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视角下咸阳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2011-01-27刘科伟郝晋伟
冯 金,刘科伟,郝晋伟
(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城乡统筹视角下咸阳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冯 金,刘科伟,郝晋伟
(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水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因素,在可持续发展中地位显著。在总结当前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咸阳市水资源分布及利用现状,提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建议,认为在咸阳市统筹发展视角下,应加快水资源的城乡协调、部门统筹利用,以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城乡统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0 前言
水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控制要素,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在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加强对水资源统筹协调配置是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必然选择,它有利于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效益,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并有利于保障供水安全,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同时有利于减少废污水排放,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
在城乡统筹中加强水资源的协调利用,对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当前国内学者对城乡统筹背景下水资源协调利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研究。在加强城乡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中,要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综合利用,实施计划用水与定额用水相结合的综合管理措施,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2];(2)统筹城乡水资源的措施研究。如通过制定水资源综合规划,建立水权的分配制度,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加大对统筹城乡水资源配置、建设节水型社会的资金投入等;(3)具体的城市供水规划的研究。如通过分析区域水资源条件、分析供水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供水需水量预测及供需平衡分析、编制水厂及管网规划等流程编制城市供水规划[3]。另外,也有学者将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作为一个评价因子,来评判区域的城乡统筹发展状况[4]。
因此,本文通过咸阳市水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情况的分析,总结了咸阳市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在城乡统筹背景下,应通过城乡协调、区域协调、部门协调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提出了具体的保障措施。
1 水资源背景条件
咸阳位于陕西八百里秦川腹地,东经 107°38′~109°10′,北纬 34°11′~ 35°32′之间 ,渭 水穿南,嵕山亘北 。咸阳南邻西安市,北与甘肃相连,东与渭南市、铜川市毗邻,西与宝鸡市接壤。市域南北长 145 km,东西最宽 106 km,面积约10 196 km2。
咸阳市地势北高南低,以高原丘陵为主。地势由南至北呈阶梯状分布,依次为南部渭河泾河平原、中部台塬、北部高原丘陵。最高点为东北部石门山,海拔 1885.3 m;最低点为东南部三原县大程镇清河出境地,海拔 362 m,高差明显,境内山脉集中分布于中北部。
咸阳市为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市可划分为两个气候区:南部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 12℃,年极端最低气温 -18.6℃,年极端最高气温41.2℃,无霜期 213天;北部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气候稍寒,冬春略长,年平均气温不足 10℃,无霜期 180天。全境年平均降水量 537~650 mm,由南向北递增,且年际变化较大,集中于 7、8、9三月,常有旱涝灾害发生。
2 咸阳市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状况的地域分异
2.1 咸阳市水资源概况
咸阳市水资源主要由河川径流和地下水组成。全市水资源总量为 73.8亿 m3,大气降水是地表径流及地下水补给的主要来源之一。河流水系属黄河流域渭河水系,渭河干流从南缘流过,在市境汇入的主要支流有漆水河、新河、沣河、泾河、石川河,其中泾河最大,形成了泾河、渭河两大水系。渭河从武功县大庄乡入境,流经武功、兴平、秦都、渭城,市内流程 80.7 km,市内流域面积 3519.1 km2,占全市总面积的34.4%。渭河段年平均流量 176.3 m3/s,多年平均径流量54.73亿 m3。泾河从长武县马寨乡汤渠村进入咸阳市,经长武、彬县、永寿、淳化、礼泉、泾阳,于泾阳县高庄乡桃园村出境,市内流程 272.3 km,在咸阳市流域面积 6 705.3 km2,占全市总面积的 65.6%。多年平均流量 61.5m3/s,多年平均径流量 19.11亿 m3。市内流域面积为 10 m2以上的河流和沟道有 158条,100 km2以上的河流有 26条。
咸阳市地下水根据含水岩组及地下水赋存特征,可划分为三种类型:河流阶地、黄土台塬和山前洪积扇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孔隙裂隙水;低山丘陵基岩裂隙水、裂隙岩溶水;高塬沟壑区黄土裂隙水和下伏基岩裂隙岩溶水;咸阳市地下水多年平均资源量 7.5亿 m3。
水质情况:从物理性质来看,都具有无色、透明、无嗅的特征,但在渭河以北、北山以南部分地区地下水有咸味或苦味,如三原、泾阳等城区比较突出;从化学性质来看,绝大部分地区的地下水水质基本符合饮用水水质标准,但局部地区个别指标如氟、Cr6+超标。
各区县人均水资源量不同,彬县最高,武功县最低。各区县人均水资源量如表 1所示。
表1 咸阳市各区县人均水资源量 万 m3,m3
2.2 水资源利用的区域差异
2008年,咸阳市用水量为 114 642万 m3,各区域的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生活用水、生态及其他用水状况如表 2所示。总体而言,农业用水占咸阳市总用水量较大比重,达59.6%,与咸阳市地处关中平原,农业较为发达是一致的;其次,工业用水量所占比重达 15.6%,而生态用水所占比重极低,不足 1%。就各区县而言,市辖区、兴平市、泾阳县和武功县总量用水量远高于其他区域,与各区域产业结构有较大相关性。
表2 咸阳市 2008年各单位用水量 万 m3
2.3 水资源利用时间变化
2004~2008年,咸阳市水资源利用量总体呈增长趋势,总用水量年平均增长率为 5.63%,如表 3所示。随着灌溉面积额扩大及蔬菜种植面积扩大,农田灌溉用水量增加为6.71%,工业用水量增加为 5.71%,城镇公共用水量增加 5.41%,城镇生活用水量增加 6.4%,增加最快的为生态环境用水量,年均增加值为 28.53%,可见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已逐步增强。
表3 咸阳市用水量历史变化
2.4 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降水量偏少,年内年际分配不均,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造成自产地表水资源量相对较少;
