济总量和人均生产总值分布

从表1可以看出,我省四大经济区域中,2000年中原城市群经济总量达到2682.99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3.1%,2008年中原城市群GDP总值达到10012.10亿元,占全省的比重为57.4%,比2000年提高了4.3个百分点;2008年豫北地区经济总量达到2035.65亿元,占全省的11.06%,较2000年略增0.16个百分点;2008年豫西和豫西南地区经济总量达到2290.64亿元,占全省的12.44%,比2000年下降了1.16个百分点;2008年黄淮地区经济总量达到3593.87亿元,占全省的19.52%,比2000年降低了3.68个百分点。进入新世纪之后,中原城市群的经济增长明显快于其他经济区,而位于东、南、西部的豫西豫西南经济区和黄淮经济区的经济增长则明显慢于位于中部和西北部的中原城市群和豫北经济区。而且,与世纪初的2000年相比,黄淮经济区人均GDP与中原城市群人均GDP的差距也从3616元被拉大到16065.48元。

从中原经济区四大经济区域居民收入水平及增长来看,地区收入差距还比较明显,且有逐渐扩大的趋势。表2和表3的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以来到2008年间的四大经济区域之间居民的收入差距明显。中原城市群居民收入平均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三个经济区域的居民收入。在中原城市群中,郑州、洛阳、济源三市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06年均超过万元大关,三市平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203元,比全省平均水平9810元高出1393元。而在其他三个经济区域中,除安阳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在2006年超过万元之外,其他各市基本上均在9000元以下。其中黄淮经济区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平均仅为7805元,而周口市仅为7218元。到2008年,全省各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虽然都突破万元关口,且其他三大经济区域的增速比中原城市群稍快,但绝对差距反而加大。如黄淮区域的周口市,2008年与2006年相比,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净增3187元,发展应该说是比较快的,但是与郑州市相比,绝对差距却扩大到5327元。其他三大经济区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中原城市群及其相互之间的相对比例基本没有变化。

表2 中原经济区各区域2006-2008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表

表3 中原经济区各区域2006-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表

从表3可以看出,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的变化也体现出明显的差距。2006年,豫北、豫西豫西南、黄淮三大经济区的农村居民纯收入与中原城市群的差距分别是430元、600元和1149元,2008年这一差距分别扩大到565元、856元和1589元。表2和表3中的数据还反映出,尽管各经济区域的各个城市都在努力发展,但相互之间的位置依然没有发生变化。

二、中原经济区区域居民收入差距产生原因分析

收入的区域差异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综合性及对一国或地区社会经济政治生活有深刻影响的重要问题,它的产生和解决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特征。河南省作为我国中部的传统农业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和历史文化名省,不同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这其中既有长期形成中的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既有宏观的原因,也有微观的原因;既有自然与气候方面的因素,也有社会经济的原因。可以说,是自然、社会、政策、制度、市场及管理等多种约束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区域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必要条件,直接影响到区域的开发程度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我们的分析重点放在历史、文化、制度、政策等与人的活动相关的一些因素,可大体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1.区域经济结构及资源配置效率对区域收入差别的影响

不同地区经济结构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资源利用的效率,导致资源与要素流向利用率高的地区,并最终造成区域间的经济差异。

中原城市群是河南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之一,该区域内矿产资源丰富,工业门类齐全,交通便利,全省90%以上的高等院校聚集此地,区位优势显著,发展基础较好。

2008年,中原城市群拥有工业产业集群已达228个,占全省的58.8%。其中有许多家著名的上市公司,如郑州宇通客车集团、中国一拖集团、郑州日产汽车公司、河南风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焦作万方、神马、新飞电器、许继电器、黄河旋风、漯河双汇、银鸽实业、豫光金铅、三全食品等。

豫西豫西南经济区工业有一定基础,煤炭、有色金属资源比较丰富。从经济发展来看,豫西豫西南经济区在河南经济中所占比重略高于豫北经济区。2008年完成GDP2290.64亿元,增长13.6%,占全省经济总量的12.44%。该经济区在2008年拥有10多家全省百强企业,主要企业有灵宝黄金、天元集团、天冠集团等。相比较而言,豫西豫西南经济区工业化程度名列第三,在2005年突破了50%大关,达到50.98%。

豫北经济区油气、煤炭资源比较丰富。从经济发展来看,豫北经济区在河南经济中占比重较小,2008年完成GDP总量2035.65亿元,增长13.1%,占全省经济总量的11.06%。

黄淮经济区以平原为主,农业发展条件优越,第一产业比重较高,但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比重较低。2008年,黄淮经济区四市生产总值3593.87亿元,增长11.9%,占全省的19.52%。从产业结构来看,其产业结构相对滞后。黄淮经济区的工业化实现程度是全省四大经济区域中最低的。

