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LTMW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2011-01-27韦鹏程黄军建朱盈贤石熙
韦鹏程,黄军建,朱盈贤,石熙
(重庆教育学院计算机科学系,重庆,400067)
1 研究背景
网络技术人才的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市信息化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无论是企业网络构建管理,还是网站的开发运营,都需要大量的实用型网络人才来实现。由于高校、社会培养培训内容不能完全满足实际需要,以及IT技术升级和产品换代加快等原因,IT从业人员需要以不同方式“回炉锻炼”,才能满足企业用人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人才供求矛盾[1-2]。
2005年以来,我系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试点,以《重庆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这个重庆市教委重点项目为依托,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这个重庆市教学团队为支撑,经过5年的建设,打破传统教学体系,在教育教学改革中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尤其在与企业合作进行人才培养过程中,职业能力主干课程创新“LTMW”(Learning and Training by Mentoring and Working Role)教学模式,该模式核心基于工作过程、以项目为导向和以任务为驱动,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为一体,产学互动、实景育人,最终形成满足市场需求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LTMW”模式是遵循网络技术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将学习与训练融为一体,边学边做,边做边学,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不断反复,迭代上升,将工作角色、工作过程、工作实景,贯穿教学始终,层层递进,相互渗透,逐步提升,最后达到与企业直接对接的整个教学过程。
2 成果创新点
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团队不断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结合以基于工作过程的以项目为导向和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模式建设理念,通过不断研究课程教学理论,总结实践探索成果,形成了下列4个突出创新点:
2.1 创新点1:与岗位工作“0”距离对接的课程开发
课程开发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以能力为基础,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3-5]。主要过程是:①通过行业企业市场调查等方式,确定人才培养目标;②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确定典型工作任务;③邀请企业专家参与,共同确定课程学习领域;④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校企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工作过程导向”职业能力模块课程体系。其关键步骤是:①岗位能力分解,②综合开发课程,③课程设计。其主要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与岗位工作“0”距离对接的课程开发图
2.2 创新点2:基于PPP(3P)的课程内容组织模式
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由课堂同步项目实训(Project Training)、综合应用项目开发(Project Development)和实训基地项目实习(ProjectWorking)构成,课堂同步项目实训内容覆盖大纲要求的知识点,主要在专职教师指导下完成;综合应用项目开发是课程知识点的综合应用,是能力的提升过程,以专职教师为主、企业兼职教师为辅的指导下完成;实训基地项目实习是企业项目的开发过程,主要在企业和校外实训基地完成,以企业兼职为主、专职教师为辅的指导下完成,开始和企业用人单位对接过程,实现学习工作零过渡。通过三个阶段完成岗位能力到创新能力的跃进,学生每完成一个阶段的学习就可达到一个阶段的素质、技能、知识要求。因此,它具有阶段完整性和能力递进的可堆叠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职业行动能力的目的。其过程如图2所示。
图2 基于PPP(3P)的课程内容组织模式结构图
2.3 创新点3:基于SP-RA的职业素质培养模式
教学团队不断深化“职业情境,项目主导”工学结合的教学过程设计模式,采用全新的教学过模式,实施基于软件产品开发工作过程的项目实践,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
①职业情境,体验真实开发环境
校企合作,引进企业技术与管理资源,在真实的软件产品开发环境中,按照软件企业的项目开发规范与流程进行项目设计,项目由易道难,逐步递进,突显能力。
②项目主导,知识融于项目实践
打破传统教学体系,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以项目为导向的任务驱动课程改革,项目设计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项目实践中学习相关知识。
③规范流程,基于产品开发过程
开展基于软件产品开发工作过程教学与实践,软件产品开发规范与流程涵盖整个项目设计过程。使学生程序设计的基本工作规范,养成良好的变成习惯。
④职业素养,贯穿整个教学实践过程
通过项目开发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在教师指导下,组成开发团队,协作完成软件项目开发,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整个过程如图3所示。
图3 基于SP-RA的职业素质培养模式结构图
2.4 创新点4:“4”个渐进过程的LTMW教学模式
课程团队专兼教师采用“LTMW”教学模式,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的,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为一体,产学互动、实景育人的教学改革。其个过程如图4。
图4 “4”个渐进过程的LTMW教学模式结构图
3 教改成果的辐射作用
本次教学改革的辐射作用体现在以下6个主要方面:
3.1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坚持“引进优秀硕士,培养合格博士、用好博士人才”思路,立足自主培养,建设了一支职称高、学历高、双师比例高的师资队伍,在重庆市乃至西部地区的高职院校中产生了较大影响。
3.2 在高职课程建设方面
对我系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主干课程《网络设备技术》和《C#程序设计》课程进行了课改试点,上述课程于2007年和2010年先后被确定为“重庆市精品课程(高职高专类)”,其课改经验已在我市高职院校中推广;《SQl Server数据库应用》被确定为“重庆教育学院精品课程(高职高专类)”,其课改经验已在我院推广。
3.3 在教学内容改革方面
进行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局域网组建与管理》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与铁道出版社签订出版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主干课程《C#应用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等多本以项目为导向的基于工作过程体现工学结合的系列教材。
3.4 在教学科研结合方面
近三年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师已主持或参研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在内的科研项目58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91篇,其中SCI收录15篇、EI收录66篇、ISTP收录31篇,部分成果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3.5 产学互动和促进成果转化方面
2006年,开发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混沌数字认证系统,该系统已经成功应用我系负责开发的重庆市区县领导干部考核评测系统;2007年,我系负责开发的重庆市教委师范处的网络考试管理系统应用混沌哈希函数和混沌序列密码算法,有效的实现了信息的保密性和完整性,市场前景广阔;2008年,我系负责开发重庆市教委高教处的质量工程系统成功的融合基于混沌分组密码算法和混沌公钥算法,可以安全使用抗抵赖、抗否认和抗篡改的电子公文,该系统对重庆市近100所高校质量工程项目可以安全有效的管理,以上两个系统由于新技术的应用,仅在2年多时间里就完成了并因此节约教育资金投入超过200万元。
3.6 在人才培养效果方面
围绕学生职业能力、综合素质培养进行了探索实践,育人效果显著。近4年共有5人次在全国各类大学生技能竞赛中获奖、20人次在各类市级竞赛中获奖。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近3年毕业生最终就业率均在95%以上,培养了一批推动西部网络技术产业发展的知识技能型IT人才。
[1]重庆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重庆市2008年IT行业薪酬调查报告[R/OL]重庆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2008-06-16[2010-11-30].http://www.cqrc.net/showxw.aspx?xwid=2874
[2]新浪网新闻中心.惠普重庆基地投产业内看好重庆IT产业前景[N/OL]新浪网,2010-01-27[2010-12-4].http://news.sina.com.cn/c/2010-01-27/081319556098.shtml
[3]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25-130
[4]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课程开发案例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刘苹,何深,阮俊等.高职课程开发理论、方法与案例[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15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