(2)客水量较为丰富,但利用困难,泾渭两河入境水量较大,但因地形、水质条件所限,难以直接开发利用,主要是补给河漫滩和一级阶地地下水,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低;
(3)人均、亩均水资源量很低,低于关中和全省的平均水平,水资源分布不均。北部马栏山区地广人稀,水资源相对较为丰富,人均水资源量 4 544.2m3,亩均 1 125.8m3,而黄土台塬区人均221.2m3,亩均 124.9m3,水资源供需矛盾相当突出;
(4)地下水北部贫乏,南部相对较为丰富,对地下水的依赖性强。且水资源利用压力较大,2008年水资源利用量已占到水资源总量的 14.64%。
3 城乡统筹视角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建议
咸阳市水资源总量相对较大,但由于地形、水质条件等的限制,难以满足生产和生活需求,一方面应该积极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另一方面则要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调控与统筹,通过城乡协调、部门统筹、区域协调等措施,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3.1 城乡协调
由于城市与农村内部用水结构的差异性,全市及各区域农村用水量普遍高于城市用水量,如表 4,高于城市用水量58 302万 m3,占到总用水量的 77%,其中以灌溉用水最多,占到农村总用水的 77.47%;城市用水中以工业用水为主,占到城市总用水量的 66.89%。
表4 咸阳市用水结构的城乡差异
因此,应当合理确定城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功能,促进城乡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使城乡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方面形成互补,实现水资源在城乡间的统筹利用,包括:
(1)保证城乡用水公平,确保农业用水。通过政策机制,严禁城市用水挤压农业用水,保证农田灌溉用水及农牧渔畜用水;
(2)加快推进“村村通安全卫生饮用水”工程,确保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加强城市及周边的供水设施建设,确保饮水安全,逐步扩大城市供水范围。
(3)推动节水型城市建设。积极推广节水设备和器具,大力实施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加快供水管网改造,推进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实现水资源的持续利用。
3.2 部门统筹
咸阳市城市用水中,工业用水所占比重较大,占到 64.49%,与咸阳市产业结构相一致;而生态环境用水量所占比重不大,仅为 4.22%。从各个县的情况来看,也是工业用水占较高比重,特别是三原县和泾阳县,工业用水超过了 70%,生态环境用水所占比重普遍较低。
在城乡统筹中,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关系,建立起“以水定人口、以水定生产、以水定发展”的宏观调控机制。
(1)逐渐打破条块分割状态,加强城市内部用水单元的横向联系,打破行业用水界限。
(2)采用水资源综合利用模式,通过废水处理、中水利用等措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3)统筹生产、生活与生态用水的关系,合理配置水资源。在保证生产生活用水需求的同时,分配足额的水量用于植被建设、水土保持及湿地恢复。
3.3 区域平衡
根据现状利用,咸阳市各区域水资源存在极大差异,难以满足未来的发展需求。因此,应在区域上进行协调,实现水资源的优化利用。特别是统筹河域上游与下游的关系,建立权威、高效、协调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实行流域水资源统一规划、统一协调、统一管理,减少水资源统筹利用的障碍。
4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措施
4.1 协调水资源的区域分配
咸阳市水资源分布不均衡,南部地区水资源开采利用率大于北部地区,但总量少,人均与亩均水资源量较小。北部是矿产资源富集区,水资源需求较大,但水资源多为客水,利用率低,发展受限。因此,在相邻区域之间做好协调,实现大范围区域水资源的优化利用。
4.2 协调生态用水与社会经济用水的分配
水资源的配置要适应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走与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按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咸阳市发展过程中,首先满足最基本的生活用水需求,其次生态用水与工农业用水之间的关系,在水资源配置中两者兼顾,实现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4.3 合理保护水源地,保障供水安全
(1)对水库源头区,通过工程、生态和政策干预等综合措施,加强水源涵养能力,加强对重点地区供水水源地的监测和保护;
(2)采取工程措施、生态措施和严格的管理措施,保证水功能区的水质要求。划定水源保护区,防止地表水污染,严禁地下水过量开采。
(4)在地表水缺乏区域,修建池塘、涝池等蓄水设施,形成对地下水体的补给。
[1]吴宗清.统筹城乡水资源配置,建设节水型社会[J].决策管理,2009(20):33-34.
[2]王骞,黎智洪.加强城乡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推进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J].南方农业,2007(11):80-82.
[3]马洪涛,张卫红,杨东方,等.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城市供水规划方法研究—平谷新城供水专项规划[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8(5):124-129.
[4]付海英,郝晋珉,朱德举,等.市域城乡统筹现状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关联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6(5):44-49.
Research for Sustainab le Utilization ofW ater resources w ith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and Rura l Balancing Development
FENG Jin,LIU K e-wei,HAO Jin-w ei
(Department of Urban and Resources,NorthwestUniversity,X i'an 710127,Shaanxi,China)
As an im portant factor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ith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Based on the current research,analysis and utilization ofwater distribution in Xianyang City。W ith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and rural balancing development in Xianyang city,we should impel the strategic of urban-rural coordinate,the department coordinate,to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water resources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Xianyang city;Urban and Rural Balancing Development;water resources;sustainable utilization
S273
A
1004-1184(2011)01-0119-04
2010-10-01
冯金(1986-),女,甘肃张掖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与区域规划。