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一个地区工业化的程度与本区域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呈正相关关系。河南四个经济区域之间的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工业化程度、城市化水平等各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并且这种差距有继续扩大的态势。与这种发展的差距不断扩大相联系,区域间居民的收入差异也存在着逐步被拉大的趋势。

2.投资政策与产业政策区域倾斜严重影响到区域财富生产能力的平衡

新中国建立以来,国家对河南工业、交通等方面投资总额达到数百亿之多,占全省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60%以上,从根本上改变了全省的经济布局。国家用于河南工业建设的投资绝大部分都用在了郑州、洛阳、新乡、平顶山及西部一些地区。另外,处于外围地区的中等水平地区如安阳、鹤壁等地,也都曾在不同时期被作为我国或河南的重点投资开发区。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以平原农业生产经营为主的黄淮区域——周口、商丘、驻马店等地区,建国60多年来接受国家和省内的投资却极为有限。

中央和地方政府多年倾斜的投资政策和产业政策的“累积效应”形成了河南经济布局与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经济中心多沿交通干线布局,经济发展水平呈现西北高东南低,产业布局大势为“西工东农、北重南轻”,经济开发中部快、周边慢。显然,投资政策的地区倾斜,是河南经济发展水平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区域居民收益长期非均衡增长,历久不平,且呈日益扩大趋势的关键原因。

3.区域间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对居民收入的影响

财产性收入是指居民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股票、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汽车、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以中原城市群九市为例,近年来年人均财产性收入超过200元的有两个城市,而低于60元的有三个,两极分化现象比较明显。其中洛阳市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为51.90元,仅占其家庭总收入的0.6%,在九市中仅高于最低的开封市。而人均财产性收入最高的平顶山市为251.95元,占其家庭总收入的3.1%;其次是郑州市,人均205.96元,比重为2.1%,绝对数高出洛阳市154.06元。可见,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居民之间的财产性收入存在较大差距。

转移性收入是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居民家庭的各种转移支付和居民间的收入转移。它主要包括离退休金、失业救济金、赔偿金,单位对个人的辞退金、保险索赔、住房公积金及居民个人之间赠送和赡养费。也以中原城市群九市为例,近年来其城镇居民的人均转移性收入约2300元左右,占居民家庭总收入比重大约28%。最高的郑州市,人均转移性收入高达约3700元,占家庭总收入的37%左右;最低的漯河市,人均转移性收入仅为约1500元,两市相差约2.5倍。而洛阳市人均转移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约为22%,与郑州市相差1600元,比重低于郑州市约15个百分点,在九市中排名倒数第三位。这是洛阳市与郑州市收入差距拉开的主要原因。转移性收入中主要以离退休金收入为主,是转移性收入的主要构成部分。由于各市离退休人员占总调查人数的比例不同,人均离退休金的收入也有很大的差别。郑州市城镇居民的人均离退休金为3200元左右,洛阳市为1900元左右,与郑州市相差约1300元,所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为20%,而郑州为32%,比洛阳高出12个百分点。这是两市居民转移性收入拉开的主要因素。

4.历史与文化观念的影响

中原地区开放度相对较低的原因固然与地处内陆有关,但最根本的原因主要是思想观念落后。河南拥有悠久的中华文明和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这本是各地发展社会经济,提升经济总量,不断提高广大居民群众生活品位的重要的文化经济资源,但是,如何有效地继承和利用这些传统优势,我们却做的不够精准和有效率。由于长期受传统农业文化的影响,加上很多地区交通闭塞,文化教育落后,科盲和半文盲比例过高,思想保守,观念陈旧,在接受现代知识、信息和先进科学技术方面受到极大的限制,人们对未来的生活目标预期较低,容易满足于现状,往往坐失一些加快发展的大好机遇,严重地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一些地区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上与开放地区相比处于劣势。这些都是某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于其他地区的重要因素。

三、缩小区域收入差距、加快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增加居民收入的思路

分析表明,中原经济区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根源是地区经济发展非均衡所致,因此,加快边远落后区域经济发展,是改善和缩小区域居民收入差距的基本思路和对策。

1.调整指导思想,协调和选择适合本区域的经济发展战略

中原经济区四大经济区域由于各自所处的经济地理区位、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基础、历史文化等综合因素的不同,各个经济区域的经济构成和发展水平各有差异,并进而影响到各个经济区域的收入水平。降低并逐步消除不同经济区域之间的收入差距,应针对这些经济区域各自的特点,因地制宜,进行规划,制定适合本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区域经济发展总是在一定的政策与发展战略的背景下进行的。不同区域原有的或正在推行的所谓战略指导思想有些是有问题的。比如,贯穿全国、全省的GDP“拜物教”,不顾本区域自身的基础和特点,一味追求GDP;盲目地追求城镇化和工业化,变相地剥夺农民土地;不惜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盲目地招商引资等等。这些都属于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盲点和典型的政府失效现象。以此类指导思想制定的区域发展战略,十有八九是错的或低效率的,甚至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成为一种“官害”。

