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经济区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与聚类分析
2011-01-27向淑阳王卓刘天晓
向淑阳,王卓,刘天晓
(华东师范大学资源环境科学学院,上海200062)
城市竞争力概念来源于波特教授将城市作为竞争优势分析的基本单元,它是指一个城市的生产率[1]。实质上城市竞争力内涵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是城市各要素的合力,包括城市经济水平、社会状况、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等。目前随着城市以及城市圈逐步成为区域竞争的主体,进行城市竞争力评价对于提升城市综合实力的和挖掘潜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在层次分析法的基础上构建了评价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并对成渝经济区城市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提升城市群整体竞争力和实现内部的协调发展。
1 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
1.1 评价对象范围
成渝经济区包括重庆市和四川省的部分地区,面积20.28万平方公里,占西部总面积的2.95%,占全国总面积的2.11%。本文评价对象包括重庆、成都两个超大城市以及绵阳、广安、达州、泸州、南充、遂宁、资阳、内江、自贡、宜宾、绵阳、眉山、乐山、雅安14个沿高速公路、快速铁路、黄金水道的地级市。
1.2 评价指标体系
首先在目的性、科学性、统一性等指标选取基本原则的指导下,结合成渝经济区数据可获取性等具体情况对指标进行了分析筛选。本文将城市综合竞争力理解为一个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整体实力以及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样从经济增长、社会和谐、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对指标进行层次分解,共分为4大部分、16个二级指标,共计73项三级指标(见表1)。
1.3 评价方法
1.3.1 数据选取
本文数据来源为四川省统计年鉴、重庆市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以及中国统计年鉴。考虑到计算结果的客观性和真实性,选取2004-2008年五年的数据进行分析。
1.3.2 数据处理
由于各指标数据的原始量纲和数量级不同,指标之间不便于比较,因此必须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首先采用标准离差法,计算73个定量指标原始数据的平均值和其标准差。
然后计算其标准化值Ui=(xi-)/S其中:x=原始值;=平均值;S=标准差。
1.3.3 数据分析
本文采用在竞争力研究中广泛运用的平均权重综合评价方法,即将同一层级的指标权重看作相同,在乘以标准化后的数据计算出得分,由下至上相加,直到计算出最高层综合竞争力得分,最后对得分进行排序得出各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序。
表1 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2 城市竞争力聚类划分
聚类分析实质是一种建立分类的方法,它将一批样本数量或变量按照它们在性质上的亲疏程度在没有先验知识的情动下进行自动分类[2]。本文采用层次聚类法,以各城市在综合竞争力评价16个二级指标得分作为聚类变量,采用华士方法,选择欧氏距离,运用SPSS软件对成渝经济区16个地级市的城市竞争力进行聚类分析,得到聚类谱系图,将竞争力水平分为4种类型:强势;较强;较弱;弱势四种类型。
3 结果分析
根据计算结果得出成渝经济区的总体实力较弱,竞争力不强,绝大部分城市的分值都偏低,仅有成都、重庆和自贡的分值为正(见表2)。在此基础上,用SPS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将16个城市分为4种类型,强势(成都、重庆);较强(绵阳、德阳、南充、泸州、广安);较弱(宜宾、达州、乐山、自贡、内江、眉山、遂宁、资阳);弱势(雅安)(见图1)。
不难看出,成都和重庆作为成渝经济区的双核心地位明显,但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相比,它们作为区域一级中心城市的综合实力仍然薄弱,2008年成都和重庆GDP分别为3900和5097亿元,而上海达到13698亿元,广州达到8216亿元。这是由于成渝经济区面积较大,城镇密度低,联系较弱,导致经济缺乏活力且分散,核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难以有效发挥,同时地处内陆,对外经济联系不便。此外,成都和重庆这两个核心城市在竞争力得分各方面实力相当,今后如何恰当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是成渝经济区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而其它14市经济基础较差,实力薄弱,绝大部分城市竞争力数据分值都为负,与成都、重庆的差距较大,经济发展缺乏亮点,难以对成渝经济区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由于历史积累、地理位置等原因,它们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发展差异,多属于较弱竞争力类别,因此有必要在各城市竞争力指标得分和类型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整体提升策略。
4 提升策略
表2 成渝经济区城市综合竞争力得分
图1 成渝经济区城市竞争力聚类分析谱系图
虽然以成都、重庆为核心的成渝经济圈,在经济发展水平、开放程度、科学技术等方面与发达的长三角和珠三角等成熟经济区还存在着一定差距,但是,成渝经济区有着丰富的资源、悠久的历史,国家的政策倾斜等优势,发展后劲充足,有必要采取合适的对策,提升整体竞争实力,促进成渝经济区全面快速发展,实现大赶超。
4.1 强化政府统筹协调作用,实现合作共赢
成渝经济区作为一个双核心的城市群,统筹协调两个一级中心城市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川渝两地曾是一家,后又分家,二者在发展路径、战略选择上难免有一些重复和冲突,但同时成渝两地之间经济互补性很强,应该优势互补,形成更大的合力。现在两地携手走共同发展繁荣之路,就必须要求区域政府之间建立长期有效的对话协调机制,实现良好的互动。从目前的合作现状来看,跨区域之间已经逐步消除障碍,建立起对话合作的机制与平台,如成都—重庆经济合作洽谈会、“1+6”合作会议、西南经济区市长联席会等等。今后,成渝经济区应在总结现有区域协调组织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合作的重要性,进一步打破体制束缚和思想上的对立隔离,强化政府的行政约束力作用,强调两核心的合作而非竞争,在建立全国统筹城乡配套改革实验区和成渝经济区的历史机遇下,积极促进以跨区域城市分工协作为基础的成渝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
4.2 突出城市间优势互补,实现错位联动发展
成渝经济区要引领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充分认识区域内各城市的竞争优势,因地制宜的选择发展战略,构建产业互补、分工协作的区域经济体系,实现错位联动发展,增强城市群合力。目前成渝两地产业布局趋同现象较为严重,既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也会导致城市之间的不良竞争[3]。因此,要提升各城市的竞争力,就必须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市场为导向,整合产业优势,培育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群。在产业方面,重点加强高新技术、国防工业、优势资源加工等方面的分工协作,形成以成都、绵阳等地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以成都、重庆等地为主的国防工业产业集群;以德阳、自贡等地为主要聚集区的大型发电设备产业集群等等。也就是两地不宜仅仅强调在各自行政区内培育和形成所谓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而应根据实际扬长避短,从全局出发,合理分工,逐步发展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域。
4.3 培育次级核心城市,实现城镇体系结构优化
一个经济区要搞活,需要完整、成熟的城镇结构体系,成渝经济区内缺乏实力较强的次级核心城市,就像大齿轮和小齿轮之间缺乏中等大小齿轮滚动,整个体系运转就不够灵活。因此,成渝经济区在发展好成都、重庆两个核心城市之外,还应该挑选出有潜力的城市作为次级核市,给予重点培育,如自贡、绵阳、德阳综合竞争力相对较强,能够发挥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职能,其定位和发展都对整个经济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次级核心城市可以在“配角经济”定位中,满足两大中心发展的需要,同时辐射带动周边中小城市以及乡镇的发展,最终建立起成渝都市连绵带[4]。此外,在成渝发展轴线上,城镇数量虽然众多但规模小、等级相近、综合经济实力较弱,这些城镇应抓住发展机遇,积极争取有利的城市功能分工,避免出现“过路经济”现象。依靠农产品资源优势,以成渝两个特大城市为市场依托,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加速城市化的进程。成渝经济区应注重培育次级核心,积极发展各类城市,形成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城市规模结构体系。
[1]沈海燕.国内外竞争力研究综述[J].杭州研究,2010,(4):137-143.
[2]吕姗,林爱文等.武汉城市圈城市竞争力测度与评价[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0,(1):6-8.
[3]何雄浪,朱旭光.成渝经济区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研究[J].软科学,2010,(6):74-79.
[4]孙继琼,徐鹏.成渝经济区城市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纵横,2010,(1):58-61.
[5]重庆市统计局编.重庆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6]四川省统计局编.四川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