2.调整产业政策和产业布局,改善偏远落后地区的资本和要素投入环境

首先,调整区域优惠政策,进一步缩小区域差距。在一些工业基础比较好,科技资源比较密集,区位条件优越的城市区域,应鼓励他们发展现代化程度高,科技含量、资本和技术密集度高,对全省社会经济带动作用比较明显的新型产业。鼓励产业、资本、技术、人才在相应区域之间的流动。同时,对于省内东西南北等边缘地区,实行比中原城市群和中心城市更为优惠的政策扶持。其次,加强规划,严密组织和有效协调产业转移。应制定相应的政策,通过经济、行政、法律等多种手段,促进区域间产业转移的多种形式合作,实现中心城市和其他区域优势互补、协作共赢的良性发展模式,推动平原农区和边远山区的产业发展。再次,解放思想,创新产业转移机制。可以考虑利用各地资源秉赋的优势,实行优势要素的相互结合。通过优势互补和利益共享的创新机制,鼓励资源型等产业从中心城市向东西南北这些边远地区转移。

将区域性优惠政策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转移,使两者在政策上趋于平等或者逐步转换,从而增强边远落后区域对于资本、劳动、产业的吸引力。这样,通过较长时期的产业扶持、政策调整,逐步实现在推动发达地区产业升级和自我发展的同时加快边远落后地区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3.创新财政预算制度,增加对边远落后地区的基础建设投入

中原经济区的东、西、南、北一些边远区域的基础设施近几年虽有较大的改观,但是仍然难以适应河南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交通基础设施落后仍然是当地经济发展的“瓶颈”。我们的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特别是一些乡镇政府许多是债台高筑,有些甚至是工资都难以维持,更遑论有足够的财力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要打破这种贫困的“循环累积”,改变传统的重中心城市、轻偏远区域的财政预算支出体系,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步提高政府公共投资预算用于落后地区的数量和比例,就当前来讲,是一个毋容争辩的硬道理。在实行公共投资倾斜的同时,还必须不断进行金融政策的创新和融资工具的创新,开辟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4.建立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形成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区域发展合力

从中原经济区域发展的角度看,区域间客观上存在着相互联系而不是相互割裂的,既有行业的分工和产品竞争,又存在区域间的互相合作,资源的共享,优势的互补。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推动区域经济合作政策,创新原有制度安排,突破行政区划界限,通过经济的、行政的和法律的等多种手段,促进区域间的资本流动、产业转移、资源共享等多种形式的合作,以实现中心城市和其他区域优势互补、协作共赢的良性发展模式,推动欠发达的平原农区和边远山区的产业发展。

在加强省级政府扶持机制方面,要统筹推进落后地区发展、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的战略需要。一方面,要进一步明确重大项目布局时充分考虑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发展的扶持力度,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另一方面,要更好地发挥中原城市群尤其是郑、汴、洛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带头作用。

5.积极发展县域经济,奠定区域经济增长和降低区域收入差距的结构基础

县域经济的发展构成了我省区域经济增长和协调社会发展的基本结构单位。要降低区域之间因经济增长差别因素而导致的收入差别,必须高度重视县域经济所具有的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作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和关键是新农村的繁荣和发展。建设新农村,缩小城乡差距,重点又在推动县域单位中的小城镇建设。

2010年9 月,郭庚茂省长在河南省政府专门召开的全省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动员全省上下进一步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全省“今后三年全省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7个百分点以上,力争更快一些”,努力实现“2015年我省达到中部崛起规划确定的48%的城镇化率”。省委、省政府研究部署的精神,为我省积极发展县域经济,奠定区域经济增长和降低区域收入差距的结构基础,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

注释:

①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谈到商品的神秘性质时,曾提出了:“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性质”。马克思举例说,“桌子一旦成为商品,就变成了一个可以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了。它不仅用它的脚站在地上,而且在对其他一切商品的关系上用头倒立着,从它的木脑袋里生出比它自动跳舞还奇怪的多的狂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8页~89页)。现实中被用来作为干部政绩考核基本指标的GDP拜物教现象,在一种神秘面纱掩盖下,已在中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角落广为泛滥。

[1]卢展工.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关键在做、在实、在效[N].河南日报,2010-12-06.

[2]郭庚茂.在全省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州建设,2010(18).

[3]李润田.河南省经济地理[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7.

[4]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0~2009[Z].

[5]河南统计年鉴:2000~2009[Z].

猜你喜欢

经济区中原城市群
沁园春·赞中原
浓墨重彩 绘中原出彩画卷
追梦新时代 中原更出彩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发布
为世界级城市群铺路
共绘新蓝图 中原更出彩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图解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
为什么要建设一带一路经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